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早期作為佛教特有的建筑物,在河北各地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距省會石家莊僅15公里的正定,一座城中竟有四座塔,而且都在國保、省保之列,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觀。
凌霄塔,位于原天寧寺內,始建于唐代宗年間(公元762—779年),宋、元、明、清均進行過大修,1981年于三層之上落架重修,1985年底竣工。因此塔建筑材料多為木質,故俗稱木塔。此塔共九層,重修后高41米,仍保留金代風格。凌霄塔是樓閣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成,下面幾層疏朗,上面幾層繁密,顯得凝重沉穩(wěn)。整個塔形外觀雄偉,而又顯得輕盈挺秀。凌霄塔可以登臨,沿塔內階梯可以直上塔頂。塔的結構是由磚木混合結構而成的,這種獨特的結構形式在我國古代佛塔建筑中比較少見,為研究我國古代佛塔建筑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華塔,又稱多寶塔,位于原廣惠寺內,因其造型獨特,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為“國內寶塔之孤例”。華塔,始建于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1189年)重修,現(xiàn)存為金代遺物。這座華塔的形狀非常特別,塔高四層,塔高約40余米,下三層為正八角形,底層四正面辟門,二、三層設有平座,正面辟門,側面飾佛龕和斜格假窗。而第四層平面略呈圓形,與八角攢尖形塔頂組成一圓錐體。在塔的下面即底層,四角又各建有一座六角形小塔與主塔相連,環(huán)抱主塔一、二層,華塔又稱“多寶塔”之名由此而來。塔上有泥雕的虎、豹、獅、象等物,造型精美。因年久失修,古塔已殘缺不全。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1994年對其進行修復。修復后,主塔更加秀逸玲瓏,四周重修的環(huán)立四小塔成聚首狀,與主塔相映生輝,它雖不及凌霄塔雄偉高大,但它的造型突破了常規(guī),遠遠望去,就像一支巨型花束。華塔不僅外形絢麗多彩,還可供游人登塔遠眺。
澄靈塔,位于臨濟寺內,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現(xiàn)為金代建筑風格。此塔遠望,形貌青幽,俗稱青塔。澄靈塔是正定四塔中最小的一座,九層,僅高30.47米,是一座磚仿木結構密檐式塔。和所有的密檐塔一樣,塔身第一層甚高,四正面設有對開式假門,四側面飾假窗,以上八層相距甚近,層層出檐,以挑出的斗拱承托,各層斗拱設計精巧,富于變化,實屬罕見。
澄靈塔既不如凌霄塔之雄偉,又不如華塔之華麗,但它在中國佛教史上卻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的祖庭,唐義玄禪師創(chuàng)立。義玄圓寂后,佛教徒建衣缽塔葬之,唐懿宗賜謚“惠照禪師”,其衣缽塔賜名澄靈塔。公元12世紀時,日本和尚榮西將臨濟宗傳入日本。新中國成立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日本臨濟宗僧人前來臨濟寺朝拜。1979年5月,日本佛教界成立臨濟黃檗協(xié)會,從那以后,幾乎每年都派大型代表團到臨濟寺祭塔拜祖,進行佛教文化交流。1998年末,日本臨濟宗友好交流會取代臨黃協(xié)會以后,朝拜活動仍不間斷,還有了新的發(fā)展。
須彌塔又稱磚塔,位于原開元寺內。始建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現(xiàn)存之塔為明代遺物。塔為磚石結構,共九層,高約48米,平面呈方形。底層是石砌方臺,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正面中間有一石券門,其石制門額上書有“須彌峭立”四字。其上八層漸次收斂,正面均開方形小窗,周壁用青磚壘砌,各層均有用磚壘砌而成的塔檐,四角設有風鐸。頂部塔剎呈葫蘆狀。此塔除門洞及底層少許雕飾外,余無任何裝飾,顯得簡潔疏朗,樸實大方。呈方形的這座磚塔,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極相似。
正定的四座古塔,最初都是從屬于佛教寺院的,現(xiàn)其所依附的寺院多已廢棄,而古塔卻依舊傲然挺立,其插云的塔峰,似乎顯現(xiàn)出一種凜然不屈的向上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