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總是在不停的變化,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當一個物件剛剛獲得你的好感,轉(zhuǎn)身看到另外一個更加新奇的就把它拋之腦后。
如今的長沙也是發(fā)展的飛快,我們還在用手機地圖搜索去哪搭乘公交更為方便,地鐵卻已經(jīng)又開辟了新的站點,記憶中那些老長沙的街巷似乎越來越被人們所淡忘。
白果園巷就是這樣一條還保持著老長沙的韻味的街巷,位于車水馬龍的人民西路北側(cè),燈紅酒綠的化龍池就在它的對面,就隔著一條路卻是不同的兩個世界!鞍坠麍@”的名字也是有一番來歷的,因為早先這里種植了幾棵枝葉繁茂的白果樹(銀杏),以白果取名也許是因為更加符合這里的人們對于豐盛的期冀。盡管長只有百余米,寬也僅僅四米而已,但地面上密密麻麻鋪著的麻石板就記載了它的歲月變遷。沿著巷子入口處的路牌往里面走,似乎來到了另外一個次元。白墻黛瓦,歷久彌新。
大型仿銅浮雕文化墻也勾起了人們對于那個紅色經(jīng)典時期的回憶,在那樣一個風俗陳舊的社會堅強地在刊物上定期發(fā)表和傳播新潮思緒也是很需要勇氣和決心。
從2006年起至今,街道、政府多次對白果園項目進行了大量的投資,2007年修繕了白果園的白果樹、麻石路、亭子、八大公溝、湘江評論歷史墻等。
巷子內(nèi)目前還保留了八大公溝之一也是現(xiàn)存的唯一一個公溝遺跡,八大公溝以前名為八大御溝,修建于清朝雍正年間,也是因為得到了皇帝的批準才建造故得此名,直到1930年才改稱公溝,如今可以看到的石磚構造河麻石蓋板就可以知道這是長沙老城區(qū)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讓街道上流下來的雨水或者污水及時得到排放,不至于發(fā)生嚴重的內(nèi)澇積水,八大公溝最后都會流入湘江?吹竭@里,又不得不敬佩當時建造者們的智慧,既方便了街道上積水的疏導,又造福了后代,到了1949年其中的七條公溝逐漸被改造成鋼筋混凝土管道。有了現(xiàn)代的模樣,卻少了些古樸的韻味。
在民國時期,白果園就集中了很多公館其中不乏程潛,鄭家溉等名人。百果園巷21號以前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湖南省國民政府主席程潛先生的公館,略顯斑駁的石磚上生長出生機盎然的植物,藤蔓輕觸磚墻的紋路,新綠和磚紅相映成趣。大門上懸掛著的銅環(huán),樓上的木質(zhì)玻璃窗,都讓人感受到濃郁的民國時期長沙的民居風格。而現(xiàn)在也成為了眾多游人來此參觀的勝地。
白果園31號公館以前的主人是中國著名武術家,還曾擔任過孫中山等人的保鏢的杜心武先生,F(xiàn)在變成了一家主推湘菜的餐廳,裝潢主要是走的古風,其中還有一些雕花木質(zhì)工藝品可供觀賞,大門上也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牌匾和對聯(lián),筆鋒蒼勁有力,讓人不禁想要誦讀一番。想必在這樣古香古色的環(huán)境下進餐也是不同尋常的體驗。
在它的對面就是白果園8號錦源公館,原來的主人是清末翰林,有名的書法家鄭家溉先生,他一生高風亮節(jié),面對日軍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最終英勇就義。如今成為了一家私人會所,還保留了當時特有的天井構造,清幽古樸。
33號公館外表雖然乍一看是個普通的民房,屋頂覆蓋著青瓦,外墻上還有不少歲月的印記,但這里卻是1916年實業(yè)家章克恭等創(chuàng)辦的湘鄂印刷公司印刷車間舊址——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毛澤東當年的《湘江評論》曾在此印刷,《湘江評論》在五四運動時期傳播了很多進步積極的思想,1919年7月14日在長沙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刊登了署名毛澤東的《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
老街老巷的迷人之處就在于避開了千篇一律的臉面,即使走完了也會在你的心頭留下深刻的回味,那段歲月那段情,除了被老一輩的人們所談起,也可以被我們年輕一代的鏡頭記錄下來,繼續(xù)傳承下去。
白果園巷
詳細地址
長沙市芙蓉區(qū)人民西路293號
最佳季節(jié)
全年皆可游
特色美食
糖油粑粑,糖餃子,蔥油餅
周邊景點
化龍池,黃興路步行街
交通指南
地鐵一號線在黃興廣場站下車,公交車145/2/803路在司門口站下車,步行都可以前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