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五峰園在閶門西街下塘,今五峰園弄,占地約2.5畝。是最近修葺一新對外開放的一座名園。園雖不大,占地面積僅2.5畝,但歷史悠久,園景毓秀,文化底蘊(yùn)豐富,堪稱蘇州現(xiàn)存明代園林中的一處上乘之作。
傳為明代中葉名畫家文伯仁所辟(一說系嘉靖間尚書楊成所筑,曾為楊家園)。文伯仁是文徵明的侄兒,為吳門畫派中的知名人物,至今五百名賢祠中,還有他的石刻畫像。他擁有了這座名園,感到很得意,故自號“五峰老人”。五峰之稱,原于江西廬山上有一座橫亙數(shù)里的五老峰,遠(yuǎn)望削壁千仞,狀若五老拱立,峻危詭特,上頂蒼穹,下可俯視茫茫蕩蕩的鄱陽湖,是一處著名勝跡。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峰下九疊屏筑有太白讀書堂,并寫出了“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佳句;又有古詩贊道:“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視人世煙云重,我欲攬秀色,一一青芙蓉,可以看出五峰之美。由于五峰園中的假山上,也有五座石峰,玲瓏秀出,文伯仁引以為豪,故賦予五峰園之稱,自有其獨(dú)到的見解。
五峰園的園景是秀麗的,從弄內(nèi)正門進(jìn)入,循西北端的回廊,可達(dá)船舫名“ 柱石軒”。此軒設(shè)計(jì)精巧,獨(dú)具一格,它是 陸地上矗起形似船舫的軒屋,俗稱旱 船。往東,為園中主廳五峰山房,室內(nèi)宏敞氣概,布置精雅得體。廳南有清瑩小池,天光云影,拉開人們的視野。廳前面對一座蜿蜒峻拔的假山,全用湖石砌筑 ,系明代舊物,為文伯仁精心辟劃的珍品。假山間有峭壁、峽谷、石橋、石梁, 古樹參天,花木掩映,五峰錯(cuò)落聳峙。東南角看似隱蔽,但往下卻隱藏著一處彎 曲多姿的石洞。出洞后豁然開朗,由此可攀登峰頂,縱覽全園景色。池西有土崗 隆起,綠蔭擁簇,湖石環(huán)繞,山巔起亭名柳毅亭,其下土阜,相傳為唐代的柳毅 墓。亭內(nèi),昔日供奉柳毅神像。
假山上的五座石峰,為園中主景。各高二丈許(約七米左右),玲瓏瘦皺的體態(tài),因形似老丈,故名五老峰。這五座石峰的來歷,稽考古籍,有二種說法:
一說,這些石峰都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當(dāng)時(shí)蘇州人朱面是宋徽宗的寵臣,負(fù)責(zé)采辦“花石綱”,設(shè)蘇杭應(yīng)奉局,對太湖中和民間收藏的異石,窮極搜羅,運(yùn)至汴京起造皇家園林“艮岳”。據(jù)徐大焯《燼余錄》記載:朱面主辦“花 石綱”時(shí),毀閶門內(nèi)北倉,為自己營造了一座養(yǎng)植園。栽種大量盆花,每逢春秋盛日,必供設(shè)數(shù)千盆,紅紫芳菲,引人入勝。后來朱面事敗,被宋欽宗誅殺,養(yǎng) 植園中的花木,也被砍斫為薪,僅存二丈大石六、七方,亂堆在柳毅橋畔。明代 時(shí),被移至五峰園中。
又一說,北宋熙寧年間,梅宣義曾在桃花塢(今高長橋附近)建有一座五畝園,又稱梅園。內(nèi)有清池奇石,并峙五座石峰,名丈人峰、三老峰、觀音峰、桃 塢慶云峰和擎天柱,各高二丈許。明代,五畝園逐漸衰落,石峰被移置閶門內(nèi)五峰園中。
綜上所述,無論何種說法,反正這五座石峰,都是太湖石峰中之佼佼者,在蘇州園林中足可與冠云、瑞云諸峰相媲美,確為不可多得的名峰異石。
園內(nèi)柳毅墓,也是一處值得傳誦的古跡。雖然唐代李朝威所著傳奇《柳毅傳 》稱柳毅籍貫是湖南,但在《異聞集》、《吳縣志》等書中,卻明確指出:唐代 儀鳳年間的儒生柳毅,字道遠(yuǎn),吳縣人,居住在閶門下塘。他的居宅附近,有座 柳毅橋。據(jù)南宋《平江圖》所示,橋在今張廣橋之西,南面隔河與皋橋相望,這是一座風(fēng)姿秀美的石拱橋。而《吳門補(bǔ)乘》、《五畝園小志》等書,則有柳毅墓 在五峰園中的記載。蘇州還有多座水仙廟、柳仙堂,都是祭祀柳毅的。在洞庭東 山,還有一口柳毅井,“舊井潮深柳毅祠,封書誰識洞庭君?”柳毅傳書的故事 ,在蘇州一直流傳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