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青龍塔
景點 |
青龍塔 |
介紹 |
青龍塔、青龍寺位于白鶴青龍村(舊青浦鎮(zhèn))。寺建于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jīng)青龍,親書“精嚴壽相”額,并賜寺名“吉云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 據(jù)光緒刊《青浦縣志》載,青龍寺占地60余畝,寺田450余畝,建筑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筑群。 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廢損大半。民國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觀音閣及大鐘一口,今俱廢,僅存碑刻兩塊:重興青龍隆福寺碑記和敕賜吉云禪寺重建大殿碑銘。 青龍塔建于唐長慶年間(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龍雁塔,俗稱青龍塔,青龍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當年的青龍鎮(zhèn)是上海最大的貿(mào)易港口,青龍塔就是鎮(zhèn)內(nèi)標志性的建筑,見證了當時上海商貿(mào)的繁榮。青龍塔原是七級八面,磚木結(jié)構,后被兵火破壞,現(xiàn)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殘高30多米。寺塔于宋康定、慶歷年重修理工。 元大德三年(1299)、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書畫家、水利專家任仁發(fā)及子任賢德、孫任士質(zhì)三代相繼出資修葺寺塔。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鏡修塔。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復新之。清康熙帝南下巡江南時還賜名吉云禪寺塔。青龍塔年久失修,樓梯盡毀,腰檐無存,塔身傾斜,岌岌可危。 1956年,塔頂?shù)你~葫蘆被臺風吹落,上鑄有“明崇禎十七年”字樣,現(xiàn)收藏在青浦區(qū)博物館。1992年,塔身偏離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邀著名建筑糾偏專家曹時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于1959、1960年分別列為縣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 |
上海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