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居位于仙居縣城西約20公里的白塔鎮(zhèn)南境。景區(qū)內(nèi)原有西罨寺。據(jù)《光緒志·寺觀》載,這里本是宋代雪崖禪師的卓錫之地 ,興為叢剎后,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年輕時曾在此讀書。明萬歷年 間(1583)僧廣正又募捐重建。因風雨侵蝕,如今已寺毀成墟,鐘聲不再,然其壯麗獨特的自然風光,則聲名遠播,成為目前我縣游 客最旺的一處旅游勝地。據(jù)統(tǒng)計,每年至此的游人不下數(shù)萬。有的 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故地重游。從而贏得了“神仙居”、“桃源 仙境”等眾多贊譽。神仙居引人入勝之處,在于那里的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有不類他山,異乎尋常,出 人意料, 匪夷所思的景觀形態(tài)。一字蔽之:“奇”。峰奇、山奇、石奇、崖亦奇。自縣城出發(fā),迤邐西行,無論橫貫北境的大雷山,還是南脈括蒼山,均綿延不斷,如波濤起伏。唯獨白塔鎮(zhèn)南境,神仙居周圍的眾山巍兀獨立,險峻無比,與其它山刀切斧削般割裂開來 ,迥然各異,別具一格,聳然獨秀。 景區(qū)內(nèi)處自然形成的大小瀑布及深潭成群,主要有 珍珠瀑、三折瀑、罨源潭、黑龍?zhí)丁⒃獙毺兜。而新?發(fā)現(xiàn)并已開發(fā)完成的景區(qū)上游瀑布群和龍?zhí)度,僅五百 米范圍內(nèi)就擁有連續(xù)十一級飛瀑和形態(tài)各異的深潭,實為國內(nèi)罕見的奇觀。山風一吹,現(xiàn)出一道道上下翻舞、 彎扭多姿的漾漾煙雨,如雨霧噴灑,似柳絮飄忽,若春 風拂面,柔和極了。沿涓涓細流,溯澗而上,又可領(lǐng)略 “象鼻瀑”的雄姿。該瀑正位于“象鼻鎖澗”的澗口, 較“飛天瀑”略短,落差數(shù)十米,但水勢洶涌,噴吐而 下,如銀河直瀉,懸空落潭,翻銀躍雪,轟鳴咆哮,空 谷回聲,足享耳目之美。飛流濺沫處有窈深叵測水潭, 名罨源潭。《光緒志》亦有記載,稱其“上有蓋石如罨 然,洞口冥冥,莫測其底。石上坦平,方廣數(shù)丈,迢仰 大潭,迥不可階”。古代每逢歲旱,白塔、皤灘一帶的 鄉(xiāng)人們常至此求神析雨,以遂心愿。據(jù)說,還頗稱靈驗 呢。如康熙 八年(1669)夏,仙居大旱,知縣鄭錄勛不顧山高路陡,“芒履攀藤”,親自至此禱雨。回去途 中即“雷電倏起”,至縣署則已“大雨如注”。因而又為碧波瀲滟的罨源潭蒙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 象鼻瀑:象鼻瀑是景區(qū)內(nèi)十一泄飛瀑中的第一泄。瀑布左右兩側(cè)山體尤如 兩只大象把守著大門,在兩條象鼻的交匯處有一泉高幾十米瀑布直瀉 而下,故稱象鼻瀑,該瀑終年不枯,水勢大時,轟鳴咆哮,如怒龍狂 奔飛而下,瀑底潭中棲息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蠑螈。 飛天瀑:落差有100米的飛天瀑,是景區(qū)內(nèi)最美的瀑布。它能隨著季節(jié)及降雨的變化,而呈現(xiàn)各種狀態(tài):秋冬,如珠簾下垂,在日光下,霧中常映出一道 艷麗無比的長虹;盛夏,雷雨過后,千山萬壑急流奔赴,驟成一條怒龍, 震天撼地,在潭中激起丈許浪花;陽春季節(jié),變得輕盈、柔美,山風一吹 ,現(xiàn)出一道道上下翻、彎扭多姿的漾漾煙雨,如雨霧噴灑,似柳絮飄忽, 若春風拂面,極是柔和。 睡美人:位于景區(qū)北面,安祥的躺著一位睡美人,全身長約1000 米,僅頭部便有一百米。這位躺靠安祥的睡美人,頭戴花環(huán) ,手置胸前,山形的自然起伏勾勒出了她優(yōu)美柔和的曲線。 她的頭、頸、胸、腳甚至連眼睫毛都清晰可見,而更奇的是 “美人”與“將軍”剛好遙遙相對,兩兩相望,形成“將軍戀美人” 的奇特景觀。 情侶林:在將軍巖與睡美人之間生長著一片奇特的杉樹林,它們不同于一般的杉樹林,不是單棵挺直,而是兩棵地 并連在一起,非常奇特。它無言地敘述著在這里曾發(fā)生過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有對青年男女就曾在此許下 了他們的誓言: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將軍巖:鬼斧神工的巨型頭像石雕——將軍巖是國家一級景點。 其眉、目、鼻、嘴、肋等五官輪廓分明,那有棱有角的鼻梁 ,開合自然的嘴唇,惟妙惟肖,自然雕琢,造型完整線條剛 勁挺直,形神兼?zhèn)。堪與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大師們的石頭像 相媲美,神異獨特,令人嘆為觀止。將軍巖對面,山形起伏 ,狀如美人倚枕而睡,神態(tài)安詳。相傳"將軍"暗戀美人,呈 欲說非訴之狀,其意更顯情趣。 擎天柱:在海拔250米的山上突兀拔起250米高的石柱,渾圓如甑,直插云霄, 氣勢非凡,奇崛雄偉,可謂:“繚繞煙云庭不住,擎天拔地出群山。”傳說 盤古開天辟地時,曾有四根天柱頂天,西罨山的擎天柱就是其中之一。 羞女峰:“男人見了笑哈哈,女人見了羞答答”,是每個游客看到羞女峰后產(chǎn)生的共同 感覺。該峰突兀高約20余米,上部為傘蓋,下部如圓柱,形態(tài)似磨菇,故又名 磨菇巖。 雞冠峰:一入景區(qū)便能看到一座高聳入云,直刺云霄的山峰 ,該峰海拔高703米,是景區(qū)內(nèi)最為突出的一座山峰, 峰體呈黑灰色,似山中起風雷。其妙處更在于神幻多變 的形態(tài),移步換形,即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分別有“金雞 報曉”、“神筆畫天”、“仙翁祝福”、“天馬行空” 、“海獅頂球”等六種迥然不同的形態(tài), 情趣盎然。 亦云:外面觀之似屏風,側(cè)面望之象枝筆,從里往外看 如天馬行空,從上向下視又似石壁雄獅,有任君想象馳騁之玄妙。 西罨寺:西罨寺為宋代古寺,為北宋年間雪崖禪師所建,寺宇高聳,香火鼎盛,寺前翠柏茂密,清靜幽深,明佐都御史吳時來入仕前曾在寺中苦讀。明萬歷末年(1583年)重修,歷經(jīng)千年滄桑,古寺不堪風雨侵擾,于民國末柱倒墻傾,現(xiàn)存古址廢墟,但從殘垣中仍可窺見這座古寺昔日的恢宏規(guī)模,發(fā)思古之幽情。靚存皇令詔書。清潘耒《游仙居諸山記》,記道:“山中有寺,寺甚幽峭,奇峰環(huán)立者八九!彼乱央m毀,鐘聲不再,然其壯麗獨特的自然風光,使之聲名遠播。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金猴戲水”,氣勢宏大的“鼓樂迎賓”,造型奇特的“蘑菇” ,形態(tài)各異的“五老巖”等。 飯甑巖:西罨寺西2公里,圓柱狀巖峰,高218米,直徑60米,聳立在海拔500米的山上。峰頂平,早晚霧氣迷蒙,恰似蒸飯時冒出的騰騰熱氣,故名飯甑巖,巖體呈黑色,柱狀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呈輻射狀,在新生代早更新世時期,這里是個火山口。飯蒸巖南面200米,兩個柱峰高低相依,為重力崩塌作用下的孤峰。從東北方向看,巖體似老公公和老婆婆;轉(zhuǎn)到西面,又似老壽星和金雞,形態(tài)各異。飯蒸巖東南400米,內(nèi)傾高差160米,總長1公里,遠觀如高墻壁壘,氣勢恢宏。崖可遮陽蔽雨,常有清風拂面。雨季,崖沿瀑布漫漫傾瀉,懸際半崖,如珠如線,瀟瀟灑灑。此崖就是“滴水崖”。還有“罩籬洞”、“烏洞” “舂米瀑”等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