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山的紅楓
華蓋山
遙望山形如華蓋,面積9.13公頃,海拔56.8米,位于鹿城區(qū)東面。山巔舊有華蓋樓,后改建為江山一覽亭。明嘉靖年間重建,萬歷年間復(fù)建,易名大觀亭。解放后經(jīng)多次休茸,登亭可眺望全城風(fēng)光。大觀亭西側(cè)建有“吉林義士王希天君暨溫處旅日蒙難華工紀(jì)念碑”。紀(jì)念1923年被日本暴徒殺害的華工。1944年紀(jì)念碑被日寇搗毀,1993年重建。西麓有蒙泉,味甚甘冽,俗稱硯觀槽,是城內(nèi)三大名泉之一。1981年冬,在蒙泉右上方建造玉華亭。華蓋山東南入口處,工農(nóng)兵雕塑像聳立林中。山上東,西兩面分別建有華蓋亭和夕照亭,山北有臨望亭。滿山樹木蔥蘢。
海壇山
俗稱上岸山,瀕臨甌江,南與華蓋山相望,海拔32.5米,面積6.57公頃。山巔原有楊府廟,1973年在楊府廟舊址四周劃山地1.5萬平方米,建造國際海員俱樂部。1982年建望潮亭。1985年,共青團(tuán)溫州市委在山上建愛民模范趙爾春塑像紀(jì)念碑。1988年7月建抱月亭。南面支肇慈山有南宋著名思想家葉適(1150-1223)墓,解放后曾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1年重建。
積谷山
位于溫州中山公園內(nèi),面積0.92公頃,海拔38.7米。山頂一亭系名積谷亭,后改稱留云亭,1987年重建。山腰有云輝亭和駐鶴亭,南麓有飛霞洞,傳說晉人劉根在此修煉仙道,乘赤霞飛往天臺。山景清幽,有"山之勝甲一郡"之譽。
郭公山
位于鹿城區(qū)西北隅,原名西郭山。據(jù)傳東晉郭驥曾登臨此山察看地形,選址建城,改稱郭公山。面積7.5公頃,海拔17.2米。西麓金沙嶺腳直達(dá)甌江邊沿,山腳有白蓮塘等古跡。因缺乏管理,山地被居民侵占,已成層層重疊的住宅區(qū),山景全非。1998年遷走居民,植樹種草,山景與江濱路景致連成一片。
松臺山
海拔39米,面積4.23公頃。山上蒼松林立,頂平如松。唐元和中建有凈光寶塔,又稱凈光山。唐高僧永嘉宿覺大師軼后葬此,宋太宗曾賜"宿覺名山"匾額。山坪有冰壺道院和仙人井(古稱上井,又稱松臺仙井)。山麓東有金沙井,南有妙果寺,西有落霞潭,北有普覺庵。上山石級,原為汪仲笙,方冠英籌款修建于1937年。1982年夏,僑胞潘娟妹和部分僑眷捐資重建。1984年8月,旅法華僑任巖松,潘元祿合建松綠亭。山下防空坑道,辟為游藝場。
巽山
舊名宸暨山,海拔38.4米,面積1.35公頃,位于鹿城區(qū)東南隅。山巔文筆峰,原有明代建造的雁塔,年久傾斜,1974年備戰(zhàn)挖洞受震而塌倒,山上舊有魁星閣(文昌閣),驂鶴亭。近年來,由當(dāng)?shù)乩先思Y建成觀音閣,幸福亭和晚香亭。
翠微山
舊名宸暨山,海拔38.4米,面積1.35公頃,位于鹿城區(qū)東南隅。山巔文筆峰,原有明代建造的雁塔,年久傾斜,1974年備戰(zhàn)挖洞受震而塌倒,山上舊有魁星閣(文昌閣),驂鶴亭。近年來,由當(dāng)?shù)乩先思Y建成觀音閣,幸福亭和晚香亭。
太平山
又名擔(dān)水山,海拔57米,面積27.5公頃。以山色蒼翠幽微而得名。山上有玉皇樓,玉眉泉。玉眉泉久旱不涸,其味甘冽,為溫州古城三大名泉之一。山麓天后宮,清乾隆年間建,庭前石雕雙龍繞柱,為藝術(shù)珍品。山腰文昌閣(魁星閣)于1979年仿原形重建。新中國成立不久,劃翠微山地5.76公頃用作園林建設(shè)。1953年山巔劃地1000多平方米建成革命烈士墓。墓東建有翠微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