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聲機、餅干盒、米斗、裹腳鞋 …… 這些已經(jīng)被歷史 " 遺忘 " 的產(chǎn)物,在江城市民王鎰飛的眼中,卻都是 " 寶貝 "。43 歲的他酷愛老物件,至今已收藏上萬件。" 為了收藏,我把車賣了,花了幾十萬收藏老物件,相當(dāng)于沒了一套房!"
但王鎰飛說并不后悔,他的理想是辦一個小型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讓后人認(rèn)識這些老物件和它們背后的故事。
酷愛收藏生活老物件
4 月 6 日,在吉林市船營區(qū)一間屋子里,王鎰飛拿著抹布,輕輕地擦著一個陳舊的柜子。" 別看柜子舊,但它可有來頭。它來源于清朝末年,做工非常講究,鏤空雕刻描金的,是富有人家使用的,至今已有 200 多年歷史。保存這么完好,十分罕見。"
記者看到,他收藏的物品千奇百怪,有不同材質(zhì)、不同形狀的箱子和柜子;有各種形態(tài)、多種花紋的花瓶;有圖案各異已經(jīng)生銹的水杯、餅干盒;還有裹腳鞋、留聲機、唱片、老式電話、磁帶等上世紀(jì)產(chǎn)物。這些都是生活中常用,現(xiàn)在卻很難見到的生活物件。
王鎰飛說,他今年 43 歲,從小就喜歡生活中的老物件,外公和爺爺家以前使用的老箱子和柜子,他都很喜歡。" 我爺爺以前是老紅軍,我爺爺在延安使用的老鏡子,我都保留下來了。" 說起這些藏品,他如數(shù)家珍:清朝的柜子,距今已有 200 多年歷史;民國時期的樟木箱,經(jīng)過 150 多年依舊完整;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箱子,保存完好無損。
" 這個小吊床,又叫‘悠車’,是小時候哄小孩用的。" 他指著棚頂上掛起來的四個 " 悠車 " 說," 人們都知道東北三大怪,‘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就是用得就是這個。"
他指著幾雙小鞋介紹: " 這是俗稱的‘小腳老太太鞋’,古代有一種陋習(xí),就是給婦女纏足使其腳畸形變小,所以又叫‘三寸金蓮’。這種裹腳鞋,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甚至沒見過,裹腳的老人至今得 90 多歲,也很少見了。" 王鎰飛說。
為了收藏 賣了車、沒了房
在收藏老物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去長春市,看到一位朋友家有清朝的米斗。" 這些斗距今已經(jīng)有 200 多年歷史,保存非常完好,甚至有帶官印的,我非常喜歡,就花高價收藏了。" 回吉林市時,他乘坐高鐵,背著兩個大斗,手里拎著一個小斗。" 大家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怎么拿著這么奇怪的東西,有人還以為是拍電影。" 他笑著說,一路上,也有人好奇,他就給大家將這些物件背后的歷史故事。
" 我收藏‘上癮’,看到自己沒有的老物件,就想買下來。" 王鎰飛說,有一次,他在樺甸市一個農(nóng)村收老物件,當(dāng)時他已經(jīng)收了一車的老物件,臨走時,偶然看到一對老夫婦要搬家。" 兩位老人已經(jīng) 80 多歲了,要搬到養(yǎng)老院生活,家中有很多東西要帶過去。有個民國時期的老柜子是老人的父輩傳下來的,他們并沒有打算賣。我特別喜歡,就商量讓他們賣給我,最終我花了 1000 多元的高價,買下了這個柜子。" 王鎰飛坦言,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為了收藏,他把自己的車賣掉了,這么多年收藏老物件,他花費了幾十萬元,相當(dāng)沒了一套房子。
打算辦博物館免費開放
" 他收藏的這些物件很多都是我們小時候用過的,讓我想起了童年,特別懷念。以前的這些東西早就不知道哪去了,沒想到在他這見到了。"58 歲的市民李先生說,他經(jīng)過過來與王鎰飛交流,交流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有時候甚至聽聽老唱片,雖然有雜音,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感覺很開心。
" 有很多東西我都沒見過,覺得很開眼界,也學(xué)到了一些歷史知識。"27 歲的市民韓先生說,他拍攝一些老物件的照片,發(fā)到微信 " 朋友圈 " 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大家也很感興趣,猜猜老物件的名字和用途。
王鎰飛表示,雖然這些老物件有的已經(jīng)很少使用,有的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但有些東西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甚至有些老物件還面臨失傳。" 我打算用一生的時間收藏老物件,以后想辦一家小型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讓后人認(rèn)識這些老物件和它們背后的故事。"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