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南是峭壁,北面泉城。這寺是千佛山主體建筑,面積二十九畝,青瓦紅柱,花窗欞扉,殿宇亭廊結構錯落,院內植有銀杏、紅楓、翠柏、椿樹。明朝劉敕曾作《詠興國寺》詩,對它做過全面地描繪:"數(shù)里城南寺,松深曲徑幽,片湖明落日,孤障插清流。云繞山僧室,苔浸石佛頭,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愁。" 寺門朝西,兩側石刻楹聯(lián)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字是濟南清末秀才楊兆慶書寫。上額原刻"興國禪寺"四字,現(xiàn)改為"千佛山"三字。門內左右兩側,原是鐘鼓二樓,穿過圓形洞門就是寺院。寺分東西兩院,東西長南北窄,中間有三間過堂相通。 進寺門北側,原有廳房三楹(現(xiàn)已改造)匾額上寫著:"曠如"二字。廳東接走廊,廊北是飾有異形窗的墻,在這里可憑窗遠眺,向東又是北廳三間。東側山墻上鑲嵌著趙樸初題的"齊魯青來"四個石刻大字,西山墻上是佛經(jīng)禪語,中間北墻壁上有董必武游千佛山詩《古寺云千佛》碑刻和郭沫若的《俯瞰齊州煙九點》七絕碑刻。與此相對,南側是坐北朝南的大雄寶殿,由于年久失修,現(xiàn)坍塌還沒有修復。再南是懸崖,上刻佛像多尊,被稱為千佛崖,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是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再東是"洞天福地"石坊橫跨在石階上,拾級而上便進入對華亭。穿過過堂便是東院,院內南殿是觀音堂,對面是三間殿堂,在里面也可憑窗眺望,東側又是三間過堂,即為東門。 明成化七年石志載,殿堂內原塑有釋迦佛一尊、地藏王菩薩一尊、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從清嘉慶至咸豐又分別增添了觀音堂、佛爺?shù)、千手佛,后毀?文革"中。 這寺建于隋開皇年間,因在石崖上鑿佛像多尊,所以叫千佛寺,由于年年遷祓,故也稱"遷祓寺"。隋唐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寺院在全國也迅速建起,唐貞觀年間"千佛寺"也隨著擴大,于是便改為"興國禪寺",后遭兵火破壞,殿堂毀盡,一片荒墟。明成化四年八月三日,德王府內官蘇賢,因游覽到千佛山,看到當時的情景不勝慨嘆,欲成善果留名千古,于是捐資建佛殿,蓋僧房,塑金身,在成化七年全部完工,現(xiàn)有建筑大多數(shù)就是這個時候遺留 下來的,解放后一九五七、一九七二、一九七九年分別加以修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