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
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最佳。蘆笛巖是桂林山水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qū)。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內(nèi)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shù)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跡,洞內(nèi)存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后,如今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游熱點。
蘆笛巖所在的光明山, 從前叫毛毛頭山。原來半山腰只有一個小洞口, 僅容一人進出, 山坡上又長滿蘆荻草, 用它可以做成笛子,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蘆笛巖因此得名。蘆笛巖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年代,據(jù)地質(zhì)學家考證,這里原是一個古地下湖,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山體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變成了山洞。后來,地下水沿著山體中許許多的碳碎帶流動,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當?shù)叵滤畯膸r石的縫隙流到洞口時,碳酸鈣就沉淀結(jié)晶,經(jīng)過幾百萬年的積累,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景觀。洞中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或似人,或似神,或似飛禽走獸,或似名花異草,或似五谷雜糧,或似瓜果蔬菜。琳瑯滿目,惟妙惟肖。組成了一座大自然的藝術(shù)之宮!杜R桂縣志》里, 記載了光明山, 但是沒有說山腰有巖洞。洞內(nèi)保存有自唐貞元八年(792年)以來的壁書70余則, 大部分是用墨筆在洞壁上書寫的題名紀游。這些壁書表明, 蘆笛巖并非亙古無人知曉。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這個靈巧之洞, 可是人們長期以來秘而不宣。 蘆笛巖“頭枷鎖破, 桃花源內(nèi)仙靈唱!(郭沫若《滿江紅·詠蘆笛巖》)解放以后, 人們生活安定, 用不著避難了, 便道出了蘆笛巖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巖洞的情況, 經(jīng)過勘測建設,于1962年正式開放。蘆笛巖洞長240米,最寬處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覽路程約500米,游覽時間大約40分鐘。洞內(nèi)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shù)之宮”。
蘆笛巖是一個囊狀的巖洞, 進口與出口相鄰, 進洞處為原來的天然洞口,出洞處是開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約500米。巖洞是70余萬年前, 地下水沿著巖石的破碎帶流動溶蝕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巖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鹽類的地下水, 順著巖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發(fā), 碳酸鹽類沉淀結(jié)晶, 逐漸堆積而成, 千態(tài)萬狀態(tài), 琳瑯滿目 蘆笛巖的特點是洞中滴水多, 石鐘乳、石筍、石柱發(fā)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別多。游人進洞, 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 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蘆笛巖的神奇瑰麗,貴在又自然又藝術(shù),除了洞口,除了洞內(nèi)的甬道小徑,可以看出人的作用之外,那三十多處奇觀,純自天然,純系天工的神差鬼使。明明是無生命無生氣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花、石饅,在大自然的雕鑿下,全都活了,充滿了靈氣。任何能工巧匠、藝術(shù)大師走進蘆笛都會升騰起拜倒在大自然腳下而自嘆人的無能為力的情感。蘆笛巖是看不完說不盡的。那雄獅、那森林、那峽谷、那飛瀑、那雪人、那帷幕、那塔松、那磨菇、那寶塔、那山城、那虬龍、那擎天柱、那云外山、那水晶宮、那幽境聽笛、那田園風情、那珍珠金魚、更有那豐收盛景:蓮藕、白菜、蘿卜、花生、豆角、絲瓜、當歸、靈芝……它們怎么那么惟妙惟肖,幾可亂真?它們怎么組合得那么天衣無縫,富于節(jié)奏?鉆遍天下溶洞,你在哪里領略過?500米短短屈曲的游程,怎么薈萃了如此玲瑯滿目、應接不暇、搭配和諧、毫不雜亂、納天上人間、海底陸地于一體的美物?也許你會說,景名是人的聯(lián)想想象,燈光是人的打扮裝飾,但那充其量不過是“錦上添花”,絲毫代替不了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古代蘆笛巖內(nèi)有燈光嗎,有景名嗎,可絲毫影響不了古人去審美。人的想象是超越時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