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呼和浩特市區(qū)西北12公里大青山南麓!盀跛貓D”為蒙語,意為“有水的地方”。烏素圖召主要由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廣壽寺和羅漢寺5個毗鄰的寺院組成。烏素圖為其總稱。 慶緣寺位于烏素圖召的中心,是主寺,建于明神宗萬歷年間。法禧寺在慶緣寺的東北,是諸寺中最富特色的一座寺院,建筑別致,裝飾華麗,建于清雍正三年。法禧寺內(nèi),珍藏有該召三世活佛羅布桑旺扎勒整理的西藏喇嘛大法師松巴堪布所著《松巴堪布著經(jīng)》的雕版,全長49厘米,寬7厘米,共3455塊,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律、論、醫(yī)、數(shù)五個方面。長壽寺位于慶緣寺東面,建于清康熙年間。羅漢寺在慶緣寺正北面,建于清雍正年間。廣壽寺在羅漢寺北的山坡上,原名為察硌爾建木寺,初建于明隆慶年間,是烏素圖召最早的一座寺院。 慶緣寺,位居烏素圖召中心,為主寺。規(guī)模最大,是烏素圖召第一代活佛創(chuàng)建于明神宗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成;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即創(chuàng)建二百年后),又添建殿堂,次年才由清廷命漢名為“慶緣寺”。法禧寺在慶緣寺的東北,其建筑別致,內(nèi)外裝飾華麗,是諸寺中最富有特色的一座寺院,據(jù)考證,該寺是為烏素圖召第三代活佛羅布桑旺扎勒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所建。六十年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清朝廷命漢名為“法禧寺”。 長壽寺在慶緣寺的東面。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為達賴長木肅綽爾濟所創(chuàng)建。這座寺院在清代前后修葺有六次之多,所以寺中殿堂彩畫和泥像雕塑,到解放時,還比較完整。寺中有記載建寺及歷次修茸年代的石碑二座,矗立于殿前的東西兩側(cè),西為蒙文,東為漢文,碑文的內(nèi)容相同。 羅漢寺在慶緣寺的正北。也是烏素圖第三代活佛羅布桑旺扎勒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和法禧寺同時所建的寺院,不過規(guī)模較小。烏素圖召的活佛,在羅布桑旺扎勒以后又傳了五代,到第八代明珠爾濟在公元1930年死去以后,便沒有再尋訪呼畢勒罕,從此這個寺院的活佛停止“轉(zhuǎn)世”。 廣壽寺又在羅漢寺北的山坡上,原名叫察哈爾速木寺,由察哈爾禪師呼圖克圖初建于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至1572),是烏素圖召最早的一座寺院。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席力圖召的綽爾濟阿旺丹丕勒又擴建后,由康熙帝欽賜“法成廣壽寺”名,以后簡稱“廣壽寺”。在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曾重修過一次。后因寺中的喇嘛人數(shù)少,逐漸成了席力圖召的屬廟。解放以后,因年久失修無法恢復被拆除。 烏素圖召法禧寺內(nèi),珍藏著該召三世活佛羅布桑旺扎勒整理的西藏喇嘛大法師松巴堪布所著《松巴堪布著經(jīng)》的雕板,從而知名。這部經(jīng)板長49厘米,寬7厘米,共有3,455塊版刻,內(nèi)容包括經(jīng)、論、醫(yī)、律、算五種,是一部有價值的藏文著作。藏語謂‘第三’為‘松巴’,稱‘尊者’為‘堪布’, “松巴堪布所著經(jīng)’為“第三尊者所著經(jīng)’。這是我國一部珍貴的經(jīng)版。其中醫(yī)學、數(shù)學為精華,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是一部重要的文物。烏素圖召的幾代活佛喇嘛,都有很高的醫(yī)術,就是與此經(jīng)版有密切的關系。 烏素圖召依山傍水,山溝杏柳成蔭。春則花鳥爭妍,夏則桑麻競秀,秋看黃葉,冬賞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隨時變幻的濃裝淡抹之美。呼利浩特舊八景有“紅杏遺村’,就是指烏素圖召,素有“杏塢翻紅”的美稱。召后有東西橫亙的趙長城遺跡,地表有突起的夯土成墻,登臨長城眺望,俯仰山川,廣袤無際。放眼遠眺,青城在云煙繚繞之中,大黑河猶如一條巨龍向西奔流匯入黃河,火車在原野上飛掠而過,土默川山河構(gòu)成一幅又一幅美麗的畫卷,盡映眼簾。烏素圖召現(xiàn)已成為游覽勝地。 寺廟后有趙長城遺址,地表有突起的夯土城墻。寺廟依山傍水,樹木茂盛,春夏風景優(yōu)美,是市郊旅游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