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半個世紀以來,發(fā)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進步,讓武則天重見天日的時機成熟了么?挖還是不挖?什么時候挖?此時,我們呼吁國內(nèi)外的有識之士參與討論,再次激活這個話題,旨在審視“科學發(fā)掘乾陵”的現(xiàn)實意義。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與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園。 乾陵修建于公元683年,22年之后,武則天合葬乾陵這一工程才結束。乾陵依梁山而建,坐北朝南,整個陵園由內(nèi)外兩城組成,四面有門,周長40公里,南北軸線長達4.9公里。地面遺存文物主要是陵前石刻石馬、石人、翼馬、華表、鴕鳥等114件,及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 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guī)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nèi)外關注。 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為“陜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布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國內(nèi)外游客3800萬人次。 然而,人們在乾陵司馬道下車,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里?陵寢又在哪里?幾乎所有的訪客游完之后,都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人們有理由關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xiàn)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現(xiàn)代化的造形技術復原,能否也讓人們重見武則天的真實風采?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