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fēng)景別致。目前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nèi)四周墻壁上雕刻有神態(tài)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山頂有太和廟,西有尸毗巖、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cè)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臺、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等革命文物舊址。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登上清涼山才可以拍攝到遠處的寶塔全景。 山勢高聳峻峭,廟宇嶙峋,金碧輝煌,景色綺麗。清涼山歷來為延安第一名勝,歷代名人詠詩、詞甚多,贊頌為清涼景觀總體分為三部分:一是以萬佛洞等石窟為主的佛教歷史文物古跡;二是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新聞及出版單位舊址為主的革命文物和遺址;三是太和山道教教觀。 萬佛洞 萬佛洞開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皆有造像或維修。萬佛洞主要有四個石窟,規(guī)模宏大,借山勢而鑿。窟內(nèi)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石佛萬尊,其石刻藝術(shù)鬼斧神工,巧奪天工,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得到歷代名人騷客、有識之士的贊賞和愛護。大文學(xué)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寫《清涼漫興》四首,贊其為“鑿山成石宇,饞佛一萬尊。人世亦稀有,神功豈無存”。同萬佛洞同處一崖的還有詩灣、宛若云霞、水照延安、月兒井、印月亭、范公祠、龐公祠、延壽宮、仙人洞、碑林、定痂泉等名景。 清涼山道觀 清涼山道觀位于清涼山巔,是以真武祖師廟為主體的寺院古建筑群,建筑風(fēng)格獨特,工藝精湛,氣勢雄偉,規(guī)格宏大,金碧輝煌,是塞上高原獨樹一幟的道教景觀。 范寵公祠 范寵公祠為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和龐籍所建。祠內(nèi)有范、龐和大將、侍從的彩塑像以及范公手跡《梅花庵》碑刻。 詩灣 詩灣創(chuàng)建于宋代,原有明清詩刻百余,現(xiàn)存十余塊,另有當(dāng)代偉大、名人碑刻十四塊。 琉璃塔 琉璃塔明代崇禎八年建造,是陜西僅有的一座塔身布滿彩色小佛像,二龍戲珠等精美圖案。 石碑坊 石碑坊上部雕有“八仙慶壽”、下部為“二龍戲珠”、“麒吐玉書”,石鼓面雕有“鹿鶴同春、鳳戲牡丹、犀牛望月等圖案”。 清涼山又是新中國的新聞廣播、出版事業(yè)的發(fā)祥地。黨中央和毛澤東在延安時期,這里曾是中共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中央出版發(fā)行部、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所在地,F(xiàn)山上建有“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一座,館前矗立一座象征著新聞、廣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漢白玉雕像,旁有石碑,上面鐫刻毛澤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館名為陸定一題字,這是我國惟一的一座新聞出版專業(yè)博物館。 清涼山是陜北地區(qū)僅次于白云山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為廟會,文化商業(yè)活動十分興盛。清涼山是延安旅游的重要景區(qū)之一,每年游客蜂擁而至,無不為這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以及綺麗的山景而陶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