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海牙攻取荊湖 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月元軍攻降鄂州(今湖北武昌),以阿里海牙領四萬兵留戍,歸取荊湖,以賈居貞佐之。阿里海牙傳檄下壽昌、信陽、德安諸郡。次年三月,在洞庭湖口擊敗欲進攻鄂州的宋將高世杰,招降岳州。四月,陷江陵外圍軍鎮(zhèn)沙市,消滅了駐屯該鎮(zhèn)的江陵精銳,遣人入江陵招降。六月,宋京湖宣撫制置使朱禩孫、守將高達以城降。忽必烈令廉希憲行中書省事于江陵,打破了鄂州孤立戍守的局面,有效地阻止了守軍東援,為伯顏東進之師解除了后顧之憂。繼命朱禩孫移文所轄諸州歸降。于是元軍檄下郢、歸、峽、常德、澧、隨、辰、沅、靖、復、均、房、施、荊門及諸洞蠻,完全控制荊楚上流。阿里海牙繼續(xù)用兵湖南,經(jīng)過三個多月圍攻,十三年(1276)正月,攻陷潭州城(今湖南長沙)。又遣人傳檄郴、金、道、桂陽、永、衡、武岡、寶慶及江西袁、韶、南雄諸州軍,皆降。旬月之間,湖南州郡相繼降元。元得宋荊湖南北路三府、十一州、四軍、五十七縣。馬可波羅東游 蒙古中統(tǒng)元年(1260),威尼斯商人尼柯羅、馬菲奧兄弟東行經(jīng)商,并到達欽察汗國都城薩萊。三年(1262),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交戰(zhàn),歸途險惡,兄弟二人繼續(xù)東行,至不花剌(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哈拉),留居約三年。后隨旭烈兀的使者東行,約在至元二年(1265)夏抵大都。忽必烈向他們詢問歐洲的情況,委派他們?yōu)楦笔古c蒙古使者一起出使羅馬教廷,諸教皇選擇一百名懂教律、精通七藝的傳教士東來。中途,蒙古使者因病留下,兄弟二人于至元六年(1269)抵達地中海東岸阿克拉 (今以色列海法北),向教廷遞交國書,返回威尼斯。兩年之后,尼柯羅兄弟攜帶尼柯羅之子馬可波羅陪同新任教皇格利戈里十世所派兩名傳教士來蒙古復命。途中二教士畏難退縮,將教皇致忽必烈的書信和出使證交給尼柯羅等代為送達。三人取道伊利汗國,經(jīng)過都城桃里寺,沿古絲綢之路,越帕米爾高原,然后從南疆東行,穿越河西走廊,轉向東北,至元十二年(1275)至大都。從此僑居元朝十七年。馬可波羅聰明謙慎、擅長辭令,不久就學會了蒙古語和騎射,受到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奉命出使云南和江南各地,并在揚州為官三年,又奉命出使占城、印度等國。至元二十六年(1289),伊利汗阿魯渾因元妃去世,派三名使者入元,請求續(xù)娶亡妃同族之女。忽必烈選定伯岳吾氏貴族之女闊闊真,命原使者護送至伊利汗國。馬可波羅及其父親、叔父懷念故土,請求回國,獲準隨伊利汗使者同行,轉送忽必烈致教皇和英法等國國王的書信。約在二十八年(1291)春,他們從泉州啟程,乘海船西行。兩年之后,到達忽里棋子。時阿魯渾巳死,其弟乞合都在位,命他們將闊闊真送給阿魯渾之子合贊。馬可波羅等人完成使命后,從桃里寺動身回國。元成一宗元貞元年(1295),返抵威尼斯。第二年,馬可波羅在參加威尼斯與熱拉亞的海戰(zhàn)中被俘。在獄中,他講述游歷東方的見聞,同獄的比薩人魯思梯切諾記錄,于一千二百九十八年完成,后通稱《馬可·波羅行記》。同年夏,馬可獲釋回家,因游歷東方而聲名大著,并成為富翁。一千三百二十四年去世。《馬可·波羅行記》對元朝的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以及各地自然和社會面貌作了基本上符合實際情況的描述,但有的情況得自傳聞,不免失實。列班與掃馬西行“朝圣” 至元十二年 (1275),大都人列班·掃馬和東勝州(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人馬忽思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他們都是基督教聶思脫里派的教徒。二人得到元朝頒發(fā)的鋪馬圣旨,從大都出發(fā),隨商隊西行。抵伊利汗國蔑剌哈城(今伊朗馬臘格),揭見了聶思脫里派教長馬兒·腆合。隨后歷訪波斯西部、亞美尼亞、谷兒只(今蘇聯(lián)格魯吉亞)等地。由于當時敘利亞北部常有戰(zhàn)亂,朝圣計劃未能實現(xiàn),便寓尼乇夕里(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教堂。至元十七年(1280),馬兒·腆合召二人至報達 (今伊拉克巴格達),委任馬忽思為契丹與汪古部主教,改其名為雅八·阿羅訶,委任掃馬為教會巡視總監(jiān),遣返東方。因伊利汗國與欽察汗國在阿母河一帶交戰(zhàn),道路不通,歸居寓所。十八年(1281),馬兒·腆合去世,馬忽思當選為新教長,稱雅八·阿羅訶三世。至元二十四年(1287),伊利汗阿魯渾欲聯(lián)合基督教國家攻取耶路撒冷和敘利亞,遣掃馬出使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使團至羅馬時恰遇教皇虛位,于是繼續(xù)西抵巴黎,向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呈交了信件及禮品,受到隆重接待。在巴黎逗留月余,又到法國西南部的波爾多城,會見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法英國王欣然同意與伊利汗結盟奪取耶路撒冷。二十五年 (1288),列班、掃馬在歸途中再次到羅馬,新任教皇尼古拉四世隆重接待了他們,對阿魯渾優(yōu)待基督教表示感謝。從羅馬返回后,掃馬受到阿魯渾的嘉獎。至元三十年(1293),掃馬輔佐雅八·阿羅訶三世管理教務,直到第二年去世。宋廷求和降元 德祐元年(1275),在元軍的攻勢下,南宋各地官吏丟印棄城,京師官員離職逃跑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謝太后,陳宜中毫無備御良策。當年十一月,元軍攻破臨安門戶獨松關,宋廷恐懼不堪;十二月初,立即派柳岳到無錫見元帥伯顏,聲明國信使為盜賊所殺,非朝廷的意旨,請求班師通好。伯顏要求宋廷象吳越錢值納土、南唐李煜出降一樣投降,派囊加歹送柳岳回臨安。柳岳返回第三天,陳宜中、謝太后又派柳岳和陸秀夫、呂師孟等同囊加歹再使元軍,請求稱侄納幣,不許則稱侄孫,并請投降元朝的呂文煥幫助疏通,以罷兵通好。伯顏不許。陳宜中、謝太后決定向元奉表求封為小國,以圖保全宋王室。次年正月,陸秀夫自元軍返回,報告伯顏不肯接受伯侄相稱的條件。謝太后不得已下令用臣禮事元,認為只要保住社稷,稱臣也在所不惜,立刻派監(jiān)察御史劉岜去伯顏軍中,奉表稱臣。向元朝皇帝上尊號,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請保留境地,并約伯顏在長安鎮(zhèn)(今杭州東北)相會,宋方納貢講和。幾天后,伯顏至長安鎮(zhèn),陳宜中違約不往議事。中旬,伯顏軍至皋亭山(今杭州東北,臨平鎮(zhèn)西南),前鋒至臨安北關。文天祥、張世杰請三宮入海,被陳宜中拒絕。十八日,謝太后乃遣監(jiān)察御史楊應奎向伯顏呈交傳國玉璽和降表,請求投降。伯顏接受,并召陳宜中商議投降事宜。當夜,陳宜中逃往溫州。謝太后只得派文天祥等人前往元軍營中接洽。文天祥夢想保全宋王室,對伯顏說:北朝若要宋為屬國,全軍北還為上策。若要毀宋宗社,則江浙閩廣尚多未下,是利是禍還不知道,恐怕兵連禍結又自此開始。伯顏見文天祥舉動不凡,疑有異志,遣返其他人員,將他拘留軍中。又以降表沒有稱臣并仍用宋號,派程鵬飛、洪君祥入臨安另換降表。二月,伯顏在臨安設兩浙大都督府,命忙古帶、范文虎入城治事。又令程鵬飛取得謝太后手詔和三省、樞密院的檄文,傳令天下州郡降附元朝。三月,伯顏入臨安,宣讀受降詔書,然后將恭帝,皇太后全民、福王與芮等解往大都。謝太后因病暫留臨安,至八月亦遷大都。南宋王朝滅亡。夏貴以淮西降元 德祐元年(1275)二月丁家洲之戰(zhàn)后,宋淮西制置使夏貴退守廬州(今安徽合肥),固守淮西,不久,與淮東、浙西、江東聯(lián)系中斷。四月,宋廷調(diào)夏貴入衛(wèi)臨安,七月,議夏貴兩淮宣撫使調(diào)揚州,皆不得進。伯顏分兵攻取臨安時,命昂吉兒駐和州(今安徽和縣)牽制夏貴。次年正月,宋恭帝等投降。二月,伯顏招諭李庭芝、夏貴及所轄州縣,令其投降,夏貴遂以淮西所部降元。部屬洪福在鎮(zhèn)巢軍繼續(xù)抗元,為夏貴誘殺。元奪得宋淮西二府、六州、四軍、三十四縣。宋室流亡閩廣 德祐二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宋廷向伯顏奉降表國璽,附馬都尉場鎮(zhèn)等人奉益王趙尸、廣王趙昺及楊淑妃出逃婺州(今浙江金華),繼往溫州。奉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副之,以宋宗室名義相號召。五月初一,于福州立趙昰為帝(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太后,同聽政,趙昺為衛(wèi)王。此時閩廣仍為宋控制,東川張玨、淮東李庭芝仍在為宋堅守,江西、湖廣的爭奪也未結束,福州政權欲乘勢進據(jù)江西和浙南的一些失地,卻以失敗告終,福州也處于危急之中。十一月,陳宜中、張世杰、陸秀夫擁趙呈逃往海上。欲入泉州,為宋閩廣招撫使莆壽庚拒卻,只得逃亡潮州,再浮海至惠州。十二月、,抵惠州陸豐甲子門(今廣東陸豐東南),入廣州不得。次年四月,駐蹕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城南),在此營建宮殿。夏秋之季,宋軍殘余勢力以官富場為基地,出兵收復了閩粵沿海諸城,不久又為元軍所敗。元軍分路來攻,張世杰等挾二王走秀山 (今廣東東莞虎門)。十二月,二王入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南大洋中),為元將劉深所襲。張世杰力戰(zhàn)卻之。景炎三年(1278)春,陳宜中欲奉帝走占城,不果,駐碙州(今廣東碙洲島)。四月十五日,趙昰驚悸而死,年僅十一歲。二十一日,年僅八歲的趙昺即位,改元祥興。六月,張世杰以雷州失陷,將行朝北移崖山 (今廣東新會南),在此大造行宮,企圖據(jù)險久駐。次年二月,元將張弘范、李恒會攻崖山,大敗宋軍。陸秀夫見敗局已定,負帝昺投海而后,楊太后亦赴海,后宮及百官吏士從死者數(shù)萬。張世杰突圍后舟覆溺死。南宋殘余勢力徹底覆滅。李庭芝、姜才據(jù)守揚州 揚州位于運河之南、長江之北,是宋都臨安的北門,一直被南宋作為防守的重點。咸淳九年(1273)十月,元大軍壓境之時,宋廷重新起用李庭芝為兩淮安撫制置使守揚州。李庭芝,隨州(今湖北隨縣)人。初為孟珙幕僚,淳祐初及進士第。開慶元年(1259)權知揚州,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在揚州擴充軍備,繁榮經(jīng)濟,網(wǎng)絡人才,民賴以安。咸淳六年(1270),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襄陽失守后,被免職。李庭芝重返揚州后,與驍將副都統(tǒng)姜才協(xié)力守御。十年(1274)三月,伯顏行省事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命董文炳、阿塔海駐守鎮(zhèn)江,阻止揚州宋軍南下。繼遣阿術攻揚州。四月初,阿術攻真州(今江蘇儀征),敗宋知州苗再成于老鸛嘴(今南京東北黃天蕩南)乘勝趨揚州。姜才布三疊陣擊敗元軍。阿術佯退,誘姜才追擊,反擊獲勝。姜才入城堅守,阿術抵揚州南門。元軍乃筑長圍,自揚于橋至瓜洲(皆在揚州以南),東北跨灣頭至黃塘,西北至丁村務,又立堡灣頭作為元軍大本營,斷通、泰、真、高郵、寶應等地對揚州的糧援。為了突破元軍的封鎖,姜才屢次出擊灣頭,均無果而返。六月,姜才自真州、高郵武裝運糧輸揚州,趨丁村,與元將史弼交戰(zhàn),糧餉被奪。李庭芝繼命姜才、張林乘夜攻揚子橋元軍所立木柵,又不利,張林被擒。八月,姜才攻灣頭堡,仍未能獲勝。十一月,伯顏分兵攻取臨安,阿術奉命加強對揚州的防扼。次年二月,阿術派使者持謝太后手詔諭降,遭到李庭芝拒絕。閏三月,李庭芝得知帝顯及皇室被俘北上,遣姜才至瓜洲奪駕,未能成功。不久,揚州城中糧盡食絕,軍民仍拒守不屈。五月,趙溍立于福州,召李庭芝為丞相。李庭芝留朱煥守揚州,自與姜才至泰州,準備取道通州入海南下。朱煥以揚州降元。七月,元軍圍李庭芝、姜才于泰州。泰州守臣孫貴出降。姜才背發(fā)疽不能戰(zhàn),與李庭芝一起被俘,皆不屈而死。通、滁、高郵等州軍也相繼降元,淮東盡為元軍控制。宋軍兵敗兜港 景炎元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五月,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在福州擁立趙呈為帝,即遣吳浚、傅卓、趙溍等人分道出兵,進取江西和浙南的一些失地。當年夏,吳浚聚兵廣昌,北取南豐、宜黃,南取寧都;傅卓進軍衢州、信州(今江西上饒);文天祥也受命為同都督諸路軍馬,自福州至南劍,聚兵積糧,民多響應。忽必烈急忙調(diào)兵增援江西都元帥宋都斛。七月,吳浚為李恒部將敗于南豐;傅卓兵敗投降。八月,張世杰力圖挽回敗局,遣都統(tǒng)張文虎與吳浚合兵十萬,企圖攻克建昌(今江西南城),在兜港(又作兜零)為李恒部大敗,宋軍逃奔寧都。福州政權收復江西的努力宣告失敗。張玨堅守重慶 德祐元年(1275)、元至元十二年五月,張玨升任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當年秋,忽敦率西川行院軍從瀘州出發(fā),會同合剌率領的東川行院軍合圍重慶。重慶援絕。張玨不能入城赴職,只得留守釣魚城。為解重慶之圍,張玨于次年初遣部將趙安襲擊元東川行院駐地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部將張萬破圍入重慶。六月,遣將王世昌、王立率合州軍收復了瀘州神臂城,將留駐的元西川行院諸將家屬俘虜,迫使西川軍從重慶回師救援,東川行院不愿單獨圍攻重慶,亦退去。不久,張玨派張萬乘勝收復涪州(今四川涪陵),連破元軍沿江諸寨,解大寧(今四川巫溪)之圍。十二月,宋四川制置使趙應定迎張玨入重慶,東川形勢稍有緩解。景炎二年(1277)底,元軍克復瀘州。次年初,西川行院副使不花率軍萬余,會東川軍再圍重慶。張玨拒絕安西王府相李德輝等人的招降,接連與元軍交戰(zhàn)。二月,城中糧盡援絕,趙安開門投降。張玨率兵巷戰(zhàn),不利,自殺未果,東走涪州,在途中被俘,被押往京師,后不屈而死。董文炳、阿剌罕取溫州 至元十三年(1276)、宋德祐二年三月,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等在溫州擁立出逃的益王趙呈為天下兵馬都元帥。五月,在福州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改福州為福安府、溫州為瑞安府。隨即命將四出,欲進據(jù)江西、浙南的一些失地。秀王趙與樣被派往瑞安與守臣方洪共同備御。八月,趙與檉領兵圍攻婺州(今浙江金華),無果而還。十一月,董文炳、阿剌罕率高興、撒里蠻渡江鏖戰(zhàn),斬宋將李世達,進逼城下。宋軍小校李雄夜開城門迎納元兵,趙與檉、方洪率眾巷戰(zhàn)不利,被俘遇害。十二月,元改瑞安府為溫州。宋福州流亡政權收復浙南的行動宣告失敗。蒲壽庚以泉州降元 蒲壽庚,回回人(一說占城人),為宋提舉泉州市舶司三十年。德祐二年 (1276)正月,宋廷降元,二月,伯顏遣人到泉州招降宋閩廣招撫使蒲壽庚,蒲即有降意。十一月,南宋福州流亡政權在江西、浙南戰(zhàn)場失利,福州受到元軍直接威脅,趙昰行宮遂離開福州,欲入泉州。城內(nèi)宗子糾集萬余人出迎,但蒲壽庚閉門不納。當時因船只不夠,張世杰征用蒲氏船只,且沒其資財。蒲壽庚大怒,殺在泉州的宗子、士大夫和淮兵。陳宜中、張世杰等只得奉趙昰流亡潮州,在元軍追擊下浮海至惠州。十二月,蒲壽庚與泉州知州田子真以泉州降元。福州守臣王剛中也已投降。至此,福建各州郡相繼為元軍占領。次年四月,帝星駐蹕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城南)后,張世杰遣將復邵武,自己親率大軍進討蒲壽庚。元將唆都取南劍(今福建南平)進援泉州。張世杰聞元軍至,只得撤圍而去。蒲壽庚依舊為元主持泉州市舶司事。馬暨守靜江 景炎元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六月阿里海牙初定荊湖后,受命出征廣西。十一月,元軍攻破號稱楚粵咽喉的嚴關(今廣西興安西南),宋知邕州(今廣西南寧)馬暨退保靜江(今廣西桂林)。城中軍民及諸峒兵在馬暨率領下堅守城中三個月,力戰(zhàn)百余次,死傷相籍仍不出降。阿里海牙和謝太后派去詔降的使者皆為所殺;元廷許以廣西大都督,馬暨仍不為所動。靜江依水為固,元軍遂筑堰斷大陽、小溶二江,遏其上流;又決東南壩以涸其隍,才攻破外城。馬暨閉內(nèi)城堅守,為元軍攻破;他率死士巷戰(zhàn),終因受傷被俘遇害。部將婁鈐轄猶死守月城十余日,最后同二百五十名將士一起燃火炮與月城同歸于盡。城內(nèi)百姓亦多赴死,余眾為阿里海牙坑殺。元軍破靜江后,阿里海牙分兵四出,攻取了廣西諸郡,又遣人說降廣西西部諸峒蠻。至此,廣西諸郡皆降于元。昔里吉、脫脫木兒叛亂 忽必烈即位后,窩闊臺后王海都、察合臺后王八剌、術赤后王忙哥帖木兒等敵對勢力不斷發(fā)展。為了加強對西北的防務,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zhèn)察合臺汗國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西)。十二年 (1275),又以右丞相安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輔佐那木罕北征。十三年(1276)冬,從征的所部宗王蒙哥之子昔里吉、孫撒里蠻,歲哥都之子脫脫木兒,阿里不哥之子玉木忽兒等發(fā)動叛亂,械系那木罕和安童,逾按臺山(今阿爾泰山)占領吉利吉思。次年,東犯和林。北邊的斡亦剌部、應昌的弘吉剌部及河西、六盤山等地起兵響應。漠南大震。忽必烈急忙抽調(diào)攻下臨安的南征軍主將伯顏、阿術等北征。九月,伯顏在鄂爾渾河上大敗昔里吉軍,收復和林。其余各將也分別擊潰叛軍。昔里吉被迫逃往阿爾泰山以北。以后,諸王內(nèi)訌,昔里吉殺脫脫木兒,撒里蠻率先歸降忽必烈。在伯顏大軍的打擊下,從叛諸王難以自存,至元二十年(1283),紛紛歸降忽必烈,元朝收復了嶺北。次年,被拘囚的那木罕、安童獲釋回朝。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是南宋主戰(zhàn)派代表人物之一。鄂州失陷時,文天祥在知贛州任上,他響應宋廷號召,率萬余人入衛(wèi)臨安。曾上書建議分境內(nèi)為四鎮(zhèn),建都統(tǒng)于其中,依據(jù)地大力眾制定抗敵之策。后出知平江府,曾遣部將尹玉、麻士龍等領兵援常州。獨松關告破后,移守余杭。繼除知臨安府。德祐二年(1276)正月,右丞相陳宜中出逃,宋廷擢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營中議和,為伯顏扣留,三月,被挾北上途中,在鎮(zhèn)江逃脫。四月,輾轉至溫州。五月,帝呈召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文天祥到福州后,與陳宜中等人不和,受到排擠。七月,受命為同都督諸路軍馬,立府南劍州(今福建南平),積糧聚兵,欲先圖江西,再與江淮、浙東、閩廣聯(lián)成一片,支撐南宋東南半壁河山。文天祥派部將杜滸往浙江臺,州、溫州招集兵糧,呂武結約江淮,自率主力經(jīng)汀州(今福建長。兔分荩ń駨V東梅縣),次年五月從梅州出南嶺,進入江西。吉、贛二州皆以兵來會。在收復會昌后,六月,取得云都(今江西于都)大捷。繼又克復興國,移同督府于此。分兵四出,復贛、吉二州大部分屬縣,臨(今臨江)、洪(今南昌)、袁(今宜春)、瑞(今高安)諸州紛紛響應,一時有包舉江西之勢;次鲝埖屡d,撫州何時,福建畬族首領陳吊眼、許夫人也投入抗元斗爭。八月,元江西宣慰使李恒組織反擊。他一面調(diào)兵救贛州(今江西贛縣)之急,同時自率精兵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欲北上與鄒諷會合,不料鄒諷也兵敗永豐。文天祥被元軍追擊至方石嶺(今江西興國東北),賴守將鞏信拼死抵抗,方得脫險。元軍又追至空坑,部將趙時賞自稱“文丞相”,掩護其逃脫。文天祥部屬多在此役中被俘或遇害。十月,文天祥入循州(今廣東龍川)。景炎三年 (1278)二月,出惠州海豐縣,活動于惠、潮之間,欲入覲宋帝,屢遭拒絕。十二月,張弘范攻漳州,文天祥退出潮陽,轉到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準備進山固守時不幸被俘。次年正月,元軍大舉進攻崖山(今廣東新會南)行朝,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杰,文天祥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心跡。后被送往大都囚禁達三年之久,屢經(jīng)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在大都柴市就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