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之亡 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次年正月,朱元璋也在群臣“勸進”下,即吳王位。民間根據(jù)各自割據(jù)的地理位置,稱朱元璋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朱、張是當時南方割據(jù)勢力中力量最強的兩支,誰將對方吃掉,誰就意味著可以做新王朝的皇帝了。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發(fā)動了對張士誠的全面進攻。朱元璋總的戰(zhàn)略方針是:先取通、泰諸郡縣,翦其羽翼,然后轉(zhuǎn)取浙西。十月,他發(fā)布文告,指張士誠“假元之命,叛服不!,“連兵構(gòu)禍,罪不可逭”,命徐達、常遇春、胡廷瑞等向淮東、泰州(今江蘇泰州)等處發(fā)動進攻。到次年四月,先后攻克泰州、通州(今江蘇南通)、興化(今江蘇興化)、鹽城(今江蘇鹽城)、高郵(今江蘇高郵)、淮安(今江蘇淮安)、濠州(今安徽鳳陽境內(nèi)臨淮關(guān))、徐州(今江蘇除州)、宿州(今安徽宿縣)、邳州(今江蘇邳縣古邳鎮(zhèn))、安豐(今安徽壽縣安豐塘)等地,全部占領(lǐng)“東吳”在蘇北和淮水流域的地盤,迫使張士誠退守長江以南。八月,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lǐng)二十萬大軍,過江作戰(zhàn)。常遇春領(lǐng)兵攻湖州,張士誠派司徒李伯升來援,又派呂珍及五太子領(lǐng)兵六萬駐城東之舊館。常遇春以兵將州城與舊館分割。張士誠親率軍隊來救,徐達敗之于皂林(今浙江桐鄉(xiāng)皂林鎮(zhèn))。九月,常遇春縱火焚來援的“東吳”水軍。十月,呂珍及五太子降。十一月,湖州城破,李伯升、張?zhí)祢U出降。同月,李文忠進占杭州,紹興(今浙江紹興)、嘉興(今浙江嘉興)也相繼為“西吳”軍占領(lǐng),“東吳”都城平江已處于四面包圍之中。朱元璋采納葉兌“鎖城法”,命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分兵把守平江各門、各方;四周建長圍困之,又架敵樓三層監(jiān)視城中;外置襄陽炮日夜轟擊。張士誠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唯恃城堅固守。至元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城破,張士誠入室啟縊,被人救下,押至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見朱元璋,閉目不語,被亂棍打死。不久,無錫(今江蘇無錫)、常熟(今江蘇常熟)亦下,“東吳”滅亡。方國珍降朱元璋 方國珍自海上起兵后,時叛時降,一直與元朝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至正十六年(1356),元廷授與他海道漕運萬戶,次年,升為江浙行省參政,奉命討張士誠。張士誠降元后,方國珍亦罷兵,專事割據(jù)浙東慶元(今浙江寧波)、溫州 (今浙江溫州)、臺州(今浙江臺州),至正十八年 (1358)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華),遣使招降方國珍,授與他福建行省平章。方國珍一面遣使獻白金示好,同時拒不接受平章之職。元廷授與他江浙行省平章。在至元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0—1363)的四年中,方國珍每年都出動海船將張士誠貢獻的糧食運往大都(今北京),在經(jīng)濟上支持搖搖欲墮的元廷。作為獎賞,元廷升任他為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國公。至正二十七年(1367)四月,朱元璋攻下湖州(今浙江吳興)、杭州(今浙江杭州),準備最后消滅張士誠。方國珍自知難保,乃北通擴廓帖木兒,南交陳友定,以為聲援。七月,朱元璋令方國珍貢糧二十三萬石,方國珍不答。九月,在乎江城破前夕,朱元璋命朱亮祖領(lǐng)兵進軍浙東,下臺州,方國瑛敗走黃巖(今浙江黃巖),再攻溫州,方明善(方國珍之侄)敗逃入臺。十月,朱元璋又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吳禎為副,先取余姚(今浙江余姚)、上虞(今浙江上虞豐惠鎮(zhèn)),再攻方國珍占據(jù)的慶元。方國珍走入海中。十一月,廖永忠與湯和入海夾擊,方國珍窮途納降,浙右盡為朱元璋所有。宋濂撰北伐檄文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下達了北伐的命令;同時,為了爭取人心,還發(fā)表了由宋濂執(zhí)筆撰寫的北伐檄文。檄文根據(jù)儒家傳統(tǒng)的天命說,承認元朝的統(tǒng)治“實乃天授”,是正統(tǒng),但由于蒙古貴族“廢壞綱常”,所以“億兆之中,當降生圣人”朱元璋來取而代之,實際上是為自稱為“淮右布衣”的朱元璋建國稱帝制造理論依據(jù)。檄文聲言要“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白宣示要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恢復封建的統(tǒng)治秩序。檄文認為:“中國居內(nèi)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也!表懥恋靥岢隽恕膀(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以漢族地主階級的大漢族主義思想來鼓動更多的人支持北伐;同時,檄文強調(diào);蒙古、色目人“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yǎng)無異”,借以爭取蒙古、色目官員的降服。宋濂代筆的這篇北伐檄文,對當時的漢族地主階級具有極大的號召力,也在最大程度上孤立了元朝蒙古、色目貴族,加速了北伐的勝利。同時,它還為新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朱元璋滅陳友定 陳友定,一名友定,字安國,原籍福州福清縣(今福建福清),后遷汀之清流 (今福建清流)。至正十二年(1352),應(yīng)募參加地主武裝,從官軍鎮(zhèn)壓汀州(今福建長。、延平(今福建南平)紅巾軍,以功任為清流縣尹。二十一年(1361),擊退入閩的陳友諒部將康泰、鄧克明,收復汀州,升任元福建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五年(1365),元置福建行省分省于延平,以陳友定為平章。次年,陳友定率軍平定反元自立的色目人賽甫丁、阿迷里丁,占領(lǐng)興化 (今福建莆田)、泉州(今福建泉州)、漳州(今福建漳州)、潮州(今廣東潮州)。自此,閩中八郡盡為其有,陳友定實際成為割據(jù)福建的地方勢力。朱元璋與陳友定初次交戰(zhàn)在至正二十五年二月。時陳友定攻處州(今浙江麗水),為朱元璋部將胡深打敗,胡深、朱亮祖、王溥乘勝三路追擊,遭陳友定伏擊,胡深被俘,朱元璋平閩未獲成功。張土誠滅亡之后,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率兵南征陳友定。同時,朱元璋又命湯和、廖永忠、吳禎等領(lǐng)舟師從海道攻福州(今福建福州),李文忠從浦城(今福建浦城)攻建寧(今福建建寧)。陳友定留兵二萬守福州,自領(lǐng)精兵守延平。湯和部至福州,守將降。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建寧陷,湯和、廖永忠進圍延平。陳友定服毒自殺,未死,被湯和俘送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處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