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徐州漢化像石
景點 |
徐州漢化像石 |
介紹 |
漢代營建墳墓、祠堂和門闕并刻有畫面的石塊稱為畫像石。這樣的墓葬稱為畫像石墓,也稱為畫像石室或石槨。 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距今近2000年的許多未留姓名的畫家、雕刻家在石塊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徐州漢畫像石極少部分刻在石祠堂的壁上,絕大多數(shù)出自墓室內(nèi)。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漢畫像石的地域很廣,但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多而又比較集中的有徐州、魯南、河南南陽地區(qū)、四川中部和陜西北部。 漢畫像石是漢代“生不極養(yǎng),死乃祟喪”的產(chǎn)物。死者的后代為了盡“孝”道,用青石砌造仿照人間住宅的墓室,還有些墓空前砌有祭奠死者的祠堂,畫像就刻在墓的四壁、頂部和祠堂的壁上。豪門富戶如此,流風所及,黎民百姓爭相效仿。徐州漢畫像石墓的出現(xiàn)除了和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條件有關外,還與當時徐州的自然條件有關。徐州周困多為丘陵地帶, 石材非常豐富。石灰?guī)r質(zhì)地細膩,硬度適中,便于雕刻。 徐州的漢畫像石極其豐富,發(fā)現(xiàn)也較早。最早注意徐州漢畫像石的是北魏酈道元,他在《水經(jīng)注》一書中就有有關記載。清代晚期。沛縣古泗水畫像石就已被收存保護在沛縣夏鎮(zhèn)康阜樓下,后來徐海兵備道吳世熊移置徐州道署中保存,這是徐州漢畫像石收藏保護的開始。但是同治以后,畫像石雖然經(jīng)常出土,卻無人問津。民國初年。張伯英常常“石刻旁搜集到冢墓”,收集了一批包括銅山雙溝 (今屬睢寧縣)牛耕圖在內(nèi)的畫像石。存于馬市街雜貨鋪。解放后。張伯英的少子張愷慈將這批畫家石及漢畫拓片一并捐獻給徐州市人民政府。 日本侵華時期,徐州淪陷,日本侵略者不僅掠奪徐州的礦產(chǎn)資源,還搶掠徐州的古代文物,將銅山洪樓的畫像石砸碎準備裝運,還將古泗水畫像石送到車站準備裝車,但被車站徐州裝運工深夜冒著生命危險偷運出站,轉移保護才幸免遭劫。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漢畫像石的收藏和保護。1952年成立了徐州漢畫像石征集保管組,將散置的建橋梁、 砌廁所、壘豬圈、鋪道路以及井臺上、水溪邊的畫像石收集起來,加以保護。1952年以來。文物工作者還先后科學發(fā)掘了徐州市郊十里鋪、銅山縣茅村、新沂市瓦窯、睢寧縣九女墩、邳州燕子埠、占城果園、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等處完整的漢畫像石墓近20座,漢畫像石的數(shù)量已達到1000多塊。是我國漢畫像石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 徐州漢畫像的題材內(nèi)容豐富多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有許多是描繪墓主人生前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的畫面。如迎來送住、鐘鳴鼎食、六博對奕、馳逐獰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等。其中吐火表演最為驚險,一人手操喇叭狀物,鼓腮吹出熊熊燃燒的火焰,無怪乎張衡《西京賦》形容“吞刀吐火,云霧杳冥”! 秦漢時期,徐州是全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現(xiàn)了男耕女織、捕魚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場面。徐州為兵家必爭之地,“風俗勁悍”,因此畫像石中比武練力的場面也特別常見。銅山縣洪樓出土的力士圖。畫面上雕刻7個力士:左側第一人持劍執(zhí)盾;第二人生縛一虎;第三人處于圖中最顯著的位置,怒目凝視,裸露膀臂,弓步蹲身作拔樹狀, 樹上宿鳥驚飛。使人聯(lián)想到“魯智深相了一相,先到樹前把直掇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來”的《水淋》第七回魯智深在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的故事;第四人手執(zhí)牛尾巴,黃牛于背上;第五人雙手執(zhí)鼎耳,弓步蹬地,將鼎翻舉過首,后面的一人抱犢,一有執(zhí)壺。畫面抓住了力士的瞬間動作,充分表現(xiàn)了力士拔山扛鼎的雄姿,仿佛在力士的體內(nèi)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另一類是當時人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龜蛇相交)四神。有傳說中的團土造人,煉石補天,創(chuàng)立天、地、人的始祖女媧,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搗藥、神獸守鼎、神仙羽人,也有神話中操有不死之藥居昆侖百神之首的西王母,有為東王公 、西王母夫婦看護樹、禽、獸,隨車出行的九頭人面獸——開明獸,也有三足烏、九尾狐、九華燈、靈芝、麒麟等,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神奇浪漫的世界。 徐州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淺浮雕和平面線雕為主。根據(jù)圖像表現(xiàn)手法的需要,又有許多變化,演變?yōu)楦鞣N雕刻技法。大大豐富了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xiàn)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嫻熟,用刀健勁有力。畫像石的創(chuàng)作雖然以刀作筆,以石為紙。但工匠們對線條的運用卻得心應手。根據(jù)不同的需要;蛲褶D流暢。或剛直豪放;虼謮延辛,在堅硬的石塊上創(chuàng)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藝術珍品。結冰冷的石頭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徐州漢畫像石古拙典雅,質(zhì)樸自然,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構圖布局繁密盈滿,人物車馬充天塞地、密不透風,主體畫面以外的空白處還填以祥云瑞獸、飛鳥祥樹。然而畫面主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畫面繁而不亂。密而不窒,取得了氣氛熱烈而有條不紊的藝術效果,成為徐州漢畫像石鮮明的藝術特征之一。 由于畫像石在雕鑿前是先在石塊平面上繪出畫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的結合。因此,我國的繪畫藝術的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從這里窺見端倪。例如包含了裝飾圖案畫、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甚至寫意畫、連環(huán)畫等。銅山縣洪樓的一塊畫像石,畫面分四格,第一格是主人邀請三人比武,第二格四人向同一方向徐徐行進,第三格是二人持戈戟正在你來我往打得難分難解,第四格是賓主揖手告別。這些畫面無須任何文字說明,可以讓人一看就懂,將此看成連環(huán)畫的先河,是毫無牽強之嫌的。 徐州漢畫像石的另一個特點是多鴻篇巨制。這和當時這里是帝鄉(xiāng),有彭城、下邳兩個封國,皇親國戚、王子候孫聚居于此分不開的。 徐州漢畫像石的時代主要是東漢,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發(fā)現(xiàn)的畫像石比較早、都是西漢末和新莽時期的。徐州的漢畫像石在東漢末年就逐漸消失了。徐州漢畫像石在國內(nèi)外有著很大的影響,日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者經(jīng)常到這里考察和研究。隨著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畫像石被發(fā)掘出來。埋藏在地下近 2000 年的藝術珍品將散發(fā)出更為燦爛的光彩。
免費 |
位置 |
江蘇徐州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