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鎮(zhèn)在蘇州城西約28公里的太湖之濱,是吳中區(qū)境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50年代初,我國考古學家在當?shù)鼗⑸桨l(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證明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 春秋時期,吳王闔閻曾在虎山圈地養(yǎng)虎,飼養(yǎng)人員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吳國滅亡后,養(yǎng)虎事業(yè)也隨之衰敗。蕭梁大同年間(535—546年),有顧氏舍宅為寺,取名光福,從此得名,沿用至今。 光福在南宋時代已是個“民灶千余,阡陌交通”的集鎮(zhèn)。目前鎮(zhèn)區(qū)面積雖約0.62平方公里,卻很古樸、清雅,蘊含著詩情畫意。它南依鄧尉山,北靠虎山,東臨上崦湖,西濱下崦湖。塔山屈身鎮(zhèn)內,還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天壽圣恩寺、楞嚴經(jīng)石刻等10處省、縣級保護文物。 這里層巒疊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是良好的風景游覽勝地。相傳清康熙、乾隆皇帝及明代唐伯虎等文人墨客都曾到鄧尉探梅。 古鎮(zhèn)時時給人以恬靜的美感,鎮(zhèn)河則像一條白色的綢帶,由西向東,緩緩流過。漫步光福鎮(zhèn)上,仰面可見山,俯首可見水,誠如明代畫家沈石田所描寫的:屋上有山屋下水,開門波光眼如洗。 光福歷史悠久,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譽,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地處古城蘇州西郊25公里,是瀕臨太湖之濱的一個半島,湖光旖旎,群山環(huán)抱,綠山縈繞。鎮(zhèn)內運河貫通,國道擦境,機場鎮(zhèn)內,形成"海陸空"便捷的交通。 光福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為太湖名勝區(qū)13個景區(qū)之一,境內名勝古跡數(shù)十處,最著名的是鄧尉"香雪海"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每到初春時節(jié),漫山遍野的梅花盛開,香氣四溢,蔚若雪海。吾家山下有祭祀東漢大司徒鄧禹的司徒廟,院內有當年鄧禹種植的漢柏四棵,分別喚作"清、奇、古、怪"已歷1900余年,形姿奇特,歷劫不磨,洵為天下奇觀。明代<<楞嚴經(jīng)>><<金剛經(jīng)>>石刻保存在院內。建于梁代大同年間的光福塔,為七級方塔,高38米,雄居山巔,凌云摩霄;寺前有建于宋代的石梁橋,風格古樸;有建于梁代天監(jiān)二年,可稱為吳中最古老的寺院――銅觀音寺;殿宇富麗堂皇,寺內碑碣石刻,古色古香;宋代天壽圣恩寺,背依玄墓山,面臨萬頃太湖,有深山藏古寺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