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硤石洞村的村民們,收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花兩元錢,在村頭的泡腳池泡上一會兒。
泡腳池里是常年不斷的溫泉水,這也是硤石洞村引以為豪的自然資源。對村民們來說,每天泡腳,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天傍晚的泡腳池,也是村民們的社交場所。
在泡腳池的上邊,有一排圓形的小石槽,它們可不是用來泡腳的,而是有另外一個作用。
這些小石槽就在泡腳池的旁邊,在村民們泡腳的同時,居然有人在里面洗頭、洗衣服,在旁邊的水池里還有村民在洗菜洗碗,這些事情都在一個池子里做,難道不會互相污染嗎?
在硤石洞村,溫泉水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澆菜。
菜地里,和溫泉水最搭的就是芋頭了。不知是否是溫泉水的關系,硤石洞村的芋頭在銷售時,總比周圍的村價錢高一些。
用本村芋頭做成的菜,在硤石洞村民們的心里,也成了不可替代的家鄉(xiāng)的味道。
與硤石洞村的休閑氣氛完全相反,馬尾村的馬應富一大早就開始忙碌。鍋里的豌豆粉要不停地攪動半個小時。馬尾村每家每戶門外的空地上,幾乎都擺放著成堆的草席、一排排的木頭,這些都與正在熬煮的豌豆粉有關。
滾燙的豌豆粉要經(jīng)過自然冷卻、凝固,可是它并不是用來做涼粉,而是即將被做成當?shù)匾环N獨特的食物。
馬應富正在用手中的工具,在豌豆粉上劃出一張張薄片兒。每劃一下,就有一張薄片兒,它的秘密,就在工具下面藏著的這根細細的鋼絲,順著豌豆粉的表面一劃,鋼絲自然就會劃出一張,這些豌豆粉片經(jīng)過晾曬,就是當?shù)氐囊环N特色食物——黃粉皮。
馬尾村早就形成了制作黃粉皮的特色產業(yè),這也是家家門前都有草席和木頭的原因了。傳說,在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一匹馬不幸去世后,人們想到了用它尾巴上的毛來割黃粉皮,養(yǎng)活了許多村民。為了紀念這匹馬,村子特意改名“馬尾村”。后來,人們將工具從馬尾改良為鋼絲,沿用至今。
這一天,是密祉村的李智英帶女兒祭拜的日子。順著小河而上,一路到村口,她們要祭拜的是一口泉水。
每到逢過年過節(jié),大部分密祉村的村民,都會到這口叫珍珠泉的泉水邊來祈福。這看似普通的珍珠泉,到底為何如此重要呢?
這一眼泉水養(yǎng)育了密祉村的許多代人,關于它為什么叫做“珍珠泉”,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池底經(jīng)常有氣泡冒出,像一串串的珍珠。
珍珠泉清澈見底,這眼常年不斷的泉水,也孕育了密祉村的一種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特色美食—豆腐。
密祉村的豆腐在本地很有名氣,不僅有泉水的原因,更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
在歷史上,云南地區(qū)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途經(jīng)大理,向北運往西藏,再出口印度、尼泊爾,而彌渡縣的密祉村恰好就位于這條滇藏茶馬古道上。地理優(yōu)勢讓曾經(jīng)的密祉村人馬不息,繁盛一時,村里的古街上,至今還能看到當年在街邊買賣貨物的柜臺,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的老石磨,石磨記錄著當年豆腐產業(yè)的興盛。現(xiàn)在,這里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是豆腐這個特色美食,卻保留至今。
對于豆腐,有一種特殊的做法,壓好的豆腐切塊,擺放在稻草上,在陰涼處發(fā)酵之后,毛豆腐就做成了。豆腐表面出現(xiàn)的白色絨毛,就是發(fā)酵的產物。這樣毛茸茸的豆腐,要怎么吃呢?
在彌渡縣石咀村,趙文華是個做毛豆腐的高手。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給所有的毛豆腐曬太陽。曬過的毛豆腐更加干燥緊實,緊接著它們將被加工成一種更耐儲存的食物—豆腐乳。
舂好的辣椒、姜絲、鹽和花椒粉,和一大罐白酒,這些就是趙文華用來腌制毛豆腐的材料。它們和毛豆腐充分混合,翻攪均勻,就可以裝罐腌制了。趙文華對腌制的時間有嚴格的要求,每罐腐乳必須腌制一年的時間,才能拿出去銷售。
在趙文華心里,只要豆腐乳好吃,就不愁賣。她做好了這一件事,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
一心撲在豆腐上的,不止趙文華一人。這個正在用菜刀碾豆腐的人叫白玉春,人稱“白老板”,白老板最近遭遇了來自豆腐的一次考驗,他在密祉村開了一家農家樂,為了給吸引游客,他決定研發(fā)出一桌豆腐宴,一桌十幾道菜,都要用豆腐做,效果如何呢?
溫泉芋頭、黃粉皮、毛豆腐、豆腐乳、豆腐宴,它們的出現(xiàn)得益于彌渡的地理位置、秀麗的山水環(huán)境,和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承載著人們對家鄉(xiāng)不變的愛。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