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起兵 順治四年(1647),鄭成功率領(lǐng)海上義師,從福建南澳出兵,兩三年間連破同安、海澄和泉州等閩南沿海許多地方,進據(jù)金門、廈門,掀起了清初抗清斗爭的最后高潮。鄭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隆武政權(quán)重臣鄭芝龍的兒子。由于受到南明隆武帝的賞識,鄭成功被封為延平郡王,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被稱為“國姓爺”。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苦勸不聽,遂率師拒降,“不受詔,不剃頭”,打出“背父救國”的旗號,堅持抗清斗爭。鄭成功以金門、廈門為基地,曾多次進行北伐和南征。清統(tǒng)治者為對付這支抗清力量,下令沿海居民內(nèi)遷三十里,同時,禁止舟船出海,以切斷東南人民同鄭成功的聯(lián)系。這給鄭成功造成很大的困難。為了扭轉(zhuǎn)被動局面,鄭成功決意驅(qū)逐荷蘭侵略者,收復(fù)我國固有領(lǐng)土臺灣,作為抗清斗爭的最后基地。吳勝兆圖謀叛清 順治四年(1647)四月十五日清松江提督吳勝兆策劃叛清事泄。先是,吳勝兆因在吳日生犧牲后,收編了一部分抗清義軍,勢力不斷雄厚,屢遭清廷疑忌,于是對清懷有二心。此時,在勝兆營中的吳日生謀士戴之雋趁機勸其叛清歸明,為勝兆所接受。接著,戴之雋親往舟山,聯(lián)絡(luò)了南明軍黃斌卿和明戶部郎中沈廷揚。雙方約定:沈和魯王方面的張煌言、張名振率領(lǐng)南明軍隊,由海路北上,攻打松江,吳勝兆在城內(nèi)接應(yīng)。不料,沈、張的軍隊在海上遇颶風(fēng),軍士溺死過半,不能如期與吳勝兆會師。四月十五日,吳勝兆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謀叛”,殺死了清推官方姓、同知楊姓后,即被督標將官高永義等生擒,所鑄“偽印”也被搜獲。不久,高永義將吳勝兆及其同伙陸冏,解往南京處死。沈廷揚和張名振、張煌言的軍隊也為清軍擊潰,沈廷所被俘犧牲,二張?zhí)用撔悦=鹇暬咐畛蓷澋垢昕骨?p> 順治四年(1647)底,江西、廣東的降清明將金聲桓、李成棟在當(dāng)?shù)乜骨逍蝿莸挠绊懞凸奈柚,倒戈抗清。金聲桓,原為左良玉手下麾將,后隨其子左夢庚降清,率軍進據(jù)江西。自以為功高無比,不但未封公候,只得了個江西提督總兵官,并且還受到巡撫章于天的監(jiān)視和牽制。順治五年(1648)正月二十七日,金聲桓舉兵叛清,殺死章于天,出榜安民,擁護永歷政權(quán),又派人勸說兩廣提督李成棟。接著,金聲桓攻下九江。由于他拒聽謀士的勸告,未能溯江而上,控制長江的上游,反而率師攻打贛州,誤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使清軍贏得了喘息的時間。不久,清都統(tǒng)譚泰率軍自江寧(今南京)進討,連陷九江、饒州,金聲桓狼狽回師南昌,困守孤城。次年(1649)正月十九日,清軍攻陷南昌,金聲桓在其府中投水死。李成棟,原為史可法部將,后率軍隆清,他在順治三年率清軍攻打廣州的戰(zhàn)斗中立在汗馬功勞,但是因求授高官不得,于順治五年(1648)四月初十日叛清歸明,親迎永歷帝至廣東,然而他未能利用當(dāng)時大好的抗清形勢,出兵江西和金聲桓的力量匯合,反而忙于在永歷小朝廷內(nèi)爭權(quán)奪勢。當(dāng)清軍圍困金聲桓于南昌時,李成棟受永歷帝之命前往救援,在贛州之役中誤中敵計,先自策馬奔逃,被迫退往贛州的信豐。順治六年二月被清軍包圍。二十六日李成棟率領(lǐng)所部在突圍時渡澗溺死。丁維岳張堯中起義 順治四年(1647)九月,山東兗州農(nóng)民丁維岳、張堯中率眾舉行反清起義。他們將起義軍分作六股,分別攻打張秋、鄆城、堂邑、陽谷、冠縣和梁山。九月十三日夜,起義軍中的兩支部隊攻克了壽張、堂邑,殺了清東兗道東陳一理家眷男婦二十余人。丁維岳則親自領(lǐng)一支義軍進攻張秋,并準備克張秋后進攻梁山。不料清軍早有準備,巷戰(zhàn)一夜,義軍傷亡慘重,“尸與門齊”,丁維岳左臉受傷,率軍退守濮州、范縣交界的陳家樓。接著,清軍包圍了陳家樓,采用了誘使義軍移營的辦法,殺得義軍“尸滿地”,損失了三四千人。十一月十二日,丁維岳又率農(nóng)民軍馬兵四百余人、步兵不知其數(shù),突然襲擊嶧縣縣城,清守軍勢不能敵。次日城破,起義軍蜂擁進城,打開監(jiān)獄,釋放獄囚;又打開倉庫,將糧食分給貧苦農(nóng)民。十二月,義軍又先后攻克了陽谷和梁山。十五日,清軍征剿梁山,次日在鄆城王家海子與義軍進行了一場激戰(zhàn),結(jié)果丁維岳、張堯中同時陣亡,這次起義至此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