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景點 |
海安縣博物館(韓公館) |
介紹 |
海安縣博物館館址設在民國時期江蘇省省長、愛國老人韓國鈞(紫石)先生故居內(nèi)。這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晚清建筑,青磚小瓦、火巷回廊,火車車廂式小花廳是當年韓國鈞先生倡議召開的“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安縣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為1085平方米,館藏文物1100余件。辟有“韓國鈞先生生平業(yè)績展”、“館藏文物選展”、“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韓國鈞先生故居”、“陳毅會見韓國鈞的西花廳”、等。1995年被江蘇省文化廳、公安廳評為“館藏文物安全年先進集體”,1996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社會事業(yè)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被江蘇省文化廳表彰為“江蘇省優(yōu)秀博物館”。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國兩任江蘇省長韓國鈞先生的故居位于海安縣城東大街北陸家巷西側,里人稱為“韓公館”。 據(jù)韓國鈞自撰《永憶錄》載,清道光三年(1823),年景欠豐,百姓饑號,韓國鈞的祖父韓鳳翔欲濟無款,向他人勸募又無應者,遂將自家主屋3間拆去,換得米麥,以賑饑民,一時韓家門庭為滿。待后年景轉豐,韓國鈞父親韓希彭方自外而內(nèi)建造了部分廳屋。同治二年(1863),其父去世,家境中落,原備續(xù)建房屋木材悉以還債,已建之廳屋亦用作抵債。至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韓國鈞先生50歲,官至河北礦務局總辦、交涉局會辦時,他告假返里,于舊址重建祖屋,距其祖父拆屋時已80余年。按韓國鈞自訂《止叟年譜》記載,韓國鈞于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三自日本考察回國后于當月初九返里,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十八日赴豫,現(xiàn)韓國鈞故居的主體建筑,就是在此期間籌建的。 故居坐北朝南,系一組完整的四進式宅院。大門前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海安鎮(zhèn)董們捐鋪的花崗巖石板街。臨街大門樓氣派莊嚴,上有“天官賜福”、“麻姑祝壽”、“鹿鳴梧桐”等9幅鏤空磚雕,透滿神韻。大門兩側分列著一對雕有“暗八仙”和“獅子戲球”圖案的白色長方石鼓,門墻左右嵌著“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南通市人民政府)和“海安縣博物館”(已故全國著名書畫家王個簃題)白色大理石標牌?邕^高2尺的門檻,門廳地面有一幅彩磨石“瓶升三戟”圖,以蘊含的寓意,祈祝主人官運享通,平升三級。抬頭望,門框拓方上木雕“二龍戲珠”吞云吐霧,屏門上端高懸原國防部長、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韓國鈞先生故居”匾額,金光爍爍。推開門廳屏門,南通工藝美術家王道雕塑的一尊仿青銅韓國鈞先生胸像躍入眼簾,先生御敵抗侮之巍然正氣盡顯眉宇之間,塑像在蒼松翠柏映掩中顯得更為偉岸。塑像身后,一道高高的磨磚照壁墻上,鐫刻著海安名匠徐春榮所作的巨幅磚雕《松鶴圖》。一對栩栩如生的仙鶴,傲立于蒼松之上,其手藝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二門朝東,一對圓形石鼓上除相對雕有“三獅戲繡球”外,在石鼓底座側面還左雕“鹿鳴梧桐”、右刻“鳳凰牡丹”。門樓上方,兩幅“狀元及第”、3幅“福、祿、壽”磚雕將二門樓裝點得更加雍貴。那門樓墻上刨制得異常光滑的墻磚以及幾無間隙的磚縫,不知出自哪位工匠之手,其技藝令后人稱羨。 站在二門口西望,墨綠色琉璃窗襯映著的臘梅、天竺、五針松、太湖石,組合成了一幅天然的“歲寒三友”圖,既雅致高潔,又引出了一種朦朧的詩意,給人以無窮的遐想。一代儒將陳毅與夫人張茜1940年11月應韓國鈞盛情邀請留駐西花廳時,就在此窗下抒八路軍南下部隊與新四軍會師之豪情,吟作了題贈劉少奇、黃克誠諸同志的“十年征戰(zhàn)幾人回,又見同儕并馬歸。江淮河汊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的不朽詩篇。 入二門后,人們頓時感悟到,整個故居是以一根南北向中軸線左右伸展,形成了一處由南向北遞進的照廳、正廳、穿堂、堂屋的4排住宅群落,而每進住宅之間又是以曲廊勾連、窗槅穿透的一組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建筑群體。它們通透開敞,起承轉合,和中有序,和序統(tǒng)一,既符合懦家禮法精神的需要,又從深厚的建筑文化中,體現(xiàn)了主人脫俗清雅、莊重深沉的審美情趣。 照廳內(nèi)陳列著韓國鈞先生生平業(yè)績展,詳盡介紹韓國鈞從文人中舉,知縣起家,至掌管省政,轉變?yōu)橐厝斯惭、邦國敬重的著名愛國人士的一生。其中展品有:登載韓國鈞憤然辭去安徽省巡按使消息的民國4年(1915)10月10日如皋《通俗報》;劉少奇、陳毅等為韓國鈞逝世敬撰之挽聯(lián);登載蔣介石所發(fā)唁電的民國31年2月4日《新華日報》(重慶版);韓國鈞編纂的集宋、元、明、清16家著述的古籍叢書《海陵叢刻》,考訂、匯編的《吳王張士誠載記》;與章太炎、蔡元培、黃炎培、張謇等名流通信往來的匯集《朋僚函札》;以及表現(xiàn)韓國鈞面對日寇屠刀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的圖文、詩賦等。 正廳屏門上掛“陳毅拜會韓紫石”巨幅國畫中堂,由南通國畫院原副院長張淮繪作。對聯(lián)“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后已武鄉(xiāng)侯”由著名書法家仲貞子篆書。在圓融精美的卷棚與端莊厚實的屋梁下高懸著24盞宮燈,每有貴客來臨,必燈火通明,既熱烈又溫馨。大廳內(nèi)陳設著造型簡練、古趣清雅和雕刻細膩、富麗華貴的明、清家具。居中的圓桌上,置一盆韓國鈞當年珍玩的黃楊,其干回蟠折屈,一寸三彎,為典型的揚派盆景,曾參加南通國際盆景比賽獲銀牌獎,這是如皋綠園原總經(jīng)理花漢民收藏后捐贈故居的。正廳內(nèi)上懸匾額4塊,其一“魏公間氣”,是韓國鈞八十壽辰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陳果夫、吳稚暉題贈;其二“潞國精神”,為韓國鈞1925年任國民政府江蘇省長時的水陸警備司令(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江蘇省副省長)冷遹敬贈;其三“大德必壽”,系韓國鈞八十壽辰時世界紅十字會敬立;其四“學有淵源”,乃韓國鈞題贈海安名醫(yī)杭海軒,杭老先生后又轉贈給故居的。4塊匾額所題創(chuàng)意不凡,寓意而不露,為故居增添了光彩。正廳抱柱楹聯(lián)“千秋古史乃家法,紫袍玉帶真天人”為清代狀元,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手跡。
正廳的西部人稱西花廳,是韓國鈞會見貴賓之處所。當年陳毅率新四軍移師海安時,就應邀駐于此,陳、韓二人雖相交時短,然相知甚篤,斟酒論文,接席無虛日。期間,劉少奇(化名胡服)來海安時,亦來韓公館會見韓國鈞,韓為之設宴洗塵,新四軍領導人自劉、陳以下,曾大會于韓公館。 繞過正廳屏門前往穿堂,眼前是一個長滿桂花樹的院子,每當八月中秋前后,金黃色的桂花競相盛開,整個故居都沐浴在那習習香風之中。穿堂的廳室內(nèi),陳列著代表海安悠久歷史的青墩、吉家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大批陶器、石器、麋鹿角以及亞洲象化石和館藏歷代珍貴文物。華彩風流的海安五千年文明史,璀璨而又神奇的青墩文化,足令海安人驕傲無比,讓參觀者流連忘返。 第四進堂屋內(nèi),通常陳列著在故居修復時海安縣人民政府向全國各省市知名書畫家征集的書畫作品。全國800多位省級以上書法家、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為韓國鈞先生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所折服,在接函后紛紛潑墨揮毫,竭誠惠贈了得意之作。其中有蘇局仙、沈柔堅、王學仲、劉文西、蕭勞、蕭嫻、郭化若、賴少其、劉藝等全國著名書畫家。集全國(包括臺灣省)各省、市書畫家之大作,匯現(xiàn)代書法、篆刻、國畫優(yōu)秀作品于一堂,這批極為珍貴的文化財富,堪稱海安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故居四進廳屋的槅門極有特點,不僅制作玲瓏精致,且用冰花玻璃襯映花飾。每扇門下部均雕有陰刻圖畫,或“梅蘭竹菊”,或“八駿馬”,或各種花鳥,或各式山水,使這些槅門顯得十分清雅素美。連接二、三兩進的回廊壁上,鐫刻清代嘉慶海安巡檢司蕭海清撰書法家仲貞子以真草隸篆四體書寫的《海安三塘十景》,詩詞書篆,珠聯(lián)璧合。 出堂屋東側六角小門進入火巷,眼前一道高墻將故居與東鄰隔開,高墻上漫天鋪地長滿了綠色小葉的爬山虎,枝蔓纏繞,重疊碧翠。地面上那條條磚縫中長滿了綠苔的巷道,似一條青灰底色上織滿了綠色小格的地毯,由二門前小院一直鋪到一座火車車廂式的小洋房前。這座小洋房據(jù)傳系由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韓國鈞四子韓寶琨設計,距今約有80年。其模仿火車車廂的內(nèi)部設計,別具一格,世人稱奇。西式房頂下,內(nèi)置乳白色拱形天花板,以優(yōu)質木材作板壁,所有窗扇皆設3層:一百葉、二網(wǎng)紗、三玻璃,主人可按季節(jié)、天氣之變化而替換。地面鋪貼彩繪瓷磚,至今仍色彩鮮艷,堅固光滑。北室為客廳,南室為韓國鈞臥室。外為四面吊頂走廊,上飾木質西式圖案,下裝欄桿。南側小院內(nèi)筑一淀水池,并延伸至小洋房之下,既可儲蓄天水,又可調節(jié)房內(nèi)氣溫。這座西式洋房在一組晚清建筑中分外引人注目。此外,這里還是載入華中抗日戰(zhàn)爭史冊而聞名遐邇的“蘇北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
那是1940年春,新四軍挺進蘇北敵后,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阻截未逞,于9月集結部隊妄圖攻取黃橋,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韓國鈞應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的呼吁,力持正義,于9月中旬邀請?zhí)K北8個縣知名人士,在這座小洋房內(nèi)主持召開了“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議通過了致韓德勤、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陳毅蘇中各方軍事長官函,呼吁各方軍隊團結抗日,制止一切破壞抗戰(zhàn)的摩擦和分裂活動。會議團結了愛國人士,壯大了抗日力量,為新四軍黃橋決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與“會址”相鄰的是韓公館的花園,花木扶疏,奇石突兀,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每年冬春,臘梅、紅梅、白梅競相綻放,幽香沁人。那小瓦出檐的圓門旁,竹影搖曳,體現(xiàn)了文人家居不可無竹的意趣。園中陳列各式盆景,青的如五針松、羅漢松,紅的如石榴、月季,樹樁如紫薇、米榆等等,可謂“大景入神、小景入畫”。一棵200多年的真柏尤引人注目,蟠龍般的樹干撐著一把雨傘似的翠綠色樹冠,更顯得故居的深幽、蒼古。北側一棵偉岸挺拔的廣玉蘭樹,高10余米,干徑超過1米,距今已100余年。初夏時,碗口大的乳白色玉蘭花開滿枝頭,雍容高潔,清香撲鼻。香港《文匯報》曾載文稱之為“玉蘭王”。南通市定廣玉蘭為市樹,而南通市境內(nèi)最大的一棵廣玉蘭則是海安韓國鈞故居內(nèi)的這一棵。 韓國鈞故居于1986年9月由江蘇省文化廳、海安縣人民政府撥款,交海安縣文化局承辦修復,1988年2月竣工對外開放,每年接待數(shù)以萬計的同胞、僑胞和各界群眾,已成為海安文明建設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
位置 |
江蘇南通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