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
浮蓋山又名蓋仙山,位于浦城縣盤亭鄉(xiāng)柳墩村東面,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46米。它猶如一條尾擺西北、首向東南的巨龍,雄踞在閩浙贛三省邊境。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閩,曾兩次遍游山中諸景,并在山中大云寺寫下了《游浮蓋山記》,盛贊浮蓋山“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戀環(huán)列,此真獨勝”。 浮蓋山屬花崗巖地貌。在漫長的地質(zhì)歷史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托以郁郁蔥蔥的蒼翠松柏,四季不凋的淙淙澗泉,大自然偉力在閩浙贛三省邊境造就了這片奇秀的山川。 浮蓋山景區(qū)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主峰碧獅峰梅攏在"6米,山麓已有30公里的環(huán)山公路,可通大小車輛。 浮蓋山山體由古老的花崗巖構(gòu)成。在漫長的地質(zhì)歷史中,由于各種自然力的作用,山巖崩裂斷塌,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托以郁郁蔥蔥的蒼松翠竹,冬夏不捆的蹤棕澗泉,太自然在閩浙邊境造就了這一片秀麗的山川。明朝末年,我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作八閩之游的第一站便是此山。他被浮蓋山的奇麗景色所吸引,在山中流連數(shù)日,在《徐霞客游記》中留下了優(yōu)美的文字。
浮蓋山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奇峰與怪石。游客在山下十余里外,遠遠就能望見石人峰酷似一位危冠高坐的仙翁在守護著三省邊境;那酷肖犁頭與犁伴的犁尖峰直插云天;而指節(jié)畢現(xiàn)的仙掌峰則仿佛向游人指點迷津:主峰碧獅峰近頂處的塊壘巨巖恰似一頭雄獅蹲伏,似乎猛然一撲便可躍上峰頂;還有那巨巖天然累疊而成的棋盤石儼如一座巨大的城寨古堡,而游人卻可沿著巖石縫隙轉(zhuǎn)彎抹角地攀上峰頂……。隨著坡回路轉(zhuǎn),這些巖峰由于視角的變化,在游人眼底又呈現(xiàn)不同的形象,令人嘆贊不迭。特別在山坡茂密的松竹叢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巨石,大者高一二十米,小的三五米不等,有的像伏牛臥虎,有的如球如璧,有的則如鐘如鼓……·,真是千奇百怪,形態(tài)各異。這些大大小小的石巖,擠擠挨挨,層層迭迭,互相支撐,又形成了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巖洞,它雖沒有石灰?guī)r溶洞那般深幽,然而游人側(cè)身其中卻無需燈火,而又能充分體驗"洞游"的情趣。唯有徐霞客當年在寺僧引路下燃薪人游的石龍洞,乃是在鐘鼓巖附近的一條深邃的巖隙,游人須從僅容一人出人的洞口懸身而下,洞內(nèi)下端可容三五人,但向上愈窄,三五十米之上,僅容一人側(cè)身立足,因洞身狹長且兩壁巖石粗疏猶似龍鱗,洞頂又有一脈清泉細細而下,故古人號之曰"石龍洞",這是浮蓋山唯一一處"暗無天日"的奇洞。
浮蓋山上,有一座據(jù)傳始建于唐代而至今香火旺盛的梵宇——大云禪寺。這座古剎是佛教寧濟宗的寺院,據(jù)說當年日本空海法師渡海人閩、北上中原曾經(jīng)過這里。這座古剎雖歷經(jīng)千百年滄桑,基本上還持原有規(guī)模,除禮佛進香外,歷來是文人墨客、官宦游人玩賞浮蓋山風光的?空緊當年徐霞客來游,便在寺中下榻三日。 在浮蓋山麓靠近閩浙兩省交界處,還有一座歷史上著務(wù)的關(guān)隘——楓嶺關(guān)。此關(guān)地控閩浙贛三省,在公路開通之前,千百年來一直是三省人民相互往來的唯一通道。如今它的原有作用雖已結(jié)束,整個關(guān)隘僅關(guān)門尚存。但游人到此,駐足關(guān)前,腳下是兩米多寬的石板古道,跳望兩省的村落田園、重重山巒,今古興亡、逝者如斯的懷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浮蓋山的地理位置也很優(yōu)越,它與我國東南半壁的重要風景區(qū)都有公路相通?真可謂"四通人達"。由此北去直通浙江省的新安江千島湖,距離約200公里:西北沿205國道線公路到安徽黃山約250公里;西向公路可直迭江西省-三清山、龍虎山等道教名山(距離分別約150公里和200公里):西南向公路可通武夷山,距離約130公里;由此向東驅(qū)車去福建閩東太姥山風景區(qū)大約300公里,東北向有公路直達浙江省著名的青資、寶劍之都龍泉市,距離只有140公里。游興未盡的客人由此盡可自由選擇,再奔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