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 安德森的全部研究工作與兩種基本粒子的發(fā)現(xiàn)密切相關。這兩種基本粒子,一是正電子,另一是負電子。 安德森是瑞典移民的兒子,1905年9月3日生于紐約市。曾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193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的整個學術生涯,都是在這里度過的,1939年起擔任物理學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 1930年,安德森開始通過拍攝宇宙射線穿過云室的徑跡來研究宇宙射線。他發(fā)現(xiàn)一種帶正電的粒子幾乎和那些帶負電的粒子一樣頻繁地出現(xiàn)。這種帶負電的粒子很明顯就是電子,但那些帶正電的粒子顯然不是質子(質子是當時所知唯一的帶正電的粒子),因為它們在云室中不能充分電離。最后,安德森推斷“合乎邏輯的答案只有一個:這種粒子和普通的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相比,它們帶有等量的正電荷并且質量同數(shù)量級”。事實上,這種粒子就是正電子,安德森在1932年9月宣布了它的存在;次年,他的結論就被帕特里克-布萊克特和朱塞佩-奧基亞利尼所證實。為此,安德森獲得了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年,安德森觀察到一些更罕見的宇宙射線粒子的徑跡,這種粒子看起來比電子重但比質子輕。1938年,這種粒子被改稱為“介子”,1947年,為了和塞西爾-波韋爾發(fā)現(xiàn)的另一種更活潑的介子相區(qū)別,安德森發(fā)現(xiàn)的那種介子又被稱作μ介子。但在塞西爾的π介子的作用很快得到解釋時,安德森的μ介子的作用仍遠未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