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
長沙一位七旬老人坐錯了公交車
在長沙縣迷了路
民警王曙通過人像比對
聯系上了老人親屬
半小時后
老人的兒子前來將她接回了家
兩年來
共幫助2210位流浪者找到親人
51歲的王曙是長沙縣公安局星沙派出所的教導員,還是一名參與公益尋人的志愿者。從2018年到現在,兩年時間,王曙共幫助了2210位流浪者找到親人。
王曙參與公益尋人,緣于一次處警經歷。2年前,王曙接到報警求助,將一名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員送到長沙縣救助站時,該流浪人員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員通過民政救助平臺查詢也無此人信息,尋親受阻。王曙根據流浪人員的口音和相貌,通過公安大數據平臺進行大量人像比對,最終幫助這名流浪人員順利回到家鄉(xiāng)。
此后,長沙縣救助站收到類似流浪人員,沒有辦法幫他們找到親人時,都向王曙求助,于是王曙便與縣救助站合作開展尋親工作。
王曙每天都能收到不少求助信息。可這些人有的連名字都不知道,有的名字在系統(tǒng)一查,這樣的名字有成百上千個,面對這些無法正常交流的受助人員,在茫茫人海中幫他們尋親談何容易?
一次,一名流浪人員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只有她父親的名字和照片。王曙將其父親的名字輸入大數據平臺查詢,發(fā)現全國有450多個這樣的人,于是他一個一個認真比對照片,直到倒數第二個才比對出來。
“經常會在電腦面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確實是很累的,但每次看到流浪人員無助又帶著渴望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的社會責任所在!蓖跏镎f。
鉆研人像對比技巧
摸索高效“識人”方法
在不斷幫助走失人員找到家人的過程中,王曙潛心鉆研人像比對技巧,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的“識人”方法。
王曙在得知曾煌華的尋親消息后主動伸援手,開展人像比對分析。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曙發(fā)現一名疑似對象與曾煌華的容貌高度吻合,后經過DNA鑒定,這就是曾煌華失散了21年的母親。
當曾煌華與失散21年的母親相擁,王曙也眼角泛淚,感動不已。
央視尋人欄目曾給他發(fā)邀請函
成為全國4位
擁有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的
尋人志愿者之一
去年11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等著我》欄目給他發(fā)了邀請函,邀請他作為《等著我》欄目的公益尋人伙伴。去年12月,王曙從央視主持人手中接過CCTV《等著我》公益尋人欄目組王曙工作室的牌匾,成為了全國4位擁有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的尋人志愿者之一。
▲央視邀請他作為《等著我》欄目的公益尋人伙伴
創(chuàng)建尋親求助群
一天最多接到
17位流浪者的求助信息
此外,王曙還為全國救助站,創(chuàng)建了6個尋親求助群,一天最多接到17位流浪者的求助信息。
“王教官,這個人名字不確定,只說是撈刀河的,麻煩您幫忙比對一下!”“這個人帶有邵陽口音,麻煩王教官比對一下!薄斑@是寧鄉(xiāng)市救助站和漣源市救助站發(fā)過來的信息!蓖跏锔嬖V記者,全國各地民政局會把需要求助的信息發(fā)到他所在的6個尋親群里,尋親群里有很多志愿者,他們會把已知的信息發(fā)出來,有的信息多,有名字有照片,甚至還知道家庭住址,利用公安大數據平臺一查就查出來的。
有的信息少,只知道名字,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只能通過求助人的口音、年齡來縮小范圍,然后一個個進行比對。還有一些求助者提供的信息什么也查詢不到,但能夠查到和求助者相近的名字,通過這些相近信息有時也會有很大收獲。
老人在外流浪50載
在他的幫助下找到家人
在王曙的辦公室里,有幾面來自廣東、上海、安徽的錦旗,那都是流浪人員特地寄過來的。其中安徽那位流浪人員,今年已經80歲,在外流浪50年了。那也是王曙幫助過的在外流浪最久的人。
“這個對象當初是常德市救助站推送過來的,當時只有一張照片和三個要素,我通過互聯網先把地址確定了,然后通過查詢當地與他名字相近、年齡相近的,通過將這些人員的照片給救助對象進行辨認,他認出了其中一位是他弟弟,隨后我們聯系了他弟弟,得知他確實有一個走失了50年的哥哥。”長沙縣公安局星沙派出所教導員王曙回憶到。
由于王曙的警務工作本來就比較繁忙,大部分時間他只能在下班后或周末的時間來幫忙尋親。“很多時候一坐就熬到凌晨,”王曙說,“但看到他們久別重逢、夢想成真,我的心里也暖暖的,這就夠了!
王曙告訴記者,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團圓畫面,都會給他動力,讓他在公益尋親路上繼續(xù)走下去。他還和同樣是民警的幾位公益尋人伙伴商量好了,即使退休以后,也會組團去各地救助站,幫忙尋親。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