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爆發(fā)“五君子翻城之役” 順治五年(1648)初,寧波“六狂生”中華夏、王家勤和當?shù)厥孔訔钗溺、屠獻宸、董德欽(時稱為“寧波五君子”)聽到清駐防浙江的軍隊調(diào)往福建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派人聯(lián)系四明山大嵐山寨王翊和舟山明將黃斌卿,企圖里應外合地奪回寧波。但怯懦無用的黃斌卿猶豫不決,不敢出兵;而給王翊的信,中途又被降清地主分子截獲報知清軍。五君子在沒有得到回音的情況下,貿(mào)然發(fā)動起義,當即失敗。五君子也都被清軍俘獲,送至杭州,嚴刑審問,始終不屈,最后壯烈犧牲。四明山大嵐山寨反清 順治五年(1648)春,魯王監(jiān)國職方主事王翊等謀襲寧波,事泄,遂以所募之兵來到浙江東南四明山中的大嵐冊,得到了會聚當?shù)氐挠牲S宗羲領導的義軍的支持和幫助。他們依砦結(jié)寨,攻破上虞,砍殺清地方官吏,震動了浙東地區(qū)。不久,因降清的地主團練軍的襲擊,起義軍遭到了一些挫折,上虞失守。王翊為了壯大義軍的勢力,積極聯(lián)合了浙東各路義師,又吸收一萬多農(nóng)民參加。至次年春,起義軍接連大敗清軍,再破上虞,占據(jù)了四明山方圓八百里,勢力發(fā)展到東邊的奉化。接著,王翊等人又制定了一些措施,把起義軍分成五營和五司。五營專管軍事訓練;五司專管籌餉,領導義軍戰(zhàn)士和當農(nóng)民開荒種田,不到一年時間,當?shù)厝嗣竦玫搅诵蒺B(yǎng)生息,軍事力量也大為增強。順治七年冬,清廷調(diào)集兩路重兵,一路由奉化、一路由余姚同時出動,將大嵐山寨團團圍住,并采取了野蠻的洗山暴行。起義軍雖然英勇頑強的地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失敗,王翊也被俘犧牲。此后,四明山區(qū)的農(nóng)民抗清斗爭依然持續(xù)不斷,直到康熙年間還有一些零星的起義發(fā)生。甘肅回民起義 順治五年(1648),甘肅發(fā)生了由米喇印、丁國棟領導的回民反清起義。米喇印、丁國棟原是明朝駐防甘州等地的軍官,隆清后因?qū)μ臧l(fā)令不滿,開始醞釀起義。順治五年三月,他們乘清軍入川之機,殺掉甘肅巡撫張文衡、總兵劉良臣等人,在甘州起兵抗清。接著又攻克涼州(今武威),控制河西走廊;再克蘭州,擁立明延長王朱識钅穿,各地回民、一些明遺臣和士紳青衿紛紛響應,義軍人數(shù)迅速增至十萬,號稱百萬。在各地群眾配合下,義軍又連克狄道(今臨洮)、渭源、河州(今臨夏)、洮州(今臨潭)、岷州(今岷縣)、金縣(今榆中)等地,包圍了鞏昌。清陜西總督孟喬芳得到消息后,立即率兵前往鎮(zhèn)壓,雙方在鞏昌城下激戰(zhàn)半日,義軍傷亡慘重,被迫解圍西撤,駐防安定、狄道、岷州、洮州一線。四月下旬,義軍在清軍主力的圍剿下,接連丟失安定、狄道、岷州、洮州,退守蘭州。五月中旬,清軍攻陷蘭州,俘獲朱識(钅穿),米喇印、丁國棟退守涼州。六月,米喇印在與清軍激戰(zhàn)中犧牲,涼州失陷,丁國棟退守甘州。順治六年二月,被清軍圍困半年之久的甘州失陷,丁國棟又撤往肅州(今酒泉)。直至年底肅州被清軍占領,丁國棟被俘犧牲,堅持了一年零八個月的甘肅回民起義才宣告失敗。清廷禁止高利貸 順治五年(1648)閏四月十三日,清廷下令禁止高利貸。順治初年,高利貸在農(nóng)村十分活躍,地主、官僚、商人大肆進行高利貸剝削,往往利倍于本,利復起利。清廷為緩和階級矛盾,下令禁止高利貸剝削。規(guī)定:今后一切債務,每銀一兩只許月息三分,不準多索及息上加息;不準放債予赴任之官;禁外任官放債予民,如違犯,雙方俱治重罪;諸王府商人及旗下官員家人不準在外省貿(mào)易,盤剝百姓。清定編審人丁制 順治五年(1648),清廷為周知天下“生民之數(shù)”(即戶口),以征收丁賦,制定了編審人丁之制。規(guī)定每三年編審一次(十三年又改定為五),責成州縣印官照舊例造冊。以百一十戶為里,推丁多者十人為長,余百戶為十甲。城中曰坊,近城曰廂,在鄉(xiāng)曰里,各有長。凡造冊人戶,各登其丁口之數(shù),而授之甲長,甲長授之坊、廂、里長,上之州縣,州縣合而上之府,府別造一總冊上之布政司。民年六十以上免除丁賦,十六歲以上(俗稱丁)起征。凡戶籍有四種:軍、民、匠、灶,各分上中下三等。丁分民丁、站丁、土軍丁、衛(wèi)丁、屯丁,總其丁之數(shù)而登黃冊。督撫據(jù)布政司所上各屬之冊,呈達戶部。順治十一年(1655)十一月三十日,清廷又從戶部議,命各省自順治十三年為始編審人丁地土;各省責成于布政使司,直隸責成于各道;編審時要逐里逐甲查審均平,詳載所征丁賦的原額、新增、開除,實在四項數(shù)目,造冊報呈戶部。清廷始設六部漢尚書 順治五年(1648)七月十四日,清廷始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漢左都御史各一員。在此之前,六部只有滿尚書各一員。此時,清廷為了加強對漢族地主的利用與依賴,決定滿漢官員共同管理六部,增設漢尚書,以陳名夏為吏部尚書,謝啟光為戶部尚書,李若琳為禮部尚書,劉余佑為兵部尚書,黨崇雅為刑部尚書,金之俊為工部尚書,徐起元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六部漢尚書雖然設立,但終順治一朝并無實權(quán),只是備員而已,真正的實權(quán)仍然掌握在滿尚書手中。清廷許滿漢通婚 順治五年(1648)八月二十日,清廷下諭旨說,當今天下一家,為使?jié)M漢官民互相親睦,允許締結(jié)婚姻。九月十三日又規(guī)定:嗣后凡滿洲官員之女欲嫁漢人者,須先呈報戶部;其無職者之女,凡部冊有名者,令各牛錄章京報戶部后方能出嫁,無名者聽各牛錄章京自行遣嫁;漢官之女欲嫁滿人者,也要報戶部,無職者聽其自便;滿洲官民娶漢人之女,實系為妻者,方準其娶。永歷朝“五虎”干政 順治五年(1648)八月,永歷王朝由桂林遷回肇慶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黨爭日趨激化。以“反正功臣”李成棟為核心,勾結(jié)給事中金堡、都察院左都御史袁彭年及丁時魁、蒙正發(fā)、劉湘客等組成“楚黨”;以“扈駕元勛”朱天麟、吳貞毓為首組成“吳黨”。吳楚兩黨置抗清大業(yè)于不顧,爭權(quán)奪勢,相互攻訐。李成棟父子欲獨霸朝綱,跋扈橫行,支持、縱容金堡等五人終日聚會,使朝廷政令多從其議。吳黨恨之入骨,稱五人為“五虎”。其中,金堡因諫言激憤尖刻,切中時弊,最為“可畏”,被稱為虎牙。余者,袁為虎頭,丁為虎尾,劉為虎皮,蒙為虎爪。五人在朝廷獨斷專擅,有“言非虎黨不發(fā),事非虎黨不成”,朝廷“遂成虎市矣”。實際上,五虎中除袁、丁不是正派人士,其它三人所為有力挽頹波一面,不能一筆抹煞。順治七年初,永歷帝在清軍連克南雄、韶州,向肇慶進發(fā)時,倉皇逃至梧州,并召吳黨靠山陳邦傅入朝。吳黨骨干吳貞毓等趁此時李成棟已死、五虎勢孤之際,糾集十二人,合參五虎犯了十大罪。于是,永歷帝大興黨獄。除袁彭年免議外,金堡四人被捕。金堡備受酷刑,堅貞不屈,丁、劉、蒙三人大刑未動,自乞哀招供。此后,宦黨馬吉翔等人勢力抬頭,左右了永歷朝政。清禁民間養(yǎng)馬制軍器 順治五年(1648)八月十五日,清廷鑒于各地抗清義師“偷制器械,私養(yǎng)馬匹,毒害良民,作為叛亂”,禁止民間蓄養(yǎng)馬匹、制造或私藏軍器。規(guī)定:民間蓄養(yǎng)的馬匹,地方官估值給價,作為清軍坐騎;甲胄、槍刀、弓矢器械,可用者收貯,不可用者盡行銷毀;有不遵禁諭私自隱匿兵器、馬匹者,均作“叛逆”,一經(jīng)查出或被告發(fā),本人處斬,家產(chǎn)妻孥入官,鄰佑十家長杖流;凡習武生童及武舉等,只許馬一騎、弓一張、披子箭九枝,不準用梅鍼箭,如借人事發(fā)治罪。順治十二年(1655)九月初十日,清廷又重申禁止私販馬匹:嗣后蒙古賣馬,只許各旗兵丁人役買用。如有馬販私買者,凡屬滿人則責成固山額真、梅勒章京等,漢人則責成五城并司坊等官嚴行禁緝。如禁緝不嚴,被人捕獲,將所販之馬三分之一給捕獲之人,余皆入官,牛錄章京、驍騎校、小撥什庫、司坊等官及販賣者、買養(yǎng)者一并下刑部從重議罪。清廷追尊太祖以上四世為帝后 順治五年(1648)十一月初八日,清廷追尊太祖努爾哈赤以上四世為帝后:高祖澤王為肇祖原皇帝,母為原皇后;曾祖慶王為興祖直皇帝,母為直皇后;祖昌王為景祖翼皇帝,母為翼皇后;父福王為顯祖宣皇帝,母為宣皇后。十一日,諸王大臣紛紛上表章稱賀。順治帝于是頒詔,大赦天下。其詔條例共四十款。其中規(guī)定:豁免順治元年至三年百姓拖欠的錢糧;逃人及其隱匿者,凡于順治六年八月以前自歸免罪,九月以后自歸或被人告發(fā)者不免罪;懲治貪官污吏;對災民實行蠲免。滿族貴族獲得“世襲誥命” 順治五年(1648)十一月十一日,順治帝下詔旨說,滿族貴族自開國以來,屢世出征,著有勞績;命各部將他們分別升敘,實授官員,一概給與世襲誥命。這個規(guī)定,使?jié)M族貴族不僅本人獲得了特權(quán)地位,而且可以傳給子孫后代,并使這種特權(quán)地位永遠繼續(xù)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