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范公堤遺址
景點 |
范公堤遺址 |
介紹 |
在唐代,古鎮(zhèn)廟灣“飄浮海上”,是射陽湖的出海口;雄關北沙是淮河的出海口。其時,沿海地區(qū)屢受大海肆虐,洶涌澎湃的海潮沖沒田地和房屋,毀壞亭灶,淹沒人畜。舊縣志崔桐有詩云: 今歲東隅厄,傷心北海翻。 萬民葬魚腹,百里化龍門。 海潮給沿海居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唐大歷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率眾筑北自楚州鹽城,南至海陵泰州的捍海堰,全長250公里。從此,沿海地區(qū)稼禾收成成10倍增長,居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可是,斗轉星移,年深日久,捍海堰逐漸殘破湮沒,失去了捍海的功能。到了宋代,已“頹廢不存”,海潮又恢復了它昔日的狂暴,肆虐民田亭灶,沿海居民再次陷入災難之中。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監(jiān)西溪(今屬東臺)鹽倉。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文學家,目睹沿海居民的深重災難,主動向他的上司江淮制置發(fā)運副使張綸建議“移埝稍近西溪,以避海潮沖激,仍疊石以固其外,延袤迤邐,各坡形不與水爭,再修捍海堤。”張綸同情并支持范仲淹的主張,上書宋仁宗,以仲淹任興化令,主持修筑海堤。范仲淹歷經艱辛,終于發(fā)運通、泰、楚、海4萬多民工興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堤長181里,腳寬3丈,面闊1丈,高1丈5尺。南宋時,筑通、泰、楚三州捍衛(wèi)堰;元代續(xù)筑,起自通州呂四港,迄于廟灣場,長700余里,阜寧境內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稱其為“范公堤”。范公堤象一條巨龍橫臥在大海之濱,雄偉壯觀。它拒萬頃洶濤于大堤之外,護千頃良田于大堤之內。堤上廣植柳樹,不幾年便成氣候。每逢春日,萬株新柳,軟碧嫣青,依依可愛,與串場河粼粼清波交相輝映,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歷代文人墨客慕名來此游覽,感嘆贊美之余,還留下了不少優(yōu)美的詩篇。明代鹽城知縣楊瑞云曾賦《范公堤》曰: 吳陵持節(jié)日,滄海設重關。 寒日低淮浦,高祠遍楚山。 草深沙脊在,魚鱷徙市廛。 我欲窮遺跡,徘徊煙樹間。 到了明正德年間,黃河又決口,奪淮河水道。淮河因“淤沙匯注”,支渠湮沒,海濱日淺,海灘漸漲,于是海岸線不斷東移。到了清代,海岸線已東去120華里,范公堤也便失去了它的功能。如今范公堤已蕩然無存,堤址早就成了通榆公路的路基。但值得慶幸的是,范公堤的“頭”還在,這就是縣境三灶鄉(xiāng)的豐賜墩。乾隆本《阜寧縣志》載:范公堤“南接泰州、海門、北至阜寧城北門外豐賜墩!苯翊硕丈写妫昃萌丈,已變得很小了,長約16米,寬約15.6米,高約6米。墩上建一六角亭,位于前豐村東北,在豐墩初級中學校園內。 這里需要提及的是,《阜寧新志》認為:范公堤“址起縣治射陽河南岸中渡口”。光緒本《阜寧縣志》也認為范公堤在場境者,南至新興場界,北至射湖之濱。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而乾隆本縣志之范公堤“南接泰州、海門,北至阜寧城北門外”一說則是合情合理的。乾隆本比民國本早186年。編纂《阜寧縣新志》時,范公堤已經無實跡可看了。而乾隆時期“霪潦之年,西水下注,堤外一片汪洋,難民多徙集堤上”。
由此可見,此時堤址尚可辨認,乾隆本的記載毫無疑義。再說范公堤是個巨大的水利工程。宋時淮南路“發(fā)九郡人夫”興建,因此大堤不可能只建到射陽河南岸,留下廟灣至淮河這么一截,成為“半拉子”工程。還有,縣境岡脈由北沙起,向南有于岡、吉家岡、潘家岡、蔣墩、綠楊岡,一直延伸至豐墩,連綿起伏,沙磧隆起,和范公堤之高不相上下。也就是說,豐墩至淮河岸這段無須再筑海堤了。 范公堤對蘇北沿海地區(qū)人民作出過巨大的歷史性貢獻。千年以來,人民感激該堤的主建人,各地皆立三賢祠紀念。三賢者,范仲淹、張綸、胡令儀之合稱也。廟灣場“三賢祠”在縣城南門外,清康熙20年除夕毀于火災。是時,阜城還有三賢巷。可見古來自有公道在。為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發(fā)展作出過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
位置 |
江蘇鹽城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