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很多人都去看花燈,在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上演了一場精美絕倫的流星鐵花表演。
下午五點多,表演場地邊上已經(jīng)聚集了上百名攝影愛好者,各種“長槍短炮”都已經(jīng)架設到位,大家都在靜待表演的開始。
攝影愛好者:從哪里來?張店,第幾次來了?第三次。天冷吧?冷。這么冷跑來值當嗎?聽說很美。
晚上六點多,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十五的滿月也慢慢從東方的天空爬了上來。表演場地周圍,公安、消防、交警、救護車已經(jīng)全部到位,表演組織者駱林峰和他的團隊也正在緊張準備著。
表演組織者 駱林峰:這就是我們今天晚上表演用的鐵花,我們一共準備了30個,今晚的表演分為五個篇章。
晚上七點,伴隨著天空中煙花的綻放,流星鐵花表演正式拉開序幕。
“表演的第一篇章:火樹迎春。第二篇章:孔雀開屏,左右兩個旋轉,好像開屏的孔雀!
五臺表演設備輪番上陣,又接連為觀眾獻上龍鳳呈祥,雙龍戲珠兩個篇章。隨著五臺設備同時旋轉,最后的篇章將整場表演推向了高潮。
這流星鐵花看得真是過癮,在這璀璨鐵花綻放的背后又是怎樣一群人,他們有什么故事呢?上午八點半,記者在飯店門口見到了剛從大棚忙摘完蔬菜的駱林峰,他說,開飯館種大棚是他的主業(yè),表演流星鐵花是他一輩子的興趣愛好。
淄博臨淄去大夫觀村 駱林峰:這就是昨天晚上表演用的設備,這臺是人工的,也是最早的一套。哪一年?2003年。
這是昨晚用的籠子,都燒爛了,駱林峰說,他從十八九歲開始跟著父輩們學習“大夫掄花”,如今已經(jīng)過去了三十多個年頭。對于這門傳統(tǒng)技藝,駱林峰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
駱林峰:這個東西傳說是一百多年以前,清朝末期的時候,咱老一輩的人發(fā)明的,剛開始就是一根繩栓上個棒子骨頭甩,后來逐漸演變成加上木炭鐵粉“大夫掄花”。
從2003年,駱林峰和村里其他學過“大夫掄花”的同伴們,開始把一些機械傳動裝置運用到傳統(tǒng)的掄鐵花工具上,讓這項表演變得更容易操作更省力氣,他們還給“大夫掄花”這門技藝起了個洋氣的名字—流星鐵花。在駱林峰看來,工具和名字雖然與時俱進了,但他們的表演想留住的卻是最傳統(tǒng)的年味兒。
駱林峰:現(xiàn)在過年都沒有年味了,我們想通過“大夫掄花”這個東西,留住年味,讓大家覺得沒看鐵花表演就跟沒過年一樣。
駱林峰告訴記者,他的團隊現(xiàn)在有12個人,年齡都跟他差不多。昨晚表演花費的一萬塊錢,全部是由隊員們自費。駱林峰說,他們現(xiàn)在花的錢流的汗,其實都是為了讓這門傳統(tǒng)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駱林峰:我們現(xiàn)在正在訓練一些年輕人,教他們怎么燒木炭,怎么配藥。不能讓這個東西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了。
2010年“大夫掄花”被列入了淄博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11年3月,駱林峰的團隊也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了“山東省農(nóng)村優(yōu)秀文化團隊”。駱林峰說,其實他還有更大的目標。
駱林峰:我們現(xiàn)在正在積極的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有個想法,就是去更多的地方去表演,讓大家都能知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