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位于唐山遵化市境內(nèi),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帝后妃陵寢,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 最大、體系最為完整的皇家陵寢。始建于1661年,陵寢建筑分布在 48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15座帝后妃陵依昌瑞山自東向西排開,氣勢宏偉。從1663年起至1935年止,先后葬入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包括孝莊文皇后和慈禧在內(nèi)的15位皇后,136位妃嬪,1位阿哥,共157人。
整個陵區(qū)松柏常青,古木參天,朱墻碧瓦,畫棟雕梁。石雕以乾隆帝裕陵地宮最為精細,慈禧陵“鳳在上龍在下”透雕尤為鮮見。近年先后開放了八陵四宮三館一廟,游覽面積達19萬平方米,還增加了古裝表演項目“祭祀大典”。整個陵區(qū)經(jīng)全面整治,威嚴、肅穆、富貴、華美氛圍更加濃厚。
這座陵墓群的中心是昌瑞山主峰下順治帝的孝陵。從陵區(qū)最南面的石牌坊到孝陵寶頂,這條長約5公里的神道上,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大紅門、更衣殿、大牌樓、石像牲、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碑、小碑樓、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門、石五供、明樓等。
明樓是全陵最高建筑物,各陵都有,內(nèi)豎石碑一座,上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刻“某某皇帝(或皇后)之陵”字樣。明樓后面的寶,是封閉的大墳頭。每一座陵都有大量的石雕。石像牲整齊地排列在神道兩旁。孝陵石像牲最多,共有18對;文臣、武將各三對;馬麒麟、象、駱駝、狻猊、獅子各臥一對、立一對。每座石像牲連基座在內(nèi),都由一整塊石料雕成,造型優(yōu)美、生動。
乾隆的裕陵地宮是一座雕刻藝術(shù)寶庫從1978年至今,清東陵已有帝、后、妃陵墓經(jīng)過簡單維修向中外游人開放。其突出的特點是:除地面外,無論四壁和券,都砌以花崗石,上面雕滿了各種圖案。主要有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五方佛、五供、八寶以及用梵文和藏文鐫刻的數(shù)萬字的佛經(jīng)咒語。乾隆活到89歲,當皇帝60年,又做了3年太上皇。他在晚年,篤信佛教,所以在他的陵墓地宮里,布滿了佛像、經(jīng)文等雕刻,成為一座地下佛堂。所有這些雕刻,線條清晰流暢,形象逼真,盡管圖案繁多,但安排得有主有從,渾然一體,獨具匠心,是我國難得的一座雕刻藝術(shù)寶庫。
慈禧太后的陵墓也很有特色。陵寢的地面建筑風格獨特,工藝水平很高。其隆恩殿四周的石欄桿上雕刻著龍鳳呈祥、水浪浮云的圖案。殿前的陛石采用透雕手法,龍在下、鳳在上,構(gòu)成一幅鳳龍戲珠的畫面,猶如真龍真鳳在彩云間飛翔舞動,堪稱石雕中的杰作。 清東陵坐落在遵化縣昌瑞山南麓。昌瑞山主峰兩側(cè)向東西伸展,層層降低,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整個陵區(qū)群山環(huán)繞,氣勢雄偉。
在陵區(qū)附近有一溫泉,因其水如沸湯,故名湯洋。游覽清東陵的人,可以順便去湯泉一游。這個湯泉很有特色,而且歷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就被開發(fā)利用。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就曾在此駐蹕沐浴,并賜名為“福泉”。清朝皇帝對湯泉尤為酷愛,康熙皇帝不僅多次到此,題詩作賦,修整池館,而且建造了別具一格的流杯亭。該亭為八角攢尖頂,檐下雕龍,下有石凳,亭內(nèi)頂端有木雕云龍,探頭俯視亭內(nèi)。地面石板上刻有“S”形水道石槽,熱氣騰騰的泉水從池南的石雕龍頭引入石槽。如在亭中設(shè)宴,將盛酒的酒杯放在亭下環(huán)形石槽內(nèi),杯隨水漂,在“漂杯”的過程中,水燙酒熱。這種流杯飲酒之法,古已有之,但利用溫泉“流杯”,卻是湯泉的一大特色,F(xiàn)在這里建有溫泉療養(yǎng)院,用這里湯泉水入浴,對關(guān)節(jié)炎、皮膚病、腸胃病、婦科病等疾病都有較高的療效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