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暉洞位于遂昌縣城東4公里的三臺山麓,含暉、靈泉兩石洞上下相連,系古代巖崩擁壘而成。宋代道士章思濂(遂昌人)在洞中修煉成仙,故名“章仙洞”相傳宋高宗趙構(gòu)、明太祖朱元璋曾避難于此,令人津津樂道;明代戲圣、遂昌知縣湯顯祖和諸多文人墨客都留有詩篇和墨跡。洞中可容百十人,洞壁有古代名人題刻,洞內(nèi)涼氣宜人,靈泉脈脈。洞上方三臺寺。始建于宋紹興年間。建有留仙亭、望城亭、石船亭、鎮(zhèn)東橋亭、含暉勝景碑坊等景觀。 含暉洞內(nèi)有泉從石隙迸出,夏無暑氣,清爽宜人。其上曰靈泉洞,相傳與10公里外的馬埠百花洞相通,洞旁有泉涓涓不竭,甘洌清澈。史籍記載,古時遂昌人章思廉在洞中修煉成仙,人稱“章仙洞”,至今洞內(nèi)尚存仙人棋盤石等遺跡。南宋紹興年間,遂昌縣令劉邦光見洞內(nèi)頂部石隙中有日光透入,氣氳盎然,取名“含輝洞”。清道光年間,青田籍進士端木國瑚由京師歸里,與吳世涵等好友游含輝洞。端木國瑚精通地理,見含輝洞口朝東,而改“輝”為“暉”,并刻“含暉洞”三大字于洞口石壁。 含暉洞上方有三臺寺,始建于宋紹興年間。寺后有巨石如船形,名“石船”,石上建亭似船蓬,稱“慈艦渡”。洞寺周圍古樹掩映,有攬勝亭、留仙亭等勝跡。洞壁和石船等處有歷代名人題詠的摩崖題刻,記述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自然和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堪稱游覽的勝地。 遂昌民間廣泛流傳著明太祖朱元璋到過含暉洞的故事。傳說,朱元璋起兵反元之初,遭到元兵追殺,單槍匹馬逃到含暉洞,他拉著馬尾巴,倒行避入洞內(nèi)。元兵追至洞口,見洞口結(jié)滿蜘蛛網(wǎng),地下馬蹄印朝向洞外,以為朱元璋已離開多時,就離洞往別處追去。朱元璋因此避過一劫,后來當上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遂昌古代的《縣志》沒有朱元璋到過含暉洞的記載。相反,《遂昌縣志》多處記述宋高宗到含暉洞。清光緒《遂昌縣志》卷之二《山水》記載:“含暉洞,在邑東十里,初號‘章仙洞’,以章思廉嘗住此。其間可坐數(shù)十人,有棋盤遺跡。相傳為宋高宗避敵之所!本碇濉囤D埂酚涊d:“祝妃墓,在二都落塢。宋高宗避敵難,駐蹕靈泉洞。冊妃祝氏,未幾而卒,即葬落塢。妃世居二都祝村,御道至今猶在。”明崇禎年間,遂昌知縣許啟洪有《含暉洞》詩。 一樹桃花半有無,問津何處影模糊。前朝傳說龍曾隱,此日憑誰烏可乎。月掛松頭林磬杳,煙迷柳色洞云孤。殘霞收拾囊中去,剩有余輝映玉壺。 詩中“前朝傳說龍曾隱”,分明也指宋高宗。而遂昌民間流傳都說朱元璋避敵到含暉洞,并沒有人說宋高宗到含暉洞。是否因為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在民間影響大,傳說有皇帝來過,人們都說成是朱元璋。民間還有朱元璋到石練太虛觀和白馬山等地的傳說,但尚未見史籍對朱元璋到遂昌和含暉洞的記載。清光緒《遂昌縣志》記載宋高宗曾到含暉洞,并冊妃祝氏,有祝妃墓。但“祝村”、“祝氏”、“御道”等均難查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