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景點 |
張載祠(張子祠) |
介紹 |
又稱張子祠,位于眉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zhèn)。占地南北82米,東西37.5米。它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guān)學領(lǐng)袖張載的講學之地。張載祠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后,一直在此興館設(shè)教。他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nèi)恢復橫渠書院,成“后祠前書院”格局。張載墓位于張載祠南7公里處的大鎮(zhèn)谷迷狐嶺,占地87.2畝,是張載及其父張迪、弟張戩的安葬之地。張載創(chuàng)立關(guān)學,獨特異行,在中國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幢高大的豐碑,在國際國內(nèi)影響頗大。 張載祠是一組座北向南,主體建筑以中軸線依次排列,附屬建筑均以軸線為中心對稱排列的紀念建筑。據(jù)湖北荊門南張氏所存“張氏族譜”載,該祠創(chuàng)自元代。清乾隆十九年、光緒十年等重修。明成化及魏代均多次修整。自創(chuàng)建至今。至少有九百余年的歷史,F(xiàn)存建筑主要是清道光年間所建,光緒年間曾有小修,F(xiàn)有獻殿、東西廂房、山門、后殿、學堂四幢。后殿及學堂因坍塌而拆除重建。 1990年以來,陜西省文物局先后撥款50多萬重修了大殿、學堂。附屬文物有清康熙皇帝御賜匾額一面。明萬歷及清乾隆等代重修及拜竭祠廟碑石八通,木刻《橫渠志·卷之六》“第十八代裔哀祠”原版等,傳為明清版。 清代著名的橫渠書院,曾設(shè)在這里。
|
位置 |
陜西寶雞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