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景區(qū)位于濟南市長清縣境內(nèi),距濟南市區(qū)22公里,是國家級黃金旅游線“一山一水一圣人”上的重要景區(qū)。五峰山山巒疊翠,古木籠陰,云生古洞,泉出石罅,堪稱人間仙境。 自古以來就與泰山、靈巖并稱“魯中三山”,屬泰山支脈,主峰海拔395米,因五個橫空出世的秀麗山峰(即:迎仙峰、望仙峰、會仙峰、志仙峰、群仙峰)而得名。五峰山屬暖帶大陸性半溫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短,氣溫回升快,降雨少;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漫長,寒冷,少雨雪。五峰山歷史悠久,據(jù)碑文記載:五峰山興發(fā)于秦,廣拓于金元,繁榮于朱明。五峰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道觀分南北兩觀,南觀,又名玄都觀,是明德王的香火院。觀南的棣山之陽,是德王陵寢園,坐落著六代德王的陵寢!”庇^,即洞真觀,始建于明太和年間。金敕封為“洞真觀”,元敕封為“護國神虛宮”,明敕封為“護國隆壽宮”。建有皇宮門、午朝門、三清殿、玉皇殿、碧霞宮、真武殿、石牌坊、三元宮等,觀東有明神宗恭奉其母李娘娘的九蓮殿,觀西有朝陽洞、青帝宮等古跡。另外,觀內(nèi)尚有臥龍池、清泠亭、百丈階、碑林等景觀。迎仙峰西側(cè)的蓮花洞的佛教造像是東魏時期的遺存,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杰作,也反映了五峰山有佛教活動的歷史。 五峰山有內(nèi)外八景。內(nèi)八景是青龍峪、白虎峪、仙人臺、無影廟、清泠泉、迎仙橋、七星泉、更雞橋;外八景有青崖積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風山煙雨、滾粟朝霞、魚臺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近幾年來,五峰山加快了景點的恢復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漸漸有了“齊魯仙境”的美譽。又因泉水處處可見,流泉飛瀑蔚然壯觀,加之林茂樹封,濃蔭蔽日,暑季氣溫比外界偏低3-7oC,被贊譽為“避暑仙境”。 五峰山有自然、人文景點213處。主要有: 1、皇宮門,建于金元,底座8個臥獅兩兩相對,各具情態(tài);2、玉皇殿及殿前石刻。始建于元,東西西側(cè)配有龍王殿和虎神殿。殿前最珍貴石刻當屬崔先生像贊碑;3、銀杏樹,高35米,雌雄同株,有兩千余年歷史,為濟南地區(qū)樹中之冠;4、三元殿,始建于元,內(nèi)祭三宮大帝,1996年開始修復;5、青帝宮,始建于明,是五峰山內(nèi)規(guī)模最大最豪華的建筑群;6、圣佛蓮花洞,是佛教石窟造像,雕鑿于東魏、北齊年間,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7、明德王墓,位于道佛山南,系明英宗之子朱見鱗及其六世嫡系子孫的墓穴,對研究明代帝王陵葬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孕育了悠美的傳說。相傳,五峰山的五座仙峰是玉皇大帝的五女兒思凡下界轉(zhuǎn)化而成。崔先生像贊碑所題的崔先生是金代洞真觀道士,他博覽三教群書,融“儒、道、佛”為一爐,精通醫(yī)術,為人治病,不取分文。美麗的傳說,不勝枚舉。五峰山已初步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大旅游格局。1997年游客達23萬人次。三星級賓館五峰閣已投入運營。另外,為適應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而興建了森林浴場,可滿足游客“食、住、游、娛”的需要。此時風光旖旎,游人如織,到五峰山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