馮異大破赤眉軍 建武三年(27),光武帝劉秀以馮異為征西大將軍。此時,鄧禹率車騎將軍鄧弘等與馮異軍相遇,鄧禹等要求馮異一起攻擊赤眉軍,馮異勸鄧禹對赤眉軍一是要以恩信傾誘,二是分東西兩面夾擊。但鄧禹等不聽。鄧弘軍與赤眉軍大戰(zhàn),結(jié)果鄧弘軍大敗。馮異與鄧禹合軍救鄧弘,赤軍才稍退。馮異認為士卒饑乏,應暫時休兵。鄧禹不聽,再戰(zhàn),大敗,又死傷三千余人。鄧禹逃到了宜陽。馮民棄馬與部下數(shù)人逃回營,收拾殘兵、堅壁自守。后又招集諸營保兵數(shù)萬人,與赤眉軍約期會戰(zhàn),讓一些士兵換上赤眉軍的服裝,埋伏起來。早晨,赤眉軍一萬人攻擊馮異軍的前部,馮異以少量兵力救 之,赤眉軍以為馮異軍勢弱,遂全軍出擊,馮異乃縱兵大戰(zhàn),到了黃昏,赤眉軍不相識別,大亂,馮異軍大舉進攻,大破赤眉軍于崤底(今河南澠池縣西南),赤眉軍男女八萬人投降。劉盆子降漢 建武三年(27),赤眉軍殘部至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劉秀親率大軍嚴陣以待。赤眉軍無力抵抗,派劉恭乞求投降,問劉秀:“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劉秀回答說:“待汝以不死耳”。于是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投降。交兵器甲胄于宜陽城西,交出的兵甲堆得象熊齊山一樣高。劉秀憐劉盆子,對他的賞賜非常豐厚,并以為趙王郎中。后盆子因病失明,劉秀賜他榮陽勻輸官地,以為列肆,命劉盆子食其稅終身。吳漢擊破青犢農(nóng)民軍 建武三年(27)二月,吳漢率耿弇、蓋延在軹縣西(今河南濟源南),大敗青犢農(nóng)軍(王莽末年興起的農(nóng)民軍之一,活動范圍主要在今山西河南兩省交界一帶)。青犢軍投降。馮異平定關中 建武三年(27),關中(一般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尚有不少地方割據(jù)勢力,其中較大的有延岑、王歆、芳丹、蔣震、張邯、公孫守、楊周、角閎、駱延、任良、汝章等。他們各稱將軍,擁兵多者萬余人,少者數(shù)千人,轉(zhuǎn)相攻擊。時東漢將領馮異屯軍于上林苑中。延岑擊破赤眉軍后,自稱武安王,拜置牧守,妄圖割據(jù)關中,并聯(lián)合張邯、任良等共攻馮異,結(jié)果大敗,一此較小的割據(jù)勢力紛紛歸附馮異。延岑又走攻析(今河南西峽縣),為馮異部將鄧華、于匡所破,部將蘇臣等八千余人投降。延岑逃奔南陽。時歲大饑內(nèi)相食,士兵以野果為糧。劉秀拜趙匡為右扶風,率兵援馮,并送來縑和谷,以補充給養(yǎng)。馮異乃誅滅豪杰不從命令者,獎賞歸附有功者,凡降附的地方害據(jù)者均送至京師洛陽,解散其部眾,令各歸本業(yè)。從此馮異在關中的威望越來越高了。除呂鮪、張邯、蔣震等歸附公孫述外,其余的割據(jù)勢力大都被平定。李憲稱帝于淮南 李憲是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西)人。新莽時為盧江屬令。新莽末年,王州公等聚眾十余萬攻掠郡縣。王莽以李憲為偏將軍、盧江連率,擊破王州公。新莽敗亡后,遂據(jù)郡自守;搓柾醺荚辏23),自稱淮陽王。建武三年(27)又自立為天子,置公卿百官,擁九城,部眾有十余萬。次年秋,光武帝劉秀至壽春(今安徽壽縣),派揚武將軍馬成等發(fā)四郡兵,進圍李憲于舒(今安徽廬江南)。李憲多次挑占,馬成命令諸軍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相持一年有余,至建武六年春,城中糧盡,馬成率軍攻克舒城。李憲逃跑,被部下殺死。李憲余黨諄于臨等又聚眾數(shù)千人繼續(xù)對抗,被揚州從事陳眾招降。李憲割據(jù)勢力至此被徹底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