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得《太公兵法》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張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南)行刺始皇帝未遂,即改名換姓,亡命至下邳(今江蘇宿遷西北)。一日,張良來到一座橋上,橋上有一位穿褐衣的老父,脫所著履墜落橋下,命張良檢拾給他穿上。張良下橋拾履,然后長跪?yàn)樗┥。老父笑而去。張良大驚,目送老父。走了一里許,老父又回來,說:“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張良如屬前往,老父已先到橋上。一連兩次,老父責(zé)備張良后至不敬。第三次囑其“后五日復(fù)早來!迸R到約會時(shí)日,張良未到半夜就前往到橋上。靜候有時(shí),老父方來,見張良先到,為之高興。于是出贈張良一編書,并意味深長囑咐道:“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jì)北(今山東泰安東南),谷城山(今山東東阿南)下黃石即我矣!逼浜螅R邦起兵響應(yīng)陳勝反秦,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響應(yīng)義軍。途中遇劉邦,即以所聚少年投附劉邦。張良常以《太公兵法》方略為劉邦出謀劃策,輔助劉邦成就帝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