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興起兵抗元 元軍占領臨安后,名:地人民的抗元斗爭此起彼伏。至元十四年(1277)、宋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張德興、劉源起兵抗元,蘄州人傅高舉兵響應。義軍用景炎年號,以司空山作為據點,克復了黃州、壽昌軍。一時間,大江南北諸城多乘勢響應,義軍聲勢大盛。夏,元湖北宣慰使鄭鼎領兵征討張德興。兩軍戰(zhàn)于樊口(今湖北鄂州境),鄭鼎敗死。義軍乘勝逼近陽邏堡,鄂州(今湖北武昌)大震。行省參知政事賈居貞急忙調兵擊退攻陽邏的義軍,并誘使義軍各歸田里加以瓦解。七月,元軍復壽昌、黃州。九月,元淮西宜慰使昂吉兒等引兵攻陷司空山,張德興兵敗被殺。傅高逃脫,后亦被害。陳吊眼、許夫人抗元 陳吊眼(陳大舉)、許夫人均為福建西南畬族首領。來臨安失陷后,陳吊眼乘亂起兵,后為張世杰招撫。宋景炎二年(1277)七月,張世杰組織兵力圍攻原閩廣招撫使蒲壽庚于泉州,陳吊眼與許夫人領各寨畬軍參與配合。次年十一月,黃華聚集鹽夫,聯(lián)絡建寧(今福建建甌)、括蒼山(今浙江麗水東南)等地群眾起兵抗元,許夫人以兵響應。殘宋勢力覆亡后,畬族人民仍堅持抗元斗爭。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陳吊眼與叔父陳桂龍又起兵漳州,據有山洞山寨八十余處,固險以守,建號“昌泰”,聲勢浩大。至元十九年(1282),才被鎮(zhèn)壓。陳吊眼被斬首漳州。思、播土酋降元 思(今貴州務川)、播(今貴州遵義)二州古為夜郎國地,漢屬牌柯郡,唐初置州,主要居民是苗族。后分別被土豪田氏、楊氏所據。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二年(1108),田氏、楊氏先后納地歸宋。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下沼招撫二部。十四年(1277),田景賢、楊邦憲分別以其地降元。元置思州安撫司,播州安撫司治其地,不久升為宣撫司,允許田,楊二氏世襲使職。先隸四川行省,后隸湖廣行省。宋滬州神臂城陷落 滬州是南宋長江上游重鎮(zhèn)之一。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六年(1270),蒙古四川行省也速答兒曾三次攻滬,皆未得手。德祐元年 (1275)六月,嘉定及其以下沿江諸城降附,滬州失去遮擋,當元西川軍抵神臂城下時,宋潼川安撫使、知江安州梅應春與部將趙金等不戰(zhàn)而降。元改江安州為滬州,留梅應春戍守,大軍繼續(xù)東下,合東川軍攻重慶。次年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張玨遣部將趙安、王世昌、王立率合州軍在滬州義士劉霖導引下,與城中合江人先坤明里應外合,收復神臂城,處決梅應春,俘虜了元西川行院諸將家屑,迫使正在圍攻重慶的西川軍回師救助。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春,元軍水陸并進,合圍神臂城,阻截了宋合州援兵。十一月,城中食盡,宋安撫王世昌等戰(zhàn)死,神臂城為元軍攻破。宋元爭奪廣州 廣州是南宋閩廣重鎮(zhèn)。至元十三年(1276)初宋廷出降后,宋廣東經略使徐直諒派部將梁雄飛奉蠟書,愿納其所部十四郡向元江西帥府請降。當年夏,徐直諒知趙呈在福州稱帝,遂拒梁雄飛于石門(今廣東廣州西北)。六月,梁雄飛在元軍支持下入據廣州。不久,福州流亡政權以趙溍為廣東經略使,在東莞人熊飛支持下一度攻入廣州。次年二月,元將張榮實與降將呂師夔領兵自梅嶺入廣東,再次占領廣州。四月,帝昰駐蹕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城南)。宋軍以此為基地,收復閩粵沿海諸城。廣州為宋將張鎮(zhèn)孫收復。九月,元將塔出入庚嶺,十月,圍廣州。十一月,塔出與唆都、呂師夔合兵攻陷廣州,張鎮(zhèn)孫出降。十五年(1278)底,李恒領兵入據廣州,并由此入海與張弘范會合,將南宋殘余勢力最后消滅于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元緬交戰(zhàn) 至元八年(1271),元朝大理等路宜慰司派乞解脫因通使緬甸,緬甸國王蒲甘王朝派使臣價博回訪,并至大都。十年二月,元世祖派遣勘馬剌失里、乞解脫因、劉源等出使緬甸,詔諭緬王派子弟近臣入朝。緬王殺使拒命。十四年,緬王那羅提訶波調遣大將釋多羅伯率軍侵犯去南鎮(zhèn)西路(干額)金齒部落。云南行省出兵救援。緬軍四、五萬,前隊乘馬、次隊驅象、再次為步兵。元軍善射,緬軍象隊死傷過半,負傷者散入林中。元軍乘勝追擊,將緬軍趕走。同年,云南行省奉命伐緬,都元帥納速剌丁率軍進至江頭城(蠻莫縣江新),招降附近三百余寨,因天熱還師,未深入緬境。元置市舶司 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設泉州、慶元、上海、澉浦四個市舶司,由忙古礙領泉州市舶司,楊發(fā)督慶元等三市舶司。市舶制度沿襲宋制。凡舶貨往來,必須登記所到之處,驗明所易之物,發(fā)給公文,定下期限。征收的市舶稅,最初細物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稱為抽分,以后抽分比率逐漸增加。黃廣德自立為天從廣德皇帝 黃廣德,汀州長。ń窀=ㄩL。┤恕V猎哪辏1277)四月,舉兵反元,自刻都元帥印,稱天下都大元帥。又自立為天從廣德皇帝,下設銅將軍、鐵將軍。起義很快被元軍鎮(zhèn)壓。張宗演受詔領江南諸路道教 憲宗九年 (1259),忽必烈攻宋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遣使王一清至龍虎山造訪正一道三十五世天師張可大,問“天命之存亡”。張可大使王一清回報以“后二十年天下當混一”之語,暗示南宋將亡。至元十二年(1275)四月,忽必烈再遣王世英等到龍虎山,持詔召請嗣任正一道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闕。宗演至大都(今北京),備受尊崇。十四年(1277)正月,忽必烈賜張宗演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主領江南諸路道教。同月,宗演南歸江南,留弟子張留孫留京師。此后,張宗演先后于至元十八年(1281)、二十五年(1288)再次入覲。二十九年(1292),卒,子張與棣嗣為三十七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