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竇圌山先名猿門山,因山上猿猴較多,山形如門得名。后因山極似豆子大的石子構成,山形如圌(草屯),便稱豆圌山。 再后為什么又改稱竇圌山呢?因為唐代彭明縣有個主薄叫竇子明(又稱竇子石),傾慕竇圌山清、奇、幽、秀,便棄官隱居山上,修仙煉道。他換修了鐵索橋,重建了山上的寺廟,三年后功成飛升,從山門口的懸崖處跳了下去,變了神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從此,后人為紀念他,便將豆圌山改名為竇圌山。 竇圌山遠看呈團形,南北走向,長2.8公里,寬1.68公里,面積約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40米,相對高度540米。地理座標:東經104度49分,北緯31度55分。 竇圌山飛天藏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顛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岳、竇真、魯班。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險路可通,其余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峰下不遠處為云巖寺,始建于唐,明末焚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圌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