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中國歷史紀事年鑒查詢

 

至正二十八年 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戊申至正二十八年 洪武元年
歷史紀事 

明朝建立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定都南京,后于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它建立于1368年,到1644年滅亡,共二百七十七年,先后經歷了16個皇帝。

朱元璋稱帝后,又經過20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全國。疆域最廣時,北達烏第河,東北達日本海,西達哈密,包括西藏在內的西南及東海南海諸島盡在版圖之內。朱元璋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對前朝的制度革故鼎新,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經濟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在洪武年間就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為明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成祖年間,明帝國達到了全盛時期,15世紀初,鄭和七次下西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明代自正統(tǒng)朝(1436)開始走向衰落,皇帝不事朝政,任由宦官當權,致使吏治腐敗,土地兼并加劇,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頻爆發(fā)。雖然有萬歷年間的張居正等人的改革,但都杯水車薪,無法挽救其衰敗之勢。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占北京,宣告明朝統(tǒng)治的結束。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繼續(xù)發(fā)展的時代,但總的來看,我國的科技已落后于西方。而且,當西方在同時期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明朝的統(tǒng)治者卻閉關鎖國,實行海禁,致使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qū)零星出現的資歷本主義萌牙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縛而夭折了。這一點導致了我們偉大富強的文明古國開始落后于西方諸強國。朱元璋即皇帝位

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參加元末農民起義郭子興部起,即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自率一支農民起義軍,攻城掠縣,勢力漸次擴大。至正十六年,率師渡江,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遂以應天為據點,派兵四出,應天周圍郡縣,盡為朱元璋所有。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稱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在消滅陳友諒的勝利聲中,自立吳王,立衙署,建百官,繼續(xù)調兵遣將,擴大戰(zhàn)果。在圍剿張土誠的同時,改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吳元年。乘消滅張士誠的勝利,制定南征方國珍、陳友定,北伐元朝的戰(zhàn)略,兵將奉命而出,進展十分順利。第二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勸進和擁戴下,于郊壇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改元洪武,追尊四代。返回奉天殿,宣國公李善長奉冊寶,立妃馬氏為皇后、世子朱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其他有功文武之臣,皆給予進爵和獎賞。朱元璋在即位詔中,大談天命所歸: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今運亦終。海內土疆,豪杰紛爭。我朱元璋本為淮右庶民,只是承上天眷顧、祖宗之靈,才在豪杰逐鹿之中而起,廣致英賢文武,拯救百姓,使之民安田里。由于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尊我為皇帝,勉徇輿情,而即帝位。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明軍北伐和元朝滅亡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進行南征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的同時,決定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tǒng)率25萬大軍,水陸并進,北取中原。朱元璋的北伐戰(zhàn)略有三個部署:第一步“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第二“旋師河南,斷其羽翼”。在前兩步勝利后,形成三面包圍元大都的軍事形勢。第三步就是“進兵大都”,滅亡元朝。元朝雖調集各部兵馬作困獸斗,但無奈大勢已去,元順帝攜太子北逃上都。明軍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入大都,元朝滅亡。

文化紀事 

明代書法

明代的書法藝術,主要崇尚帖學。前期宋克、宋璲、宋廣的草書、楷書直接承元人,成績顯著;始页珜б远蹩瑫鵀榉侗荆缮蚨、沈粲兄弟為主要代表的書法家形成與宮廷院體畫相對應的“臺閣體”。

中期,即吳門畫派活躍的成化至嘉靖年間,江浙一帶,尤其是蘇州地區(qū)的書法創(chuàng)作日益繁榮,出現了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一批杰出的書法家,當時有“天下書法皆歸吾吳”(《藝苑卮言》)之說。號稱吳中三大家的祝、文、王等文人,在李東陽以及同里的吳寬、王鏊、李應禎、徐有貞、沈周等人書風的影響下,上追晉唐古風,突破“臺閣體”束縛,形成了個性鮮明的風格。

明晚期草書之風大盛。在前期陳獻章創(chuàng)制束茅代筆的“茅龍書”引導下,徐渭豪放不羈的狂草繼之,張瑞圖之峻峭,黃道周之偉岸,倪元璐之放逸,王鐸之騰挪……折射出大動蕩時代人們的心態(tài)與創(chuàng)造力。在名震一時的“四大家”董其昌、邢侗、張瑞圖、米萬鐘中,主張“字須熟外生”的董其昌聲譽最著,他追求平淡古樸的書品與畫風,對于明末一直到清代中葉都有著很大影響。明代繪畫

明代的繪畫藝術,最主要的特點是畫派紛呈,名家輩出,大體可以歸結為以兩宋畫院風格為代表的院體畫和以元代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以及倪瓚為代表的文人畫兩大傳統(tǒng)的發(fā)展變異。明初在相當一段時期里,追求雍容華麗和雄勁陽剛的“院體”與“浙派”占據了畫壇的主導地位。而直接承繼元畫的文人畫傳統(tǒng),一直到明代中葉,才隨著新經濟因素的發(fā)展與文人個性意識的自覺,逐步取代了“院體”的主流地位。明代末年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的局面,這與皇權的衰弛、城市的繁榮以及“實學”的興起不無關系。經晚明董其昌的倡導,使文人畫日益成為創(chuàng)作的時尚。明末,傳教士的來華,帶進了西方古典主義的油畫、版畫及其他工藝美術品,促使了中國藝術家對中西美術進行比較和對西畫方法的斟酌去取。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是中國家具史上的一個頂峰,是中國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影響深遠,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家具多用南洋進口的優(yōu)質硬木,諸如黃花梨、紫檀木、紅木、鐵木、杞梓木等,質地堅硬,色澤柔潤,紋理優(yōu)美,據說很多是明初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中國的。明代家具的藝術特點是:造型簡潔,加工精細嚴謹,顯得精致高雅,比例合度,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很和諧;尺度科學,符合人體功能要求;種類多,造型豐富;重點裝飾,少而精。具有很高藝術水平的明代家具,對中國乃至世界家具藝術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瓷器

明代制瓷業(yè)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獲得了杰出的發(fā)展。主要成就是:景德鎮(zhèn)瓷胎繼續(xù)沿用了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創(chuàng)造了“脫胎”瓷器。石灰堿釉基本形成,發(fā)明了吹釉法,釉下青花術普遍發(fā)展起來,它不但是景德鎮(zhèn),而且成了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在低溫釉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各種釉上彩,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成化(1465-1487)時期還開創(chuàng)了釉下青花和釉上斗彩相結合的新工藝。單色釉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永樂、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充分顯示了明代窯工的高超技藝。除江西景德鎮(zhèn)外,福建德化的象牙白,山西晉南的法華三彩,也都反映了明代制瓷技術的杰出成就。景德鎮(zhèn)和法華三彩采用牙硝為助熔劑,是一項重要貢獻。明代還發(fā)明了階級式龍窯和倒焰式饅頭窯,為提高熱利用率,改善燒成條件和產品質量,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明代金銀器

明代金銀首飾業(yè)比之前代有重大發(fā)展,出現了花絲工藝;ńz工藝是用很細的金銀絲編織,堆壘成首飾,其上再鑲嵌珍珠寶石,顯得玲瓏剔透,珠光寶氣,非常精細華貴。北京宮廷內府有花絲生產,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鳳冠就是內府所產。金冠是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上有二龍戲珠裝飾,外表簡潔,裝飾精巧,工藝精細。鳳冠除用花絲鑲珠工藝外,還用點翠工藝裝飾,點翠即貼鮮明的藍綠翠鳥羽毛,龍鳳呈祥,金碧輝煌,珠光寶氣,異常華貴。明代的宮廷金銀飾物,器皿還有金花釵、雙鸞金簪、金壺、金爵、金盞、金碗、金盤、金匙、金盂、金粉盒等,大多鑲嵌珠玉,表現出精致豪華的皇家氣派。明代琺瑯器

掐絲琺瑯工藝早在元代就已傳入我國,但直至明朝才得以發(fā)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間達到頂峰,后來人以此時之制品為標準,稱之為景泰藍。掐絲琺瑯工藝有幾道主要工序,即先做金屬胎,一般采用銅胎,再將金屬絲做成花飾圖案燒焊或膠粘于胎上,形成框格樣的凹陷,然后將琺瑯釉藥填充其間。經燒制后使琺瑯熔化至完全透明并略帶藍色或綠色。如果在熔融時再加入用于著色的各種金屬氧化物,就可制成各色琺瑯。經過多次燒制和填充琺瑯料,再經過打磨等處理,就成為景泰藍工藝品。明朝時制造的景泰藍品種擴大,既實用又美觀。明代掐絲琺瑯器專門由御用監(jiān)承擔管理燒造,以滿足皇家的廣泛需用,F存品種有爐、盞、瓶、盒、軸頭、蠟臺、尊等。明代服飾

明代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漢官威儀”的集大成者。明初廢棄了元朝服制,并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作了重新規(guī)定,這就從指導思想上確定了明代服飾要恢復與體現漢官威儀--即中國漢民族的古制、封建的等級與尊卑貴賤。明代對帝后、文武官員、庶民服飾的樣式與尺寸、衣料、帽頂、繡樣、色彩,乃至鞋履都有嚴格規(guī)定,因為服飾最能“辨貴賤,明等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晚明萬歷以后,明人的服飾發(fā)生了劇烈和顯著的變化,顯現出絢麗多姿的風采,婦女的著裝與衣飾,更是爭奇斗艷。這一時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烏紗帽、網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統(tǒng)帽等;婦女的服飾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梢哉f,“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飾文化最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會風尚。明代漆器

中國漆器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到明代,漆器工藝發(fā)展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品種、技術都有長足的發(fā)展,并出現了總結漆器工藝技術的專著以及一批著名的能工巧匠。在明代還出現了中國古代惟一現存的一本漆藝專著——《髹飾錄》。該書由明后期漆藝大師黃成所著。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漆藝品種及其歷史,以及中國古代各種漆藝的裝飾手法,為后人進行漆藝創(chuàng)作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中國古代漆器工藝的不斷發(fā)展,不僅為我們留下豐富的遺產,而且還傳播到全世界,先是東亞、東南亞,繼而是西歐及北美。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摹仿漆器的國家,無不或多或少受到中國的影響。但中國的能工巧匠們也善于吸收他國的長處,尊重別人的成就。這也是中國古代漆器工藝能不斷前進,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朱升奉命纂修《女誡》

洪武元年(1368)三月一日,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修《女誡》。他對翰林學士朱升等說:“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預政事。至于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觀察歷代宮闈,政由內出,沒有不釀成禍亂的。常言道,內嬖惑人甚于鴆毒。只有賢明之主,能防患于未然,昏庸之主,沒有不為其迷惑的。你們?yōu)槲易胧雠]及古賢妃可以效法的事例,目的在于使子孫知所持守。朱升等遂奉命纂修。不久,即呈送朱元璋。

雜譚逸事 

明軍北伐,元朝滅亡

平江(今江蘇蘇州)城破,張士誠敗亡之后,朱元璋隨即召集諸大將開會,商議下一步戰(zhàn)略部略。當時,福建、兩廣已派大軍前往,估計平定有日;四川的夏國和元梁王盤拒的云南孤立自守,一軍可定;北方中原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內耗不已。諸將一致認為,北伐時機已經成熟。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開始北伐。朱元璋總的作戰(zhàn)布署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后進兵大都,不戰(zhàn)而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按照布署,徐達、常遇春率軍由淮安(今江蘇淮安)北上,直撲山東。到年底,山東全境盡為徐達占領。同時,由征戍將軍鄧愈率領的偏師也由襄陽 (今湖北襄樊)北略南陽(今河南南陽),進入河南境內。十二月,中書右丞相李善長率百官奏請朱元璋正式建國稱帝。次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建國號曰大明,年號洪武。一個新的朝代正式建立。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達、常遇春揮師入豫,直搗汴梁(今河南開封)。駐守汴梁的元將李克彝和降元的原天完將領左君弼,明軍一到,李克彝遁,左君弼降。明軍很快連克福昌(今河南永寧東北)、鈞州 (今河南禹縣)、許州(今河南許昌)、陳州(今河南淮陽)、汝州(今河南臨汝)。同時,明將馮宗異克陜州 (今河南陜縣),據潼關,西掠至華州,防李思齊東來。五月,朱元璋到汴梁,下令停止西征,決定開始北伐大都。當時北方各支軍閥與朝中太子、朝臣黨同伐異,相互攻打,混亂一團。為了利用這種有利形勢,防止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轉而共同對付明軍,朱元璋下令徐達迅速直攻大都,故意留出一條道,將元順帝逐出塞外。閏七月,朱元璋南返應天。徐達率軍北上,攻克衛(wèi)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磁州 (今河北磁縣)、邯鄲(今河北邯鄲)、臨清(今山東臨清),在德州(今山東德州)與山東明軍會合,然后繼續(xù)沿運河北上,破長蘆(今河北滄州),達直沽(今天津),元將也先逃入海,京師震驚。徐達進據通州(今北京通縣)。七月二十八日,順帝見大都不保,乘夜帶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及諸妃倉惶出健德門,北奔上都 (今內蒙古正藍旗)。八月二日,徐達率明軍進入大都,統(tǒng)治了九十七年的元朝政權宣告滅亡。元順帝逃到上都后,多次指揮軍隊反撲大都,均未成功,于洪武三年(1370)四月在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滕旗達里諾爾西岸)病死,子愛猷識里達臘在和林(今蒙古共和國哈爾和林)繼位。愛猷識里達臘死,子脫古思帖木兒繼立。元室后裔一直在漠北保持著相當實力,與明朝為敵,史稱“北元”。馬氏受封皇后

夫榮妻貴。自幼失去父母寄為養(yǎng)女的馬氏,從夫人到皇后,隨著朱元璋地位的變化,日漸榮耀。終于成為明代女流第一人。馬氏(1332—1382),不知其名,宿州人。父母早亡,寓郭于興為養(yǎng)女。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郭于興部下為兵,子興奇其才能,即以馬氏許配元璋。從此,馬氏竭盡婦道,以元璋喜憂為喜憂,且常率將士妻妾隨夫出征,受盡了坎坷急迫之苦。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即冊封馬氏為皇后。身為皇后的馬氏,仍以常人處之,謙虛謹慎。暇時常令女史講求古訓,習前朝賢后家法,厚待妃嬪宮人。對入朝命婦,亦以家人禮相見。因與元璋共過患難,深知其易怒的脾性,所以,每當元璋前殿決事震怒而還,便不失時機地予以規(guī)勸。如參軍郭景祥守和州,有人告發(fā)其子欲持稍殺父。朱元璋不問青紅皂白,令斬其子。馬氏勸道:景祥只有一子,待之甚厚,怎么會殺生身之父呢?若告狀不實,豈不是絕人之后!元璋再派人查核,確屬誣告。宋濂以其孫宋慎的罪過受到牽連,朱元璋下令將其逮至京師,欲論死罪。馬氏為之求情道:民間百姓為子弟聘請先生,都特別恭敬,待如上賓,何況是天子聘請的師傅,更應以禮相待。宋濂致仕家居,宋慎在京師的事,他怎么會知道呢?元璋仍堅持己見。等到吃飯時,馬氏不備酒肉,元璋不解。馬氏說是為宋先生作福事。元璋惻然。第二天,下令赦宋濂死罪,流放茂州。馬氏出身貧賤,平時生活儉樸,常教諸王、公主知蠶桑之艱難,對民間疾苦尤要關心。每遇旱災、水災,馬氏都要率宮人蔬食祈禱,設麥飯野羹,且勸朱元璋及時賑濟。還關心監(jiān)生家室痛癢,建議朝廷給監(jiān)生家發(fā)放糧食,等等。洪武十五年,馬氏的病情日漸沉重。大臣紛紛勸請祈禱,求良醫(yī)。馬氏說:死生有命,禱祀何益!又擔心醫(yī)生治不好病而無故得罪,連藥也不肯吃。在臨終前,朱元璋問她有什么事要交待的?她說:“愿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蓖臧嗽率账溃晡迨粴q。朱元璋為之痛心疾首,決心不再另立皇后,以報馬氏。九月葬孝陵,謚孝慈皇后。永樂元年(1403)尊謚孝慈高皇后。設置東宮官屬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初十日即設置東宮官屬。由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平章鄂國公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大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平章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左丞趙庸、右丞王溥兼副詹事,參政楊憲、傅瓛兼詹事丞,同知大都督府事康茂才兼左率府使,張興祖兼右率府事,大都督副使顧時、孫興祖兼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禎、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祖顯兼賓客。遣使核實浙西田畝

洪武元年(1368)正月十三日,朱元璋下詔,遣周鑄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實田畝。諭中書省臣說:兵革之余,郡縣版籍多有失散,田賦之制,不能無增損。征斂失中,則百姓埋怨。現在要經理核實,以清其源,無使過制,不病吾民,使百姓得以各安生理。而善政在于養(yǎng)民,養(yǎng)民在于寬賦。今由周鑄等往諸府縣核實田畝,定其賦稅,此外令其勿有所妄擾。在周鑄等臨行前,朱元璋又告誡道:命你們前往核實田賦,一定要如實奏報,無踵襲前弊,妄加增損,曲徇私情,以病吾民。否則,國有常憲,當予重處。并各賜衣帽,遣往浙西。水馬站、遞運所、急遞鋪的設立

此為遞送使客、飛報軍務、轉運軍需的交通設施。洪武元年 (1368)正月二十九日,朝廷令各處必因地理條件,量宜設置水馬站及遞運所、急遞鋪。沖要處或設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余非沖要地區(qū)又系經行道路,或設馬二十匹、十五匹、五匹。驢的數量亦依上述比例。馬分上中下三等,根據百姓田糧多寡出備。一般地說,上馬一匹,糧一百石,中馬八十石,下馬六十石。如一戶糧數不及百石,允許眾戶合糧,并為一夫,視使事緩急給上中下馬。每驛,有供帳使者,每天給廩米五升,路過者給三升,設官一人掌管。水驛,如處使客通行正路,或設舡二十只、十五只、十只,如處分行偏路,亦設舡七只、五只。舡以繪飾。每舡水夫十人,由稅糧五石以上、十石以下的百姓派充,不足五石、十石者,眾戶合糧,并為一夫。遞運所,分水陸兩類,水遞運所置舡俱以紅色繪飾。六百料舡,設水夫十三人,五百料設十二人,四百料設十一人,三百料設十人,皆選民糧五石以下之家派充。陸遞運所置大車、小車。載米十石大車,設夫三人,牛三頭,布袋十條;載米三石小車,設夫一人,牛一頭。每夫一人,出牛一頭,由民糧十五石之家派充,不足十五石,允許眾戶合糧,并為一夫。急遞鋪。每十里設一鋪,鋪設鋪司一人,鋪兵:要路十人,僻路五人或四人。由附近民有丁力、田糧一石五斗之上、二石之下之家派充,且必須是少壯正身。每鋪設十二時日晷,以驗時刻;鋪門置綽楔一座,常明燈一副,籍歷二本;鋪兵各置夾板一副、纓槍一把、棍一條、回歷一本。遞送公文,依照古法:一晝夜通為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鋪,晝夜行三百里。凡遇公文至鋪,隨即遞送,無分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鋪司預先出鋪交收,隨即于封皮格眼內填寫時刻、該遞鋪兵姓名,速令鋪兵用袱及夾板裹系,持小回歷一本,急遞至前鋪交收,于回歷上附寫到鋪時刻,毋致迷失停滯。若公文至,不即遞送,因而失誤時機及折動損壞,按罪如律。由各州縣在司吏中選派鋪長一人,巡視提督。每月,官置文簿一本,發(fā)給各鋪,如實填寫所遞公文、時刻、件數,以便稽考。無印信的文字,不許遞送。九月十七日,改各站為驛。平定兩廣

兩廣,即廣東、廣西。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布署北伐的同時,派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率湖廣諸衛(wèi)軍進取廣西,先行出發(fā)。洪武元年(1368)二月,湯和、廖永忠攻取延平,朱元璋及時抽調廖永忠與朱亮祖率舟師由海道取廣東;另調贛州衛(wèi)指揮使陸仲亨由韶州直逼德慶。楊璟一路,披堅執(zhí)銳,由衡州推進廣西,經過激烈爭戰(zhàn),攻取永州、全州,進圍靖江,陸仲亨一路,歷時三個月,連下英德、清遠、連江、連州、肇慶及德慶諸州縣;廖永忠一路,于三月由潮州登岸,遣使向元朝駐廣州的左丞何真招諭勸降,何真獻上印章、圖籍、戶口、甲兵、錢谷等,奉表歸附,其他州縣,不戰(zhàn)而下。廖永忠、朱亮祖率勝利之師沿西江入廣西,與楊璟合力攻靖江,雙方僵持兩月,于六月攻破靖江城。再揮師掃平其余州縣。洪武二年三月,置廣西行中書省。至此,廣西、廣東盡歸元璋版圖。定郊社宗廟禮儀

洪武元年(1368)二月,議禮總裁官、學士陶安與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進郊社宗廟禮儀。以王者事天明,事地察。冬至報天,夏至報地,順陰陽之義,固此,于南郊圜丘祭天,于北郊方澤祭地。據此議定,以經為正,依周制分祭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祀,夏至則祀皇地祗于方丘,以五岳、五鎮(zhèn)、四瀆從祀。宗廟禮儀規(guī)定;追尊高、曾、祖、考四代,各為一廟。廟皆南向,以四時孟月及歲除祭祀,凡五亨。朱元璋親加裁定,命于盂春分祭各廟,其余三時及歲除,合祭于德祖廟。朱元璋論忠諫讒佞

洪武元年(1368)二月,朱元璋在奉天門召見侍臣,論述忠諫讒佞。他說,凡人上疏建盲,都有忠諫、讒佞之分。忠諫之官雖然逆耳難聽,但其有益如藥石可以治病,讒佞之盲雖順耳好聽,但其遺患不可勝言。而讒佞小人,設機而巧,好察顏觀色,乘虛而入。開始,以微小可信之事,言于人主,借以探其淺深。若人主聽信,又馬上進言。人主以為上次所談之事可信,便不加思索地信以為真。若如此,讒佞小人便得以肆其志,結果,妨賢病國,無所不至。自古以來,這類事件和教訓是很多的,可惜的是昏庸之君始終不知悔悟,原因在于被甜言蜜語所迷惑。惟有剛明之君,審擇于是非,取信于公論,不偏聽偏信,才能杜絕讒佞小人進讒的途徑。恢復唐制衣冠

元朝時期,推行蒙古族習俗,衣帽式樣隨之改變。士庶皆辮發(fā)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則為胯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下服裙裳。有的改變姓氏,習胡語等。朱元璋對此十分厭煩,于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一日,下令恢復唐制衣冠。規(guī)定:士民皆束發(fā)于頭頂。官吏戴烏紗帽,圓領袍,束帶,黑靴:士庶戴四帶巾,雜色盤領衣,不得用黃、玄色,樂工戴青萬字頂巾,系紅綠帛帶。士庶妻首飾許用銀、鍍金,耳環(huán)用金、珠,釧鐲用銀;服淺色團衫,用擰絲綾羅納絹,歌妓戴明角冠皂褙子,不得與庶民妻同,不得穿兩截胡衣。嚴厲禁止辮發(fā)椎臀、胡服、胡語、胡姓。洪武三年二月初四日,以士民所服四帶衣未盡善盡美,遂制四方平定巾頒行天下,令士人吏民如式制作。朱元璋論諫諍與納言

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八日,朱元璋與侍御史文原吉等談論諫諍與納言。他說:諫言之臣以言為職,可貴的是忠言日聞,有益于天下國家。若君有過當之舉,而臣不言語,是臣負于君,臣能直言而君不采納,是君負于臣。我常想,一介之士于萬乘之君,因地位懸絕,平時能說的話,在臨對之時,或畏避不能盡其詞,或倉促不能達其意。所以,我每次都是和顏悅色地聽著,唯恐其不盡言;對盲而不實的地方,我也不追究。從秦漢以來,季世末主,護短惡諫,誅戮忠直,致使人人自危,不肯諫言。如此惡性循環(huán),積怒愈深,以至滅亡。日月之行猶有薄食,人之所為,怎能沒有過錯呢?惟能改過,便可成德。又說:其有實而人言之,則當益勉于善;無其實而人言之,則當益戒于不善。關鍵是納其忠誠,不究其差謬。議定役法

明朝建國之后,經營興作,在在多有。朱元璋恐派役不均,累及貧民,遂令中書省臣議定役法。洪武元年(1368)二月二十四日,中書省臣呈上議定的役法: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及一頃,以其他田土補足。名曰“均工夫”。洪武三年七月初五日令應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饒州、南康三府編《均工夫圖冊》。每年農暇,丁夫赴京師供役三十天,役滿歸家,其田多而丁少之家,可雇人充夫,田主出米一石供丁夫日用,非雇人而計畝出夫的,畝出米二升五合。朱元璋諭中書省臣說:民力有限而徭役無窮。自今以后,凡有興作,特別需要的,暫借其力,不急之務、浮泛之役,一律停工。京省鑄洪武通寶

朱元璋即位前,在應天置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與歷代錢并行。以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洪武元年 (1368)三月一日,命戶部及行中書省鼓鑄“洪武通寶”錢。分五等:當十錢重一兩,當五錢重五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二錢重二錢,小錢重一錢。各行中書省同時設寶泉局,與寶源局并鑄。洪武四年,改鑄“大中通寶”、“洪武通寶”為小錢。洪武八年,罷寶源、寶泉局。洪武十年復設寶泉局,鑄小錢與鈔兼行。稅課收取比例為錢三鈔七。百文以下只用錢。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更定錢式,生銅一斤鑄錢一百六十。洪武二十三年又定錢式,每小錢一文用銅一錢二分,其余四等錢,依小錢用銅遞增。洪武二十六年,因兩浙、江西、福建、兩廣百姓重錢輕鈔,有的以錢一百六十文折鈔一貫,致使物價上漲,錢法遭到破壞。朱元璋即下令罷寶泉局。朱元璋論兵事

洪武元年(1368)三月十五日,朱元璋在奉天門與劉基論兵事。他說:“克敵在兵,而制兵在將。兵無節(jié)制則將不任,任將非人則兵必敗。因此,在兩軍相爭決死生成敗之際,有精兵不如有良將!眲⒒f:“我每次見陛下籌劃帷幄,未見得制勝,而結果摧鋒破敵,動若神明。才知任將在陛下。所以,與其說是將帥的勝利,不如說是陛下妙算的勝利更恰切。尤其是陛下常不拘古法而取得勝利,這就更為難能可貴了!敝煸罢f:“所謂兵,即是謀。因敵制勝,得從實際出發(fā),豈能泥于古法!我曾親當矢石,觀戰(zhàn)陣之事。開閹奇正,頃刻變化,猶風云無常,根本無暇考慮古法。關鍵是根據急速變化的形勢,采取相應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眲裾n農桑

洪武元年(1368)四月一日,戶部尚書楊思義以農桑積儲不足,奏請令民間皆種植桑、麻、木棉等經濟作物。建議四年后始征其稅:麻,每畝征八兩,木棉每畝征四兩。不種桑的,罰其納絹;不種麻的,罰其納布;朱元璋批準施行。洪武五年十二月,朱元璋令中書省,將農桑的種植作為對地方官考課的內容。洪武二十五年,令鳳陽、滁州、廬州、和州等地百姓,每戶種桑二百株,棗二百株,柿二百株。后又屢次詔渝,購買桑種撥給湖廣諸郡,勸民種植,還派遺官吏予以督促。繪制古孝行圖示子孫

洪武元年(1368)四月初八日,朱元璋令盾同等儒臣將古代賢良君臣的孝行及身所經歷艱難起家戰(zhàn)伐的事例,繪制為圖,以訓后世子孫。他說:“我家本以農為業(yè),祖父皆為仁孝長者,世承忠厚,積善余慶以及于我。今令你們繪制此圖,目的在于使后世觀覽,懂得王業(yè)艱難。”詹同等說;“陛下昭德垂訓,莫此為切!痹坝终f:“富貴易驕,艱難易忽,久遠易忘。后世子孫,生長深宮,惟見富貴,習于奢侈,不知祖宗積累之難。因此,示以此圖,朝夕觀覽,知有所警。”禁止宦官預政典兵

洪武元年(1368)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對侍臣說;“我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因宦官之禍而滅亡,實在惋惜;鹿僭诰髯笥,日見親信。小心勤勞如呂強、張承業(yè)之徒,是不可缺少。但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深戒;鹿僦魈幵趯m禁,只可使其供灑掃,給使令、傳命令而已,絕不能令其預政典兵。漢、唐之禍,雖說是宦官之罪,但實在是君主寵信的結果。若使宦官不得預政、典兵,他們想為禍亂,也無隙可乘!焙槲涫吣,鑄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敝糜趯m門之中。后又敕諸司,不得與內官監(jiān)文移往來。不許其讀書識字。范常辭歸

范常生卒年不詳,字子權,號瑯邪山人,滁州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下滁州,范常杖策謁軍門,留置幕下,有疑則問,悉以實對。諸將克和州,騷擾不戢,范常建言:“得一城而使人肝腦涂地,何以成大事?”元璋切責諸將,嚴肅軍紀。授元帥府都事。至正二十五年,出任太平知府,以簡易為治,興學校,勸農桑,甚得民心。三年后召為侍儀。洪武元年(1368)四月二十三日擢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卿。不久,以疾致仕。一年后,又召復原官,再改起居注。元璋設宴間,每令儒臣列坐賦詩為樂,范常思路敏捷,語多直率,且先作成。元璋笑著說:“老范詩質樸,殊似其為人。”后因足疾乞求致仕歸。元璋賦詩四章送之,賜宅于太平。朱元璋幸汴梁會諸將

洪武元年(1368)四月二十四日,朱元璋為與徐達等諸將謀劃取元都,離京師,赴汴梁巡幸,五月二十一日到達。次日即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北伐副將軍常遇春、都督同知馮宗異到行在謁見,元璋設宴款待,高興地說:“大將軍與將軍率師北伐,不到一年,即平齊魯,下河洛,真是勞苦功高!倍娜,設置中書分省,以中書參政楊憲署省事。六月一日,大將軍徐達謁見,元璋大加褒揚說:“將軍率師征討,勤勞于外。古人說忠爾忘身、國爾忘家。以此譽將軍,一點也不過分。我聽到河朔之民,日夜盼望我軍,將軍宜與諸將乘時進取,安撫百姓才好。另外,從天道、人事觀察,元都可不戰(zhàn)而克,大丈夫建功立業(yè),各有其時。揆時之會,不失事機。希望將軍抓住戰(zhàn)機!痹坝终賳栃爝_:“攻取元都,你有什么良策?”徐達說:“臣自平齊魯、下河洛,王保保逡巡太原,徒為觀望,今潼關又為我所有,張思道、李思齊失勢西竄,元之聲援已絕。臣等乘勢持其孤城,必然克之。”元璋據地圖指示道:“你的想法是對的。可是,北土平曠,利于騎戰(zhàn),不可無備。宜選偏裨,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后,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趨趙,轉臨清而北,直抵元都。彼外援不及,內自驚潰,可不戰(zhàn)而下。”徐達問:“臣考慮進師之日,恐其北奔,將遺后患。要不要命師窮追?”元璋說:“元起朔方,世祖時才入主中原,乘氣運之盛,理自當興。彼氣運已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系于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滅,不必窮追。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域,防其侵擾就行了!毙爝_領命而去,與諸將商討北征事宜。朱元璋在開封下令,賜北征將士夏衣。七月二十三日,元璋將離開開封時,徐達自陳橋入辭。元璋告諭道;“我與你們率眾渡江,誓除禍亂,以安天下。今士卒舍父母妻子,戰(zhàn)斗于矢石之間,百死一生,久未休息。我每念及此,惕然于心。這是不得已的事呵。中原之民,久苦爭戰(zhàn),死亡流離,遍于道路,我本欲拯救百姓于水火,命你們帥師北征,廓清中原。元起于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國,將及百年。今其子孫怠荒,不恤民難,天厭棄之。你們克城之日,勿虜掠,勿焚蕩,勿妄殺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很好對待。以上答天心,下慰人望,成我伐罪救民之志!敝T將感激拜辭而退。二十八日,元璋離開封回京師。征賢才授守令

洪武元年(1368)閏七月十一日,征天下賢才至京,授以守令,厚加賞賜赴任。朱元璋對中書省臣說:“治國家以得賢才為先。賢才齊集,國家才有希望?墒,布衣之士,新授以政事,必有以養(yǎng)其廉恥,然后可責其成功!逗榉丁份d‘既富方谷’。這是自古以來的良法善意!瑫r規(guī)定:自今以后,凡授府州縣官,均賜白金十兩,布六匹。元璋又告諭新授北方守令;北方州縣,都是最近才收復的,百姓疾苦,當記在心上,若不安養(yǎng),必將重新流離失所。你們當體會我的心意,千萬要多方安撫,不要隨意擾害。簡役省費以厚其生,勸孝勵忠以厚其俗。”朱元璋論聲色奢靡

洪武元年(1368)閏七月二十九日,朱元璋與侍臣宋濂等論聲色奢靡。他說:“自古圣哲之君,知天下得之不易,便遠聲色,去奢靡,以圖天下之安。因此,天命眷顧,久而不厭。后世中才之主,當天下無事,侈心縱欲,鮮克有終。至于像秦始皇、漢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長生,疲精勞神,終無所得。若移此心以圖治天下,怎么不能治理呢!以我觀察,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之事,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皞皞而不自知,此即神仙,功業(yè)垂于簡冊,聲名流于后世,此即長生不死;秀敝码y憑,幽怪之說易惑,關鍵在于自己不為所動。我常夙夜兢業(yè),以圖天下之安,不敢游心于此!毙爝_率師攻占元大都

元至正二十七年 (13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向北方進軍。在出師前夕,朱元璋對進軍路線和戰(zhàn)略部署作了詳密的籌劃。他提出的戰(zhàn)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堅守,扼其門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既克元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與此同時,朱元璋又發(fā)一篇告北方人民的檄文,大造輿論,宣傳拯救百姓的宗旨。另外強調軍紀,提出號令嚴肅,秋毫無犯的保證。還告誡將士,不安殺人,不奪民財,不毀民居,不廢農具,不掠子女。徐達等據此率軍北伐,所向披麻,平山東,下河洛。洪武元年(1368)五月二十一日,朱元璋親自到汴梁慰勞將士。六月一日,又與徐達詳細商討北取元都的策略。由馮宗異留守開封,何文輝守洛陽,郭子興、康茂才鎮(zhèn)潼關,徐達、常遇春等分率將士規(guī)取河北。此時,元’朝內部爭斗日趨激烈。各地軍事頭目相互火并,給明軍進擊造成有利時機。閏七月上旬,徐達等連下衛(wèi)輝、彰德、廣平。十一日,又占據臨清。徐達等命諸將率馬步舟師于此會集,邊籌劃,邊休整。數日之后,徐達率水陸之軍向北挺進,十五日攻下德州,二十日抵長蘆、直沽。常遇春率舟師,諸將率步騎,齊頭并進。二十五日進抵河西務,郭英率軍直至通州城下。二十七日克通州。元順帝知明軍逼近,大驚失色,便集后妃、太子準備北走。二十八日晨,又召群臣商議。元順帝不顧群臣固守京城的意見,決計棄城北奔。于是日夜三鼓,和后妃、太子等,開建德門,由居庸關,奔上都。八月二日,徐達等至齊化門,填濠登城而入。因元監(jiān)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及丞相慶童等不降,執(zhí)而斬殺。然后封府庫圖籍寶物,令指揮張勝率千余人守宮殿門,宮人妃主,皆令其宦者護視。同時告誡士卒勿施橫暴。吏民安堵,市肆不易。改大都路為北平府,置六衛(wèi)。命都督副使孫興祖、僉事華云龍守北平。徐達、常遇春等分兵四出。至十月十一日,元都周圍郡縣全部平定,詔告天下。詔建兩京之制

洪武元年(1368)八月一日,朱元璋下詔,以金陵(應天)為南京,大梁(汴梁,開封)為北京。他在詔書中說:“我惟建邦基以成大業(yè),興王之根本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國之規(guī)模最重。自趙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國,今百有余載,其運乃終。群雄紛爭,未有定時,民遭涂炭,亦至極點。我以布衣,拔身行伍,率眾渡江,臣下宜忠,將士用命。西平陳友諒,東滅張士誠,南定閩廣,北有中原,武功大定,統(tǒng)一之勢已成。十七年間,凡糧餉軍需、百物科征,民無休息。而江左一方,煩勞尤甚,遂收天下平定之效。我觀中原土壤,四方朝貢,道里適均。父老之言,乃合我志。然立國之規(guī)模固重,而興王之根本不輕。因此,以金陵為南京,以大梁為北京。我將于春秋往來巡守!敝煸耙蚤_封為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西北未定,要運送糧餉和補充軍力,不能不設置一個軍事上的補給基地。同時,也反映朱元璋在建都問題上的猶豫狀態(tài)。平定山西陜西

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日,徐達攻克元都之后,即奉命率師取山西,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平章楊璟,皆從徐達征討,攻城掠縣,所向披靡。十一月,徐達克趙州。十二月,擴廓帖木兒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以攻北平。徐達得報,即諭諸將:“擴廓帖木兒率師遠出,太原必虛,北平有孫都督總六衛(wèi)之師,足以鎮(zhèn)御。我們當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彼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依。若彼還軍救太原,則已為我?guī)煚恐,進退失據,必然被擒,遂引兵徑進。擴廓帖木兒至保安得知此情,果然還軍,前鋒萬騎突至,傅友德、薛顯揮兵進擊,擴廓帖木兒退居城西,徐達與諸將商議,夜襲其營。擴廓帖木兒倉卒不知所措,僅率十八騎逃遁大同,再走甘肅。徐達乘勝分遣將士,攻掠其余州縣,山西平定。洪武二年二月徐達駐軍河中,遣副將軍常遇春、馮宗異先渡黃河趨陜西,三月六日,徐達率軍進取奉元路,奉命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常遇春、馮宗異率師進取鳳翔,守將李思齊與部眾十萬余人奔臨洮,馮宗異追擊,李思齊投降,立臨洮衛(wèi)。徐達等再乘勝取鞏昌。至此,陜西大部地區(qū)平定。四月四日,置陜西、山西行中書省。以汪廣洋為陜西參政,楊憲為山西參政。徐達等又分兵四出,至八月二十一日下慶陽,陜西全部平定,九月十日班師還京,以右副將軍馮宗異留總軍事。朱元璋論用人之道

洪武元年(1368)八月八日,朱元璋與侍臣論用人之道。他說:用人之道,因材而授職。譬如良工之于木,小大曲直,各當其用,則無棄材。人也是如此。有大器而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當大事。如何授官任用,關鍵在于審察其宜。又如驊騮之材,能歷險致遠,若使攫兔,不如韓盧;鉛刀之割,能破朽腐,若解全牛,必資利刃,因此,國家用人,當各因其材,不可一律。否則,人材不得盡其用,而朝廷有乏人之患。更定六部官制

朱元璋在江南與群雄抗爭過程中,即沿襲元朝舊制,設中書省總理政務,下轄四部,掌錢谷、禮儀、刑名、營造諸務。建國之后,朱元璋命李善長等議建六部,以分理庶務。洪武元年(1368)八月九日,中書省奏定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設尚書(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同時任命滕毅為吏部尚書,樊魯璞為侍郎;前司農卿楊思義為戶部尚書,少卿劉誠為侍郎,錢用壬為禮部尚書,世家寶為侍郎;陳亮為兵部尚書,朱珍為侍郎;周禎為刑部尚書,盛原輔、張仁為侍郎;單安仁為工部尚書,張文為侍郎。朱元璋又在奉天殿召見六部官,告諭道:我肇基江左,軍務繁忙,官制未備。今令你們分任六部。國家之事,總之者中書,分理者六部,至為要職。凡諸政務,須竭心為我經理。如有乖謬,貽患天下。不可不慎。朱元璋痛斥奸邪

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十六日,御史上疏彈劾陶安隱微之過。朱元璋說:我素知陶安,豈會有此等過錯?問道,“你怎么知道的?”答道:“聞之于道路!痹巴闯獾溃骸吧頌檠怨,取道路之言以毀譽人,這就是你的職責么!”命中書省立即罷免。中書省臣說:“御史當言路,言之有失,乞求陛下包容!痹皳碚f道:“不然。植佳木必去佳蠹,長良苗必芟稂莠,任正士必絕邪人。邪人之事君,必先結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詐。此人曾有所言。我不疑而聽信,所以今日才為此妄言。去小人當如撲火,及其未盛而撲則易為力,否則其害極大。”此進讒御史終于被罷為民。陶安逝世

陶安(1309—1368),字主敬,當涂人。元至正初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元末農民起義時,陶安回鄉(xiāng)家居。朱元璋取太平,陶安與李習率父老出迎。元璋與語,陶安建言:海內鼎沸,豪杰并爭,而其意在子女玉帛,沒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痹皢枺骸拔崛〗鹆耆绾?”陶安答道:“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元璋十分高興地連聲說:“好,好!”遂留陶安于幕府,授左司員外郎,進郎中。當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被聘至南京,元璋問陶安:“此四人如何?”陶安答:“臣謀略不如劉基,學問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葉琛!痹芭宸瞻驳闹t遜。后歷任黃州、饒州知府吳元年(1367)召為翰林院學士,參與議禮,刪定律令,纂修國史等。元璋曾賜撫陶安門帖子云:“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洪武元年(1368)四月二十三日,出任江西參政。元璋說:“我渡江后,你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禪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揖治理,非你莫屬!碧瞻仓寥,政績顯著,且于病中草時務二十策呈送朱元璋。九月六日卒于官,年五十九。追封姑蘇郡公。福王時追謚文憲。陶安博涉經史,尤長于《易》,筮驗若神明。有《陶學士集》、《辭達類抄》、《姚江類抄》等。優(yōu)撫陣亡將土之家

洪武元年(1368)九月二十六日,朱元璋下詔,優(yōu)撫陣亡將士之家,凡四百一十五人。千百戶、鎮(zhèn)撫,人給米二十石,麻布十匹,軍士,人給米五石,錢一千二百文,麻布二匹。十二月二十六日,重定優(yōu)給將士例:凡兩淮、中原病故、陣亡將士,月米全給:兩廣、湖廣、江西、福建的陣亡將士,月米全給;病故將士,初年月米全給,次年給一半,三年給四分之一。其有應世襲而無子及無應襲之人,則給本秩祿米,贍養(yǎng)其父母終身。朱元璋告誡宿衛(wèi)武臣居安思危

洪武元年 (1368)十月十三日,朱元璋朝罷,召宿衛(wèi)武臣告誡道:我與你們起布衣,歷戰(zhàn)陣,十五六年,才得成功。我今為天子,你們亦任榮顯、居富貴,其中甘苦,各有體會。當四方豪杰并起,互相攻奪。我提孤軍應敵,屢陷危難,但我在每次出戰(zhàn)之時,皆告誡將士勿妄殺,勿毀民居,此心簡在上帝,才有今日。你們想想,過去在民間,看到元之將帥,輕裘肥馬,氣焰赫赫。可是,他們君臣,不思祖宗創(chuàng)業(yè)之難,驕淫奢侈,只顧一身逸樂,不思生民疾苦。一旦天更其運,不但不能保其富貴,遂致喪身滅名。今天運歷數在我,我何敢驕。〕?终聫U缺,日慎一日。除犒賞將士、宴百官,享勞外使,未曾設宴為樂。你們亦須勤身守法,勿忘貧賤之時,勿為驕奢淫佚之事。這樣便可身常榮,家常裕。京畿都漕運司之設

洪武元年(1368)十月二十二日,因時方用兵,供應艱難,特置京畿都漕運司。專理運輸之事,治所淮安。設都漕運使(正四品),下轄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牘(從九品)、屬官有監(jiān)運 (正九品)、都綱等。以龔魯、薛祥為都漕運使。薛祥在淮安,浚河筑堤,自揚州至濟寧數百里,徭役均平,民無怨言。時元都方下,官民南遷,道經淮安,薛祥皆多方存恤。遣使分行天下訪求賢才

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二日,朱遠璋遣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他說:天生人才,必為世用。然人之才器有所不同:明銳之人,質或剽輕;敦厚之人,性或迂緩,辨給之人,行或不及,沉默之人,德或有余,等等。你們宜精心察鑒。又說:人才不絕于世。我并非擔心天下無賢,只擔心知人之難。若所舉非所用,其害更大。你們當謹慎從事。建大本堂教太子諸王

朱元璋建國之后,即令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藏之其中,又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元璋對太子賓客梁貞、王儀等說:“范金碧玉,所以成器,尊師重賦,所以成德。我請你們輔導太子,必先養(yǎng)其德行,使其進于高明。然后于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及古往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與之論說,日聞讜盲,使無非僻之干。積久而化,他日為政,自能合道!边令廣選才俊之士充作伴讀官。朱元璋隨時去大本堂,與儒士商榷古今,評論經史。一次,在文樓,太子隨侍。元璋伺太子:“近與諸臣讀何史?”答;“漢七國事,”問:“曲直安在?”答;“曲在七國。”元璋說:“這是講官的一偏之說。景帝為太子時,以博局殺吳世子。即帝位后,又輕信晁錯,黜削諸侯,七國之變,實由于此。若為諸子講此,則宜言藩王當上尊天子,無撓天下公法。如此,作太子的,知敦厚九族,隆親親之恩,作諸于的,知夾輔王室,盡尊臣之義!被实酃诜

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二十七日,定帝后冠服之制。皇帝祀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朝會、冊拜,皆服袞冕、玄衣、韁裳。其制:冕版寬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里,前后各十二旒,每旒五采玉珠十二,姓纊充耳,玉簪導朱纓,圭長一尺二寸,衣六章,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六章,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中單以素紗為之,紅羅蔽膝,上寬一尺,下寬二尺,長三尺,繡龍、火、山三章:革帶、佩玉,長三尺三寸,大帶素表朱里,兩邊用綠,上以朱錦,下以綠錦,大綬,六采,用黃白赤玄縹綠,純玄質,五百首,小綬三色同大綬,間施三玉環(huán),朱襪赤烏。郊廟省牲、皇太子請王冠婚禮、醮戒之類,則服通天冠,絳紗袍,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朱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絳紗袍深衣制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烏。其革帶佩綬,與袞服同。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覲,則服皮弁。其制用烏紗冒之,前后各十二縫,每縫中綴五采玉十二為飾,玉譬導紅組纓,其服絳紗衣蔽膝,隨衣色,白玉佩革帶、玉鉤、牒緋、白大帶,白襪黑舄。其常服,則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洪武三年、洪武二十六年,皆有改定。登聞鼓的設立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初三日,朱元璋下令,在午門外設立登聞鼓,每天令監(jiān)察御史一人監(jiān)視。凡民間詞訟,皆自下而上訴訟。若府州縣、行省官及按察司不為伸理,或有重大冤抑不能自達的,許直接至午門外擊登聞鼓訴告,監(jiān)察御史隨即引奏。若阻止引奏,處以死刑。有關戶婚、田土等細小事件,皆由地方調解審理,不許擊登聞鼓。光祿寺的設立

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1367),朱元璋沿元舊制置宣徽院,設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簿(正七品),下轄尚食、尚醴二局,局設大使(從六品),副使(從七品)。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初六日,改宣徽院為光祿寺。設光祿卿(正四品)、少卿(正五品)、寺丞(正六品)、主簿(正八品),下轄尚食等局。又將太常寺供需庫改歸光祿寺轄理。洪武二年設直長四人,洪武四年置法酒庫,洪武八年九月十七日改寺為司,升卿從三品、少卿從四品,以寺丞為司丞,主簿為典簿等。至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后又有個別職官的增減。光祿寺的職權為掌管祭享、宴勞、酒醴、膳羞之事,以及辨名數、會出入、量豐約等。復改司為寺,設光祿卿一人 (從三品)、少卿二個(正五品)、寺丞二人(從六品),下屬典簿廳,設典簿二人(從七品)、祿事一人(從八品),大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署設署正一人(從六品)、署丞四人(從七品)、監(jiān)事四人(從八品);司牲司,置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司牧局,大使一人(從九品),銀庫,置大使一人。樊魯璞之罷

樊魯璞,生卒年、籍貫不詳。國初入仕。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九日,朱元璋更定官制,設六部,以樊魯璞為吏部侍郎,同吏部尚書滕毅掌銓課。十二月二十二日,以失職罷免。頒定社稷壇之制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二十三日,頒社稷壇制于天下?ひ貕阍O于城西北,右社左稷。壇各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三級。社以石為主,其形如鐘,長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剡其上培其下之半,在壇之南方。壇周圍筑墻,四面各二十五步。祭用春、秋仲月上戊日。各壇正配位,各用籩四、豆四、簠簋各二,登硎各一俎二牲,正配位共用羊豕各一。次日又令京外立旗纛廟。京師立廟于都督府治之后,衛(wèi)所于公署后立廟。衛(wèi)所的建立

朱元璋稱吳王時,置武德、龍驤等十七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革諸將襲元舊制如樞密、平章等官號,而核其所部兵五千人為指揮、千人為千戶、百人為百戶、五十人為總旗、十人為小旗。洪武元年(1368),劉基奏立軍衛(wèi)法。朱元璋采納后,即根據地理情況,系一郡的設所,連郡的設衛(wèi)。一衛(wèi)統(tǒng)十千戶,一戶統(tǒng)十百戶,百戶領二總旗,總旗領五小旗,小旗領軍十人。從洪武三年起,又設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八都衛(wèi)及西安行都衛(wèi)等。洪武七年八月初四日,重定兵衛(wèi)之政,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wèi),而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小旗所領軍士數額相同(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百戶所一百一十二人)。遇有戰(zhàn)事征調,則分統(tǒng)于諸將;無事則散還各衛(wèi)。管軍官員不許擅自調用。操練撫綏,務在得宜,違者俱論如律。

注釋

明太祖朱元璋

前一年后一年  公元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