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故里位于香溪上游興山縣城西5.5公里處的寶坪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家灣。 昭君,名王嬙,興山縣人,晉代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妃。漢元帝時,王嬙才貌出眾,選為宮女。傳說皇帝選美,先看畫像,因?qū)m女爭寵,紛紛賄賂畫師,昭君生性耿直,不趨炎附勢,被畫師毛延壽丑化,不得寵。漢元帝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愿與漢永結(jié)友好。昭君自請“求行”,出寨前,皇帝才發(fā)現(xiàn)其容貌光彩照人,意欲留下,但成令已出,為結(jié)束邊疆戰(zhàn)爭,決定許嫁,并將年號改為競寧以資紀念。兩年后,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依匈奴風俗改嫁新單于(呼韓邪與前妃水閼氏之子)。 昭君和親,對結(jié)束漢匈的長期戰(zhàn)爭具有重要作用。王昭君為民族團結(jié),深明大義,以巾幗之身,滅烽煙戰(zhàn)塵,換來友好和睦,她永遠載入中國民族大團結(jié)的史冊。 在王昭君的故鄉(xiāng),千百年來留下了許許多多關于昭君的美好傳說。有一則關于香溪的傳說是這樣的:一天,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等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亦稱“昭君溪”。 香溪中那美麗珍奇的桃花魚,也伴隨著王昭君的傳說。桃花魚是一種罕見的腔腸動物,正規(guī)名稱是桃花水母。據(jù)說只生存于香溪及附近水域。它手指大小,體若傘狀,色澤透明。游動時,若傘之張收。三月桃花水中,它們浮游于碧波上下,與岸上桃花相映成趣。有古詩單詠此魚“春來桃花水,中有桃花魚。淺白深紅畫不如,是花是魚兩不知!眰髡f昭君出塞之前,漢元帝特許她回鄉(xiāng)省親。探親期滿,告別親友時,正值桃花三月天。她乘舟沿香溪而出,自知此一別鄉(xiāng),再無歸期,不禁淚如雨下,淚珠落入溪中,與水面落花相合,化為桃花魚。游客若春季至此,可備玻璃小瓶,在溪中捕撈一些桃花魚,養(yǎng)在瓶中,這是極有趣的觀賞之物。 昭君故里寶坪村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長江的一條清澈的支流--香溪流經(jīng)村前,溪水三西半繞著一峰青山,山腰天生一方平地,平地上的那座村落,因此得名“寶坪”。您拾階登山而上,一進寶坪村口,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土臺,臺上有個月亮門,上刻“梳妝臺”3字,這就是當年昭君姑娘的梳妝之處。臺上綠蔭覆蓋,綠蔭下置以石凳石桌,可供游人憩息。 梳妝臺以北,有一小樓,名曰“望月樓”,傳說是王昭君讀書、彈琴、繡花的地方。過梳妝臺,行數(shù)十步,就到了昭君宅。這是依照古圖重建的。昭君宅高墻大院,門樓巍峨。宅內(nèi)長廊環(huán)繞,曲徑通幽。院中有一花臺.臺上百花繁茂,花叢中立有一座3米多高的漢白玉昭君像。這是昭君的“婆家”--內(nèi)蒙呼和浩特市送給昭君“娘家”的禮物。昭君像體態(tài)豐腴,衣裙飄逸,全無悲苦之態(tài)。這顯示在塞北兄弟民族心目中,王昭君的形象并不是漢族文人筆下那樣的悲劇角色。院內(nèi)還有一個蒙古包,也是呼市人民的贈禮。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1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jù)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昭君村今天的數(shù)百村民,多數(shù)依然姓王,村內(nèi)民風淳樸。村民們?yōu)楸敬宄隽诉@么一個千古流芳的女性而自豪。 從寶坪村回到興山縣城后,還可登臨城中的妃臺山一游。山上筑有“昭君臺”。這是一座由幾百株柑桔樹簇擁著的亭臺。亭臺旁一石碑上刻著;“鄉(xiāng)人憐昭君,筑臺而望之!碑斈,鄉(xiāng)親們就是從這里送別昭君,F(xiàn)在,游客可于清晨登上好臺山,以觀日出。此“妃臺曉日”是興山縣八景之一。 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去涌,香溪回環(huán),唐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村內(nèi)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臺,望月樓等遺跡;1979年以來國家撥款進行了維修,重建了昭君宅,新建昭君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的昭君塑像等。環(huán)境幽雅,極富詩情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