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內(nèi)的清東陵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為宏大,體系最為完整,布局最為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戰(zhàn)地78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寢中,長眠著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們。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fēng)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huán)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huán)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dāng)年順治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dāng)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guī)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筑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國現(xiàn)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jié)構(gòu)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shù)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guān)第一帝順治,開創(chuàng)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zhèn)涞氖先饲,輔佐圣、世二祖的杰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給人以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咸豐、同治……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臺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禮,歷史的評說。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游景區(qū)。 昭西陵 昭西陵位于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c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該陵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cè)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廚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病死,遺命將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制家法,孝莊文皇后與皇太極合葬,入葬盛京(沈陽)昭陵,康熙皇帝既不想破壞祖制,又不愿意違背祖母遺囑,只得在東陵建暫安奉殿,并將祖母生前喜愛的寢宮--紫禁城內(nèi)慈寧宮東側(cè)的一座廡殿頂?shù)牡钐貌疬\到清東陵建暫安奉殿,以停放棺槨,經(jīng)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圣祖在位歷數(shù)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規(guī)制非常獨特:⒈其它陵園的隆恩殿均為歇山頂,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廡殿頂。⒉其它陵寢隆恩殿前僅一道門戶,而昭西陵卻建有兩道門,相應(yīng)地陵園也構(gòu)筑了內(nèi)、外兩道圍墻。⒊陵前未開挖馬槽溝,未建三孔拱橋。 孝莊文皇后是葬在東陵內(nèi)輩分最高的人。后世子孫對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東陵,都要先到這里拜祭,然后再去其它陵園。 孝陵 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qū)主軸線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tǒng)觀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戰(zhàn)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dāng)英年,并未急于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后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該陵是清朝統(tǒng)治者在關(guān)內(nèi)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向北集中布置著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圣德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及東平橋、神功碑道,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臺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筑,由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這些建筑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fēng)水學(xué)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dǎo),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并將山川形勝納于景框之中,作為建筑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xiàn)了"駐遠勢以環(huán)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shù)感受。由于該陵的營建準(zhǔn)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nèi)的一些明代建筑的材料和構(gòu)件。 該陵始建于十七世紀(jì)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jīng)相當(dāng)殘破,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準(zhǔn),于1990年至1992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并于1992年正式對游人開放。 孝東陵 孝東陵位于孝陵東側(cè),內(nèi)葬清世祖福臨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晉。 孝東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東陵建成后,初稱"新陵"?滴跷迨四甓露蝗眨椒Q為"孝東陵"。 孝東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橋1座,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班房各3間,隆恩門1座5間,東西燎爐各1座,東西配殿各5間,隆恩殿1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一座。方城前神道兩旁各有14座小寶頂,均南北縱向排列,每旁兩行,東旁,外側(cè)為10座小寶頂,內(nèi)側(cè)為4座小寶頂;西旁,外側(cè)為11座小寶頂,內(nèi)側(cè)為3座小寶頂。寶頂?shù)倪@種排列形式仍帶有關(guān)外盛京妃園寢的遺風(fēng)。 由于孝東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無前例可鑒,所以規(guī)制尚不完備,為此,后來的皇后陵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宮,冊為妃,六月立為皇后,順治帝死時,她年僅21歲。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備受尊崇?滴跷迨辏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終年77歲,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為恭靖妃、淑惠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貞妃、悼妃。 此外,孝東陵內(nèi)還葬有十七個格格、四個福晉,這些格格和福晉都是福臨的嬪妃。由于清初宮闈草創(chuàng),典制未備,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稱格格、福晉。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級、名號、稱謂上的混亂現(xiàn)象才得以杜絕。 孝東陵首開為皇后單獨建陵之制,其規(guī)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藍本。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于清孝陵東側(cè)1公里處。該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huán)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nèi)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規(guī)模稍遜于孝陵,建筑規(guī)?傮w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chuàng)。如圣德神功碑亭內(nèi)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chuàng)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尸體火化入葬的傳統(tǒng)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筑風(fēng)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德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yè),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內(nèi)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別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橋至牌樓門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響而呈彎環(huán)的曲線,無法像其它陵寢那樣對稱布置,于是當(dāng)時的建筑設(shè)計人員就根據(jù)神路走向因地制宜隨曲就彎地進行設(shè)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現(xiàn)出靈活多變、步移景換的效果,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人們的聰明和才智。 景陵皇貴妃園寢 景陵皇貴妃園寢位于景陵妃園寢東南0.5公里處,座北朝南而建,內(nèi)葬康熙皇帝的愨惠皇貴妃和怡皇貴妃。 該園寢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建筑布局從南至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東西配殿、享殿、園寢門,后院內(nèi)東、西并建兩座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大門以內(nèi)建筑以綠琉璃瓦蓋頂,廂房及值班房用灰布瓦蓋頂。 給這兩位妃子單獨建園寢在清代是一個特例。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歷(乾隆皇帝)在宮中生活期間,得到了她倆的精心照料,而這兩位妃子在乾隆年間仍健在,所以乾隆皇帝為表示自己的孝道,回報她倆的撫育之恩,不僅為她倆單獨修建園寢,而且大大展拓了陵寢規(guī)制。 清制,妃園寢不建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而該園寢卻一應(yīng)俱全。另外,妃園寢享殿前不設(shè)置丹陛石,而這座園寢享殿前卻設(shè)置了一塊"丹鳳朝陽"的丹陛石,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位于景陵東側(cè)0.5公里,內(nèi)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嬪和1位皇子。 景陵妃園寢是清五朝在關(guān)內(nèi)營建的第一座妃園寢,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園寢門,后院內(nèi)是寶頂群,院內(nèi)共建有大、小寶頂49個,分七層排列。寶頂下墓室結(jié)構(gòu)有石券、磚券、磚池三種。大門、享殿、燎爐等以綠琉璃瓦蓋頂;廂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建筑規(guī)制和規(guī)模遜于帝、后陵,景陵妃園寢的建筑格局成為清代妃園寢的樣板。 景陵妃園寢內(nèi)葬49人,其中貴妃1位,妃11位,嬪8位,貴人10位,常在9位,答應(yīng)9位,皇子1位。這些人均各自為券(余有1個空券),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兩側(cè)。該園寢是清代內(nèi)葬人數(shù)最多的妃園寢。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滴醵辏ǎ保叮福蹦辏﹥詾橘F妃,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十子,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女。三十三年(1694年)十一月初三日卒,謚曰:溫僖貴妃。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初八日入葬。 裕陵 裕陵是清入關(guān)后第四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于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200多萬兩。 裕陵明堂開闊,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自南向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一孔橋、下馬牌、井亭、神廚庫、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橋及東西平橋、東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祭臺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guī)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chuàng)新。 一、石像生設(shè)置8對,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駱駝、狻猊各一對,雖數(shù)量少于孝陵,但種類卻與孝陵一樣。 二、裕陵大殿東暖閣辟為佛樓,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寶。以后帝陵紛紛效仿,成為定制。 三、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三座規(guī)制相同的一孔拱橋,龍鳳柱頭欄桿,橋兩端以靠山龍戧住望柱。這三座拱橋造刑優(yōu)美,雕工精細,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四、地宮內(nèi)布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jīng)咒,雕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布局嚴(yán)謹(jǐn)有序,堪稱"莊嚴(yán)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shù)寶庫"。 裕陵的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篤信佛教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也是處于鼎盛時期的清王朝綜合國力的反映。 裕陵地宮內(nèi)葬乾隆皇帝、孝賢、孝儀兩位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共計六人 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是乾隆皇帝的妃園寢,位于裕陵西旁,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續(xù)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園寢初稱妃衙門,建有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琉璃花門、寶頂,環(huán)以紅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寵妃純惠貴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園寢,增建了東西配殿(各五間)和方城、明樓、寶城;把三座園寢門及兩側(cè)的面闊墻拆除,改建到享殿兩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動用白銀134004.303兩。 裕陵妃園寢內(nèi)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四位常在、共計三十六人。其中較著名的人有:烏喇那拉皇后、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陸氏、容妃等。 裕陵妃園寢從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儀嬪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晉妃止,前后達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園寢室是清代妃園寢中規(guī)制較高的一座,顯現(xiàn)了有清一代鼎盛時期的特色。 定陵
定陵是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的陵寢,位于清東陵界內(nèi)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于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計有7年半的時間,凈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撫陸應(yīng)毅及吏部尚書柏葰等人相度的,咸豐也曾親臨閱視,認為平安峪"左龍蜿蜒,右虎馴俯,貼身蟬翼、牛角兩砂隱約纏護;蝦須、金魚二水界劃分明,靈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屬上上吉地"。 雖然定陵始建于咸豐九年,但大規(guī)模營建還是在咸豐帝崩逝之后,興工不久,在定陵的規(guī)制上曾引發(fā)了一場爭論,工部侍郎宋晉認為慕陵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將隆恩殿、東西配殿規(guī)模縮小,樸實無華,節(jié)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后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緊進行,應(yīng)仿效慕陵規(guī)制營建。宋晉的建議遭到了禮親王世鐸等人的有力駁斥,最后,兩宮皇太后采納了世鐸的建議,以祖陵的傳統(tǒng)規(guī)制為主,同時,又效仿慕陵裁撤了大碑樓、二柱門,地宮內(nèi)不再雕有經(jīng)文、佛像等。定陵的規(guī)制為后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藍本,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籌辦的物料,有咸豐帝生前陸續(xù)采買的,也有咸豐帝死后,從各地調(diào)運的;一類則為原寶華峪陵寢的舊料。寶華峪陵寢原為道光帝陵寢,因地宮出水被廢棄。使用那里的舊料,主要是為了節(jié)省開支,同時也有縮短工期的因素在內(nèi)。據(jù)檔案記載,所用的舊料,大部分為石料,如石門、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計65件,各種舊磚605464塊,舊隔扇62扇,門窗24扇,節(jié)省白銀20多萬兩。 定陵地宮內(nèi)層層升高,建筑布局緊湊、高低錯落有致,具有明顯的層次感。 定陵地宮內(nèi)葬咸豐皇帝和他的孝德顯皇后。 普祥峪定東陵 普祥峪定東陵是孝貞顯皇后(慈安皇太后)的陵寢,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東邊之并排而建的是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兩陵均居咸豐帝定陵之東,因而,統(tǒng)稱為定東陵。 同治五年(1866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派出大學(xué)士周祖培等來東陵為其選擇萬年吉地。因為定陵西側(cè)界臨西大河,無地可選,便在定陵東側(cè)選中了平頂山和菩陀山。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日,慈安、慈禧借到東陵謁陵之機,親自閱視了平頂山和菩陀山,見那里"地勢雄秀,山川環(huán)抱"遂定為萬年吉地,并將平頂山改名為普祥峪,菩陀山改名為菩陀峪。 在陵寢興工之前,承修大臣發(fā)現(xiàn)兩陵穴位不能并列,南北相錯,于是,兩宮皇太后采納了承修大臣的建議,將普祥峪志樁下移1丈5尺2寸,西移4尺7寸5分,把菩陀峪志樁上移7尺4寸,東移8寸,拉平了兩陵的位置,同時,由于此處地勢低洼,沼澤遍地,又在東陵以外選擇了一塊地方,采挖其中顏色純正、細膩無沙的土,來填補培墊兩處吉地。 兩陵同時興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歷經(jīng)6個寒暑,于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日同時竣工,慈安陵耗銀2665743.823兩慈禧陵耗銀2275818.046兩。 普祥峪定東陵綜合了清代帝后陵寢的諸多特點,成為最為完備的后陵。規(guī)制齊全,自南而北依次為:東西下馬牌二座、井亭一座、正中建神道碑亭一座、三孔石拱橋一座、東西便橋各一座、東西朝房各五間、東西值班房各三間、隆恩門五間、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五間、隆恩殿五間、琉璃花門三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環(huán)以紅墻,東側(cè)為神廚庫,內(nèi)有神廚五間、南北神庫各三間、省牲亭一座、面闊進深各三間。 菩陀峪定東陵 菩陀峪定東陵是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的陵寢,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東距裕陵妃園寢0.5公里,西與普祥峪定東陵之間僅隔一條馬槽溝。 慈禧陵與慈安陵在規(guī)模、規(guī)制上完全一樣。盡管陵寢的修建規(guī)制崇宏,典制齊備,在有清一代諸后陵中均屬上乘之作,但西太后并不滿足,她利用獨自掌權(quán)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下令將菩陀峪萬年吉地的方城、明樓、寶城、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全部拆除重建,將宮門、朝房、小碑樓、神廚庫等建筑揭瓦大修,地宮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維修之列,重修工程于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慈禧死前幾天才告結(jié)束,歷時13年之久。 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富麗堂皇。三大殿木構(gòu)架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nèi)墻壁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并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鍍金銅龍。封護墻干擺到頂,拔檐上雕"萬福流云"圖案。大殿及月臺周圍的石欄桿,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鳳凌空、蛟龍出水的神態(tài)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shù)珍品。這掃金的墻壁、貼金的彩畫,鍍金的盤龍以及精美的石雕藝術(shù)杰作,把三殿裝點得金碧輝煌、精美絕倫。這種豪華的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帝陵中絕無僅有,就連紫禁城內(nèi)也難以見到。 慈禧的棺內(nèi)葬有大量價值連城的隨葬品,結(jié)果引發(fā)了一場盜陵災(zāi)難。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慈禧陵,劈棺揚尸,掠走了全部珍寶。盜案發(fā)生后,溥儀派人進行了重殮,現(xiàn)在仍保留著重殮時的原狀。 定陵妃園寢 定陵妃園寢位于定陵以東的順?biāo),是咸豐帝妃嬪的墓地。該園寢與定陵同時興工,于同治四年八月完工。 定陵妃園寢在興建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寶華峪妃園寢的舊料,計有:石床5件、石門5件、枋子帶門簪瓦片4件、中檻5件、門框10件、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舊磚37752塊。 從設(shè)計到施工,定陵妃園寢完全按標(biāo)準(zhǔn)妃園寢規(guī)制興建。其建筑從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橋及平橋各一座、東西班房各一座、大門一座、左側(cè)燎爐一座、享殿五間一座、園寢門三座、(其中琉璃花門一座,隨墻門二座)。后院建有寶頂三排,共計劃5座,環(huán)以朱垣 定陵妃園寢共葬有咸豐帝的15位妃嬪,其中皇貴妃2位、貴妃2位、妃4位、嬪4位、常在3位。 惠陵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于景陵東南三公里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后,于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4359110.89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筑規(guī)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從南往北依次為:五孔拱橋一座、平橋兩座、石望柱兩根、牌樓門一座、東西下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廚庫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橋三路、平橋兩座、東西朝房各一座、東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門一座、東西燎爐各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門三座、臺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各一座,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外圍環(huán)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筑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zhì)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gòu)架至今保存完好。 惠陵妃園寢 惠陵妃園寢坐落在惠陵西側(cè)的西雙山峪,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妃園寢。 惠陵妃園寢仿定陵妃園寢而建。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為:一孔拱橋、東側(cè)一座三孔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東燎爐、享殿、園寢門、寶頂下各有地宮,周圍環(huán)以朱垣。大門外建筑為灰布瓦蓋頂,大門內(nèi)建筑均以綠琉璃瓦覆頂。 惠陵妃園寢內(nèi)葬四位皇貴妃。即:淑慎皇貴妃、獻哲皇貴妃、榮惠皇貴妃、淑慎皇貴妃寶頂居前排正中,另三位皇貴妃的寶頂居后排。自東向西:恭肅皇貴妃、獻哲皇貴妃、榮惠皇貴妃。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位于清東陵陵區(qū)東南,風(fēng)水墻外,許家峪村西,該園寢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監(jiān)修大臣為東陵內(nèi)務(wù)府郎中慶玉,該園寢是清東陵唯一一座公主園寢。 該園寢座北朝南,其建筑由南到北依次是: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享殿、園寢門、寶頂(兩座),環(huán)以圍墻。四座寶頂由西往東依次為:二公主、端憫固倫公主、順和郡王、慧質(zhì)郡王。 端憫固倫公主為道光第一女,其生母為潛邸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生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十月初二日酉時,死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二十日,年僅七歲,追封為郡主,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道光七年(1827年)入葬。 二公主為道光帝第二女,其母為祥嬪鈕祿氏,即祥妃。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三日生,同年七月十四日死,僅活半年,沒有封號。二阿哥奕綱,為道光帝第二子,生母為靜嬪,即孝靜成皇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七年二月初八日死,不足兩歲。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豐帝追封為順郡王,謚曰:和。三阿哥奕繼,為道光帝第三子,與二阿哥同母所生,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生,十二月二十八日亡,僅活了一個多月。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豐帝追封他為慧郡王,謚曰: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