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園林之差異
中日古典園林之差異 摘要:中日兩國古典園林同屬于區(qū)別于歐洲和西亞的東方園林體系,日本園林受中國園林影響很大,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但經(jīng)過日本長期的歷史過濾與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園林藝術。與中國園林在許多方面又有著區(qū)別。本文就二者之間存在的鮮明特征差異作出比較,并對其存在差異的深層原因作出分析。 關鍵詞:天型山水園;人型山水園;池泉園;人本與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內(nèi)陸意識與崇海情結 Abstract: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s belong to the East Garden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e gardens of Europe and Western Asia. Japanese gard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garden,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However, after Japan's long-term historical filter and digestion, and gradually form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Japanese culture of garden art,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garden in many area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Key words: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human-landscape garden; pond and spring water gardon; God and the people of nature; return tour; boat tour; heart tour; inland consciousness and sea consciousness 中國和日本古典園林同屬于世界三大造園系統(tǒng)(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園林,西亞,歐洲)的東方園林體系。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認識、了解自然的基礎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園林是在中國園林直接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文明在日本園林方面的體現(xiàn)。然而,日本在受中國文化長期熏染和滲透的過程中,也不斷經(jīng)過自身的歷史過濾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園林藝術。下面就兩國古典園林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進行探究。 首先,中日兩國園林按類型所屬,都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宗教園林。中國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園林,宗教園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園林。中國皇家園林,如現(xiàn)存的西苑、頤和園(圖1)和承德避暑山莊,一般地處中原或北方,位高權重,顯得莊重典雅、華貴大方。面積規(guī)模大,山體高聳,水面開闊,軸線明顯,建筑呈現(xiàn)北方風格,屋角起翹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構彩畫多。私家園林的特點是面積小,文人意味濃厚,山體矮小,水面狹窄,建筑體量小,屋角起翹大(圖2)。中國的宗教園林個性最不明顯,多為佛家的寺院園林和道家的道觀園林。在表達上,較少體現(xiàn)宗教意義,更多地與儒家結合,形成以儒、道、佛結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觀園林更多地表現(xiàn)文人的詩情畫意,只是通過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動來突出其宗教性質(zhì)。而日本的宗教園林獨立于皇家和私家園林,風格明顯,講究禪思枯意,佛意濃厚?繄@林本身塑造宗教園林的形象和氣氛,不同于中國的宗教園林。 第二,從布局形式看,中日兩國園林都是自然山水園。但中國園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園林偏向水性。中國園必有山,園可無島,而日本園必有島。從園林的構圖看,中日園林皆以向心式構圖與西方園林規(guī)則式形成對比。但二者之間也存在差別:中國園林軸線明顯,視覺中心較強,而日本園林的軸線較弱,平面中心意識較強。中國皇家園林和寺院園林受軸線影響較深,私家園林受中心思想影響較小;始覉@林服從于城市規(guī)劃軸線,處于城市宮殿區(qū)的北面節(jié)點,一般在軸線的后部。而園林本身也呈現(xiàn)出軸線的關系,如皇家園林頤和園的軸線是北宮門、后湖買賣街、須彌靈境、佛香閣、大報恩寺、南湖島、鳳凰墩(圖3)。日本園林早期受軸線思想影響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響較深。早期的軸線式園林稱為寢殿造園林和凈土園林。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堆山—園池—橋—中島—橋—中島—橋—廣庭—寢殿—后庭。(圖4)中世后的弱軸線或無軸線園林如西芳寺園、天龍寺園、妙心寺園等,有些連軸線對位關系都沒有了,如皇家的桂離宮。(圖5)此論文由流星畢業(yè)論文免費提供 網(wǎng)址www.2008w.com 第三,從天人關系來看,中日園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園,但兩者存在著差別,中國的山水園偏向“人型”,而日本園林偏向“天型”。所謂人型山水園,是指山水園的構成要素中,在天人關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兩種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園林,以山水為骨干的池泉園林一直貫穿于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之中,表現(xiàn)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園林的重點。樹木的用量遠遠超過中國園林,使得日本園林顯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頂原木,不加雕飾,極盡自然之能事。(圖6) 從園林的構成要素和布局特點來看,中國園林的園林建筑較多密度較大,體量較大,裝飾多而華麗,表明人力的偉大;日本園林的園林建筑較少,密度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國園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寬闊,人工味濃厚(圖7、8、9);日本園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濃(圖10)。正如園林界大師陳從周先生所說:“中國園林是人工之中見自然,日本園林是自然之中見人工! 第四,從園林意境看,中國園林“崇文”,而日本園林“尚武”。 中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便參與造園。到了隋唐宋,文人進一步在園林中施展才華,在園林鐫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斷加深,文人的寫意山水園在這一時代成為了主流。文人直接參與園林創(chuàng)作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文人的山水畫、山水詩文、山水園林三門藝術達到了一體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園林往文人化的方向發(fā)展得更進一步。這一時期的江南文人輩出,加上得天獨厚的水利氣候條件,為其園林成就奠定了堅定的物質(zhì)基礎。 而日本園林卻充滿著武力和殺氣。自鐮倉幕府之后,日本進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統(tǒng)治。這一時期誕生的石庭面積狹窄,常常是滿庭白砂,一無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終繃緊神經(jīng),如身臨戰(zhàn)場一般。(圖12)而大名園林更是讓人感受到日本園林尚武的氣氛。最突出表現(xiàn)就是大名園林中普遍建筑有馬場和射箭場,成為訓練武術、展示武功的場所。 最后,從游覽方式看,中日兩國園林都有動觀和靜觀。中國園林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陳從周在《說園》中說過,園有動觀與靜觀之分,小園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大園則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日本真山水園以動觀為主,枯山水園林和茶庭則以靜觀為主,三者結合的園林則動靜結合。 中國園林以回游型為主,日本園林則是舟游為主。中國園林不論大小,自古以來都以回游為主,只在大園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區(qū),如頤和園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結合的方式。而日本園林自古以舟游為主,只是到了鐮倉時代末期,發(fā)展了回游方式。像桂離宮,所有島嶼和陸地用路橋相連,以利回游;在陸上和島上有許多茶室可供坐觀;乘舟進入湖中也可舟游(圖5)。 中國園林的建筑和景點多,適于用園路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適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園林的景點不多,且池島為主,適于舟游式。更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園林獨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時代紅極一時,賞景不需身動,只要靜坐三思即可把園景納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謂的“心游”。 以上簡單談了中日兩國古典園林的相似處和不同處,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從兩國地理環(huán)境來看,中國位于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在古代,中國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陸內(nèi)部則構成體系完整的地理單元。中國遼闊的內(nèi)陸,為民族生存、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提供了廣闊空間,為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寬闊的活動舞臺。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四面環(huán)海,面積只有中國的二十六分之一。氣侯惡劣,有“火山國”和“地震國”之稱。 兩國地理環(huán)境的天壤之別,形成了中國的“內(nèi)陸意識”與日本的“崇!鼻榻Y。雖然中國也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域,但中國畢竟是個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對海洋始終有種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國園林也表現(xiàn)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國園林中具有很強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實這些“海”實際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現(xiàn)“海”情結的,其表現(xiàn)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現(xiàn)其“志”和某種情趣。而日本園林則對大海有著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將對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園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園林的主題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日本園林多為池泉園,凡園必有島,以舟游為主的特點?萆剿畧@林出現(xiàn)后,替代池泉式園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從中日社會政治結構來看,中國是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作為文化傳統(tǒng)核心的古代哲學,深刻影響并建構了中國人特別是士大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中國自古以來采取的是“文制”,重視“禮樂”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發(fā)。作為園林文化主體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國成為一個“詩”的國家,具備“畫境文心”,并容納了完備的士大夫文化藝術體系。造園藝術家們往往以詩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細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個具體景點的布置,他們追求的是“境若與詩文相融洽”。正因為是揣摩詩意構園,所以園林各景區(qū)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遠的詩文意境,且與該園主題相互輝映。中國的園林如同山水詩、山水畫,蘊含著濃濃的詩意。 日本天皇在鐮倉以前,是集政權、軍權、財權于一身的獨裁者,鐮倉時代開始,天皇和貴族大權旁落到他們的保鏢手中,日本從此變成一個由武夫統(tǒng)治的社會。在鐮倉以后,始終是武士掌權,文化打上了鮮明的武家色彩,被稱為“武治”,而日本自從足利將軍開創(chuàng)鐮倉幕府到德川將軍建立的江戶幕府滅亡,經(jīng)歷了近千年的武士統(tǒng)治?空鞣P殺而誕生的歷代武士政權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如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石庭和大名園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濃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殺伐之氣。這也解釋了前文所述的中日兩國園林意境上體現(xiàn)的“崇文”和“尚武”。 在宗教信仰上,事實上,在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皆趨重現(xiàn)世的物質(zhì)的實利主義和自己主義。宗教在中國政治機制中始終處于從屬皇權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權的合理性。因此中國的寺廟園林形似私家園林。而佛教在日本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會地位,在長達千余年的時間里,佛教受皇室和貴族的推崇,始終處在國教的特殊地位,獲得了廣泛而深入的發(fā)展。日本古代寺廟園林的發(fā)達也與寺廟特定的文化地位相關。古代的日本,寺廟是大陸文化引進、展示、傳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設基地。 第三,從兩國對待神和人的關系角度來分析,中國園林體現(xiàn)了強烈的人本精神,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融合,創(chuàng)造的是最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日本則是“神本”,日本園林反映了日本人對大自然虔誠的敬畏心理和遠距離欣賞的審美習慣,在大自然面前,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小我意識”,這層心理障礙,將人與大自然隔開,從而也淡化了人與大自然平等相處的親和關系。出于傳統(tǒng)的“人本”精神,中國古典園林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園內(nèi)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個是人型山水園,一個是天型山水園。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古典園林雖然有著眾多相似之處,因為畢竟是同根所生;但在這眾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著千絲萬縷的差異,因為畢竟兩國地理環(huán)境、哲學思想、人生觀世界觀都有著很大的差異。 中日兩國園林的差異還有許多,本論文因篇幅原因,只談了以上幾點,望諒解。 參考文獻: [1] 曹林娣,許金生.中日古典園林文化比較.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9. [2] 劉庭風.中日古典園林比較.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7. [3]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2. [4] 陳從周.說園.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