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長江之濱的北固山,可說是一座“三國山”。但它更是一座充滿了英雄豪氣的山。因為有孫劉聯(lián)姻的故事,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即景抒情,壯懷激烈,留下多少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三國時,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贊嘆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 孫劉聯(lián)姻往事千年,不論是人以物傳世,還是物以人揚名,孫劉聯(lián)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濃墨重彩。 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后峰的頂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說。《三國演義》第54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xù)佳偶”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借東吳的荊州不還,周瑜向?qū)O權獻計,以其妹孫尚香為餌,設下美人計,誘劉備來京口聯(lián)姻招親,趁機扣為人質(zhì),以討還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孫劉聯(lián)姻弄假成真,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京劇,“龍鳳呈祥”唱的就是這段故事。 北固山位于市區(qū)東側(cè)江邊,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形勢險要,風景秀麗,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在古代北固山更為游人所樂道,故有“京口第一山”之稱。遠眺北固,橫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勢險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粱朝粱武帝登臨北固山,贊其形勝,改固為顧,更名為北顧山。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中外聞名的甘露寺即建于峰頂。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边^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qū)憥仔卸唷,以此贊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甘露寺?nèi)的亭臺樓閣裝扮得十分華麗,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永王東巡歌》的詩中寫道: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既描繪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風光,又道出了北固山形勢險要,是我國歷代的軍事重地! 『翁幫裰荩瑵M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上江滾滾流,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公元1205年,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登上北固山,觀景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 提起北固人,人們就會聯(lián)想起三國時“甘露寺劉備招親”的故事,山上大多古跡確實與孫劉聯(lián)盟的史實有關。北固山的南面就是三國時孫權所建的鐵甕城的城墻,其形勢是“控楚負吳,襟山帶江,”雄壯險要,因此三國故事就成為歷史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山吟詩作賦的主要素材。歷代不少詩人騷客喜愛在這里聚會游賞,蘇東坡、沉括、米芾、陸游、辛棄疾等留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詩詠。 北固山在近代和現(xiàn)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龍埂是太平天國新城遺址。北固山之東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國民黨槍殺革命志士的刑場,F(xiàn)在前峰上建有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還有烈士事跡陳列館,成為緬懷先烈、進行愛國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場所。 北固山形勝曾為陳毅元帥所贊嘆,當年他登上多景樓,說:“江山如畫,這就是長江萬里圖卷!” 北固山游覽路線 清暉亭——鐵塔——“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南徐凈域”題額——古甘露禪寺——溜馬澗——狠石——多景樓——凌云亭——太史慈墓——試劍石 鐵塔 鐵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位于清暉亭旁,北寧元豐元年(1078)建成,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原為九級,明萬歷年間海嘯,毀去上部七層,重修時改為七級,清代光緒年間又遭雷擊,毀去上部五層。解放前鐵塔殘破不堪,解放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視修復鐵塔,將殘存的明代復制品的第四、第五兩級加疊上去。整修時,在塔基下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內(nèi)有金棺、銀槨、舍利子,以及李德裕親自書寫的題記石刻等。從文物中獲悉,該塔為唐朝寶歷元年(825)曾三次任潤州刺史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創(chuàng)建,乾符年間毀,鐵塔是在宋元豐年間石塔的舊址上建成的。 鐵塔又名衛(wèi)公塔。宋時北固山一次大火,山上山下的寺宇都化為烏有,唯獨山下的寶塔和米芾的住宅海岳庵幸存下來。在米芾所寫的《潤州甘露寺》中曾留下“神護衛(wèi)公塔,天留米老庵”的風趣詩句。 鐵塔的結(jié)構(gòu)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蓮座),每層有四門,有腰檐,每層都鑄有精致的佛像和飛天像,姿態(tài)生動。巨大的蓮座上鑄有優(yōu)美的云水紋和龍戲珠紋。第二層塔身四面門的方向及門兩旁的菩薩浮雕與第一層相同,東南面鑄有“國界安寧”、“法輪常轉(zhuǎn)”兩行北魏體字,東北面排列著九行題名。正東面已破裂。鐵塔不僅藝術價值很高,而且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冶鐵工人的精湛鑄造技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是一塊長方形條石,字跡雄秀,氣魄很大,現(xiàn)橫嵌在北固山甘露寺的坡墻壁上。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觀賞江景,見北固山雄峙江濱,大江東去,一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贊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焙髞砹晃涞塾伪惫躺綍r,看到江山景色非常壯觀,興致勃勃地揮毫寫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留在山上,后遺失。到了宋代,著名收畫家吳琚把這六個字重新書寫出來,清康熙年間(1665年),由鎮(zhèn)江府通判程康莊臨摹勒石,把它嵌在廊壁上。 “南徐凈域”題額 西晉末年,北方混亂,東晉偏安江左,建都于建業(yè)。當時北方人士紛紛南下,東晉政府為此僑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到了劉宋時,正式定名為南徐州,以后南徐便一直成為鎮(zhèn)江的別名。 “天下第一江山”廊壁對面的券門有一副對聯(lián): 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 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 此聯(lián)是清末鎮(zhèn)江名書畫家蘇澗寬用篆書書寫,既表達了北固山的雄秀氣勢,又點出了甘露寺建造年代,其橫披則為“南徐凈域”,可謂言簡意深,寄托無限。 古甘露禪寺 北固山后峰上的甘露寺,傳說是三國劉備結(jié)婚的大殿,始建于東吳初期,寺額是張飛的親筆。到唐朝時李德裕布施宅地,擴建甘露寺。后甘露寺又幾經(jīng)興廢。甘露寺原建于山下,宋祥符年間(1010)和尚祖宣(是國舅)因寺宇倒塌,由郡守轉(zhuǎn)奏朝廷,欲移建山上。真宗特下詔書,令轉(zhuǎn)運史陳堯?qū)⑺乱平ㄉ缴,并賜良田四千畝。移建之殿規(guī)模宏大,亭臺櫛比,殿宇輝煌,極為壯觀。元符末年毀于火,不久重建。建炎年間又毀于兵,紹興年間再重建,F(xiàn)在的甘露寺是清光緒年間(1890),由鎮(zhèn)江觀察黃祖絡等籌款修建的。 甘露寺規(guī)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這與《三國演義》中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有關。孫權與西蜀劉備結(jié)盟,共御北方強敵曹操。但是吳、蜀都想壓取鄂西長江邊的重鎮(zhèn)江——荊州。孫權和周瑜定下了一條美人計,即借孫權的妹妹孫尚香佯邀劉備到京口招親之機,意欲就此扣留劉備,逼他交出荊州。孫權的美人計被蜀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識破,就將計就計,促使孫權的母親吳國太到甘露寺相親,吳國太一見到劉備“兩耳垂戶,猿臂過膝”,一副天子相,極為滿意,于是孫劉聯(lián)姻的事便弄假成真了。京劇《劉備招親》、《甘露寺》等傳統(tǒng)劇目一直很受歡迎。古今往來,到鎮(zhèn)江的游客,都喜歡到此一游,尋訪當年劉備招親的遺跡。 溜馬澗 位于北固山后峰西北側(cè)的溜馬澗,相傳是孫劉二人私下較量,暗卜成敗、一道賽馬的地方。劉備來東吳招親,一日與孫權在甘露寺中飲酒,只見江風浩蕩,白浪掀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駕馭自如,如登平地,劉備不禁贊嘆道:“南人善駕舟,北人善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聽了此話自思道:“劉備莫非是嘲笑我不會騎馬?”就命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騁下山,又加革鞭回到嶺上來,對劉備說:“難道南人真不會騎馬?”劉備聽了便敞衣上馬,飛奔下山,又回上山來,兩人將馬停在山坡上,揚鞭大笑。后人稱他們跑馬的地方為“溜馬澗”,又名“駐馬坡”、“走馬澗”。 明崇禎十二年(1639),太守程峋將溜馬澗略加修整,命人砌了一條簡易的磚路。第二年夜朗(今云南)人朱云熙曾書“溜馬澗”三字,刻于臨江石壁上,至今猶存。清光緒年間,長白穆克登布書篆字“古走馬澗”四字,刻石,為山上圓門橫額,F(xiàn)立于后峰西北麓,還可看清“兩壁夾峙,中通一線,直達山巔”的地勢。 狠石 狠石又名石羊,在多景樓西側(cè),狀如伏羊,大小與真羊差不多,沒有頭。石羊的左側(cè)腹上刻有“狠石”二字。相傳孫權曾坐其上與劉備共商破曹大計,定下赤壁之戰(zhàn)之計。 宋元符間(1098-1100),狠石因火毀剝不見,和尚曾以假石羊代之。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郡守滕謐在北固山下演武場的角落里找到了狠石,為其立碑建亭,并撰文為記。后來亭廢碑移,狠石被棄田中。明丹徒令龐時雍又發(fā)現(xiàn)狠石,上報郡守,重新建亭立碑,也寫了一篇記,并在亭上掛了一塊“武侯遺石”的匾額。而現(xiàn)在的狠石,則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從本市碌碡巷(今綠竹巷)南荒場路口移來的。狠石真是歷盡滄桑。 多景樓 在甘露寺北后,北臨大江的一座畫粱飛檐樓閣,這便是多景樓,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長江中下游三座名樓。 多景樓創(chuàng)建于唐代,樓名取自于唐朝宰相李德!杜R江亭》中“多景懸窗牖”的詩意。多景樓為兩層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多景樓又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稱。因宋大書畫家米策作《多景樓》詩中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句,米芾還手書這七個字作為樓的匾額,現(xiàn)仍在多景樓底層門上。 多景樓還有不少別名,相傳三國時劉備甘露寺招親,吳國太曾在此相親,又稱相婿樓。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出嫁前在此梳妝,故又名梳妝樓。 而今多景樓修葺一新,裝潢古雅華麗,登樓賞景,使人流連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