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臨近的日子,連風也變得溫柔起來。不管畢業(yè)多少年,這樣好的天氣總能讓人想起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
放學后不想回家的我們,總會想要溜達到某個院子里蕩個秋千,又或是跑到某條巷子里吃個路邊攤,直到夜幕降臨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彭麗彭是以前放學后最常去的地方。每天下課鈴聲一響起,便約上三五好友在校門口搭乘160路公交車,風風火火地沖向桂花公園。
那時候,彭麗彭還只是桂花公園旁邊小巷子里的一個路邊攤,老式油鍋加上一盆自制的辣椒水,俘獲著我們這群小妹子的心。
長沙人對油炸貨的喜愛說不清道不明,也許是90年代油炸貨攤開得遍地都是,長沙人走到哪里都喜歡炸幾串,下到幾歲的小孩上到幾十歲的老人,沒有人不好這一口。
長大后,油炸貨改良成了外地人口中的炸炸炸,即便現(xiàn)在網(wǎng)紅炸炸炸排隊排到天際,也不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只有彭麗彭保留了以前的辣椒水,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90年代末,彭姨從工廠下崗,一家人為了供兒子讀書,便在桂花公園附近擺起了油炸貨攤子,手工做的豆皮、肉丸,魚塘釣的鯽魚,都是攤子上的暢銷單品。
每天上午,彭姨開始熬粥、準備一天的食材,到了下午三點左右開門營業(yè),一直到凌晨一點。
與多數(shù)油炸貨店不一樣,這里除了普通的菜品之外,還有很多彭姨自己手工做的食材,豆皮、肉丸、芝麻串,無一不令人垂涎三尺。
從小就對豆制品莫名的反感,唯獨對豆皮這種食物情有獨鐘,不管是涼拌還是油炸,豆皮都能特別吸汁入味,嚼起來韌勁十足,吃完后唇齒間還會留下的淡淡豆香,回味無窮。
豆皮并不是香干皮,而是黃豆打磨成豆?jié){后表面慢慢形成的一層薄膜,再切成小塊串在簽上,巴掌大的豆皮經(jīng)過油炸后變得金黃焦脆,涂一層辣椒水再撒上孜然粉,光看著就讓人生津不止。
芝麻串是這里的一股清流,好重口味的人同樣對它贊不絕口。炸至金黃的芝麻球外殼焦脆,內里軟糯,表面裹的芝麻顆粒也越嚼越香。
剛出鍋的芝麻球還有些燙嘴,先咬一個小小的口子,讓里面的熱氣冒出來,邊吹熱氣邊吃,滿足得就像一個剛放學的孩子。
除了自制的手工菜品,香菜、蘭花干也是每次必點。
香菜串特別扎實,小小的簽上穿著五顆碩大的豆皮香菜,扔進鍋里噼里啪啦響過一陣即可撈起。
炸熟的香菜香氣撲鼻,香菜葉吸足了辣椒水,辣得讓人直呼過癮,再搭配一瓶橘子汽水,空氣中都會冒出幸福的泡泡。
蘭花干是很考驗功力的食材,炸的時間不夠,吃起來會軟塌沒有嚼勁,炸過頭容易枯黃有苦味。
這里的蘭花干時間和火候都把握得剛剛好,表面撒上一層孜然粉焦香撲鼻,“嚓嗞”一響,一咬即碎,外焦里嫩,滿口留香。
除了油炸貨,店里的粥也十分受歡迎,綠豆汁、云耳蓮子湯、當歸蛋都是彭姨當天熬制。
解辣首選當然非綠豆汁莫屬了,每一顆綠豆都燉得酥爛,湯汁里充滿了沙沙的綠豆蓉,口感濃郁,有種小時候爺爺熬制的味道。
來來往往的行人不管點不點油炸貨,都會熟絡的和彭姨聊上兩句,或笑或罵,聽不懂長沙話的可能以為他們在吵架,其實這就是嗜辣直爽的長沙人。
坐在彭麗彭門口的樹蔭下,陽光透過樹葉映射在臉上,閉上眼睛仿佛回到了無憂無慮的讀書時代,放學后揣著家長給的零花錢,興沖沖地跑到彭麗彭點一串裹滿了面粉的土豆,還要貪心的囑咐老板再多裹一點。
每天行走得太快,以至于忘了街道的某個角落里還留存著兒時的回憶,還好味蕾喚起了我們的回憶。
愿老長沙的情懷永遠不會逝去,保留在小吃里,小巷里,每一個長沙人的心里。
店名:彭麗彭油炸社
人均:22元/人
地址:阿彌嶺路61號附近(鐵胖子對面)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