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景點 |
王羲之故居旅游區(qū) |
介紹 |
金庭,古稱"洞天福地",四周環(huán)山,前有五老峰,后有放鶴峰,左立香爐峰,右峙卓劍峰,峰峰青秀翠綠,峰前溪水環(huán)繞,峰間清泉淙淙。在幽幽的山谷里,有一座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文化圣地-金庭觀。舊時的金庭觀共分四進,頭進為山門,上書"第二十七洞天",二進為天王殿,三進為大殿,上書"桐柏禪院",四進為后殿,又稱"三清屆",兩側(cè)為禪堂、僧寮,觀之為東廟為右軍祠,晉書圣王羲之晚年就隱居在風景秀麗的金庭觀,卒后葬在觀后瀑布山下。山門前青石牌坊上鐫刻著"晉王右軍墓道"六個大字,與參天的古柏相映成輝。 王羲之自幼酷愛習書法技藝,先拜學衛(wèi)夫人,繼學蔡邕,再學鐘繇書法,然而他不拘泥于古人,博采眾長,形成了筆劃清圓、結(jié)構(gòu)端正之風格,在書法技藝上有很高的造詣。梁武帝曾贊他的書?quot;龍?zhí)扉T,虎臥鳳闕"。書圣的楷、草、行書俱佳。草書龍飛鳳舞、出神入化、飄逸俊美,千古流芳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想方設(shè)法將《蘭亭序》占為己有,死后竟殉葬昭陵,而今只能見到后人的摹本了。 王羲之是山東瑯王牙人氏,后涉遷到紹興。任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后因與驃騎將軍不和,稱病辭官司隱居金庭揮筆疾書,揮毫潑墨,以文會友,結(jié)識了許玄度、支遁、謝安等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故事和歷史典故。王子猷雪夜訪戴(戴逵),"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成為千古佳話。 王羲之的一集《蘭亭序》成為千古絕唱,譽為書圣被后人敬仰。每年清明時節(jié),國內(nèi)外書法家慕名來到金庭王羲之墓前掃墓。書圣之墓,寬敞整潔,墓呈圓形,墓圍石砌塋堂,墓前石砌饗亭中間有一塊大明弘治年間立的"晉王右軍墓"碑,北面刻"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日,浙江等處承宣布布政司使右參議吳重立"。亭石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lián)"一管擎天筆,千秋誓墓文"。此墓為1984年重建,在10年浩劫中,金庭觀和書圣墓道蕩然無存,令人惋惜。幸有有識之士歷經(jīng)艱辛將墓道予以修復。 墓道前兩側(cè)一大片櫻花林長得十分茂盛,這是日本友人相贈的,櫻花林中還豎有青石鐫刻的高大的《蘭亭集序》碑,是日本天溪會所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千百年來,王羲之后裔已發(fā)展到第55代。金庭鎮(zhèn)華堂是王氏后裔最大的聚居古村落,現(xiàn)有人口約5000人,有兩條建于明清時期的古商業(yè)街,保留了一大批具有嵊州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明代古建筑王氏大祠堂(王羲之宗祠)有門樓(慈節(jié)坊)、水池、石橋、孝子殿和后殿,已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得以修繕。華堂一帶歷史悠久,民風古仆,民俗源遠流長。據(jù)史料記載:"金庭王羲之祖孫幾輩的書畫作品,幾乎掛滿了廳堂、書房,觀看者不絕,稱之為’華院畫堂’"。王氏后裔為紀念羲之公,在舊莊改址時,取名曰"華堂"。書圣故里還有傳統(tǒng)的廟會、靈鵝的高蹺、鑼鼓等民間藝術(shù)和民間音樂演奏活動,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一個以"書法朝圣"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風景區(qū)正在興建之中。 今存山門,大殿和東廂等建筑系民國13年(1924)重建,占地1470平方米。大殿面寬25.80米,進深16.60米。1983年,重修山門、大殿與寺前墨池。
|
位置 |
浙江紹興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