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流如織的五一廣場。
南陽街口已經(jīng)建好的地鐵入站口。
長沙城墻上曾夢想設置電車線路。
長沙拆除老城墻,修成環(huán)城馬路后,因當時長沙并沒有幾輛汽車,在1930年前后,寬敞的環(huán)城馬路,一時成為市民遛馬和騎自行車之地。原圖出自《湖南國民日報》
文/任大猛 圖/徐暉銘
一列將在2014年春天發(fā)車的地鐵,馬上將載著長沙城跨入簇新的地鐵時代。
而在整整一百年前,長沙人也曾做過不少城市現(xiàn)代交通的夢,這些夢想,包括在長沙設置電車,在湘江上架構鐵橋,把新河三角洲變成長沙飛向世界的飛機場……夢想很絢爛,但在動蕩和戰(zhàn)亂的民國時期,這些美好的夢想顯得過于奢侈。
湖南警察廳長張樹勛欲在長沙城墻上設置電車軌道
整整一百年前,即1914年3月,被認為“具有城市建設才能”的湖南警察廳長、寧鄉(xiāng)人張樹勛,遞交了一份呈請,請求招商引資,在長沙城墻上鋪設電車軌道,設置電車,使長沙城的交通事業(yè),一步跨向現(xiàn)代化。
當時,正是北洋軍閥湯薌銘任湖南都督兼民政長執(zhí)掌湘政時期。
湯薌銘對于張樹勛的呈請,竟“答非所問”地批示:“湘亂未平,庫財奇絀”,從緩計議。當時就有人評價道,張樹勛的呈請,明明是說“招商設置”,并沒有說要撥用公款,不知道為什么湯氏要“王顧左右而言他”。
張樹勛在當年遞交給湘督湯薌銘的呈文中稱:城市文明的發(fā)展,在于道路交通的便利。二十世紀的文化,以汽電為機樞,今天路政中的汽車、電車,又為便利人民所必需。今天,湖南省的汽車事業(yè),已開始起步,而電車則尚未萌芽,電車在長沙的設置,可以在我們手上開始。
他認為,省城長沙為湘省輻輳之區(qū),地密人稠,摩肩轂擊,道路狹窄,在城市內(nèi)部搞拆遷改造顯然要付出極大代價,所以發(fā)展現(xiàn)代交通,常?嘤诔菂^(qū)的局促;而想要不發(fā)展不改造,長沙人口又在不斷膨脹,往來行旅使城市喧擠不堪,交通行政,終難完善。
張樹勛說,他再三思考,覺得現(xiàn)有長沙城市的發(fā)展,到了必須設置電車的時候。一方面,可以便于城廂內(nèi)外行人往來,電車可以疏通部分人流。另外開通電車后,可使人車分流,不但對于人民的通行,即對于一般運輸?shù)臓I業(yè),也頗為適用。
但長沙其時發(fā)展交通,“四壁城垣,不無障礙”。當初在民國成立之初,湖南官紳曾建議拆除城墻,但因一幫宵小妄圖起事,迭起風潮,長沙拆城之事被迫中止。
然而,長沙設置電車,已不可再緩,拆不拆除城墻,對于設置電車并不重要。張樹勛認為。
如果長沙馬上拆除城墻,則可以就地鋪設電車軌道,工程更顯容易;如果不能拆除城墻,仍可以在長沙城墻上架設高腳電車。一些地方的城堞過高,可以按照小吳門一帶已實施的辦法,將城堞拆去一部分,以期高低一致。
張樹勛說,長沙城垣寬約三丈,最窄也有一丈以上,可以并排行駛三輛汽車,“電車單軌循環(huán),絕無危害,長沙城垣廢物利用,無往不宜”,“即異日拆毀城垣,仍可移設平地,亦復無所損失!
對于在城墻上架設高足電車,張樹勛曾經(jīng)進行過可行性調(diào)查。他稱,日本神橋往星宿一帶,即架設有高足電車,久稱便利;而天津、上海仿照日本的架設,也沒有發(fā)生危險。在長沙城墻上是完全可以設置電車的,設置電車的經(jīng)費,完全可以不必取之于公家,可向商賈集資建筑,利益所驅(qū),商家必能踴躍,而作為政府,則僅負管理之責。
將來長沙城墻鋪設電車軌道后,政府尚可斟酌收取捐稅。而電車經(jīng)過的城墻內(nèi)外地段,不但交通便利,也可成為商業(yè)繁華旺地,可收一舉多得之效。
距今整整一百年前,張樹勛設置電車的提議,顯示了當年長沙的能人智士城市規(guī)劃水平之高。
其時,除香港之外,在中國僅僅只有上海和天津設置有電車,而到了上世紀20年代,北京、沈陽(奉天)等多數(shù)中國大都市都已設置電車。之后,長沙一再錯過機會,拖著小辮子的電車,始終沒能在我們的城市出現(xiàn)。
而當年湯薌銘答非所問拒絕在長沙設置電車,也并非因經(jīng)費欠缺的原因,而是北洋軍閥湯薌銘奉袁世凱之命執(zhí)掌湘政,他來湖南的目的,并不是發(fā)展湖南,而是前來屠殺湖南革命黨人,摧殘進步的勢力。湯薌銘在湖南的歷史上,不但留下了“湯屠戶”的惡名,更阻礙了長沙城市的向前發(fā)展。
長沙商會會長左學謙請求將拆除的城墻磚賣錢,專門用于創(chuàng)設有軌電車
兩年后,湯薌銘逃出長沙,再次上任的湖南督軍譚延闿宣布馬上拆除長沙城墻,發(fā)展長沙的現(xiàn)代化交通。
當時一些天真的長沙人認為,舊長沙拆除城墻后,自由和新鮮的空氣將流布于整座城市,一幅現(xiàn)代化的新長沙宏圖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一些社會賢達接受本地《大公報》的采訪,即大談拆除城墻后,未來新長沙的建設方案。長沙商會會長左學謙稱:拆除長沙城墻后,長沙城墻磚石,概行變價發(fā)賣。他說他已給譚督軍出了這個好主意。
左學謙提出,等到城墻磚石完全拆凈,利用原來城墻的基址,可以修筑一條電車路。而拆除的城墻磚石變賣后,他估算可賣得現(xiàn)銀六七十萬金。此前,天津拆除城墻,修建電車路,用的就是拆除城墻磚石變賣得到的真金白銀,天津的城墻磚石共賣得銀五十余萬兩,長沙城墻比天津稍大,設置電車的經(jīng)費相差不會太遠。他樂觀地表示:“此路告成,則沿城內(nèi)外,必成繁盛商場”。
顯然左學謙對于形勢過于樂觀,不久,北洋政府特任張敬堯為湖南督軍,湖南頓時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時局動蕩,拆除的城磚要不被偷走,即算是變賣的磚款多半已作為軍費被挪用一空。直到1929年,長沙才開始徹底清除長沙城垣拆除后留下的土堆基址,在原城墻基址上,長沙人最后修成了一條環(huán)城沙石馬路。
在開明公司的公共汽車沒有行駛于沙石馬路之上時,環(huán)城馬路,成為長沙市民騎馬和練單車的好地方。
直到1934年5月15日,新成立的長沙開明汽車公司向長沙市投放了兩臺各28座的公交車,行駛在環(huán)城馬路上,這時長沙才開始進入具有近代意義上的城市公共交通。
進入民國后,轎子多用于紅白喜事
在晚清時期,三人抬的“三丁拐轎”在長沙城內(nèi)還相當流行;婦女外出,因禮教的束縛,多乘鏡轎,雖咫尺之間,也不肯步行,否則有損婦容。
進入民國后,風氣大開,坐著咿咿呀呀發(fā)出囂張響聲的“三丁拐轎”被認為是土豪劣紳;而對于婦女,民國肇始,風氣大開,婦女追求解放,加以人力車盛行,價廉而便利,前朝所用的鏡轎,漸漸被淘汰,少如“鳳毛麟角”。僅人力車不到的偏僻地方,抬轎者才有生意可做。
1932年10月的長沙《大公報》上,名為新得的作者撰文稱:“抬轎是一種以人代畜的事業(yè),所以現(xiàn)在不少人看不過意,不忍以人代畜,而不坐轎子,蓋靄然仁者之用心,而憐轎夫生活不如牛馬也……坐轎者以一人旅行之故,而犧牲兩人(指轎夫)之光陰,于人于己很不經(jīng)濟,每日又只能行數(shù)十里,濡滯遲緩。乘轎者徒然耗費時間,感覺著金錢的痛苦。抬轎者感覺著身體的痛苦,于雙方均不便利。所以抬轎的工作,應當停止,以息仔肩而維人道!
到上世紀30年代,轎子主要用于紅白喜事,抬轎子的人漸覺生意難做,在平時只好兼為人搬家以維持基本生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1922年以前,長沙曾一度流行藤制涼轎,但僅作為有錢人外出游覽岳麓山等名勝的休閑代步工具而已。
那時的人力車,相當于今天的出租車
人力車是貫穿整個民國時期長沙城內(nèi)最主要的交通代步工具,雖然它也是以人代畜的步行交通工具。
但是人力車的優(yōu)勢在于便利,市民在長沙城中,可以隨時隨地、任人呼喚乘坐,并可穿行于狹窄的長沙街巷中,直接把乘客送到家門口。
在民國時期,人力車有些相當于今天的出租車。
人力車在長沙的出現(xiàn)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據(jù)1925年蘭心通訊社在長沙《大公報》的投稿稱,長沙人力車創(chuàng)自前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陳寶箴撫湘時,厲行新政,飭制造局造東洋車,即今天所謂的人力車,當時湘省風氣未開,乘坐者少,由公家出錢請工拖駛,無人應召,后經(jīng)譚嗣同、熊希齡等在南學會演講,極力提倡,然后漸漸有人乘坐。另一種說法也來自長沙《大公報》,稱留日學生把東洋車帶到長沙,這些“假洋鬼子”在八角亭互相拖坐以炫耀,為當時正人君子所不齒,但以后誰也沒有想到人力車竟然在長沙獲得大的發(fā)展,生意極其發(fā)達。國內(nèi)最具權威的陳寶箴研究專家張求會先生稱,他尚未看到陳寶箴推行人力車的任何資料。他比較認同留學生將東洋車帶入長沙的說法。
人力車在長沙的流行經(jīng)歷了從鐵輪到木輪再到鋼線輪的三次改進過程。
截至1936年4月,長沙共有人力車2999輛,正班和替班人力車夫7000余人,此外尚有私人包車近2000輛。
“馬路就是跑馬的路”,但馬車一上路就被優(yōu)勝劣汰
前清末葉,長沙即有發(fā)起修理沿江馬路之議,前清最后一任湖南巡撫余誠格,宣稱在三年之內(nèi),長沙將修成一條沿江馬路,馬路就是跑馬的路,其時上海等發(fā)達地區(qū),馬路上均跑著馬車,長沙將時興馬車,自然是情理中的事情。但余誠格宣稱修馬路的話音未落,辛亥革命就爆發(fā)了,長沙反正,余誠格只得在巡撫衙門后墻朝六堆子鑿開一個大洞,倉皇遁逃。
在余誠格承諾修沿江馬路之時,長沙一部分紳商,即已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發(fā)起集合股本,組織馬車公司,其資本定為10萬元,分為100整股,每股又分5小股。但革命爆發(fā),打亂了修馬路和興馬車的節(jié)奏。民國創(chuàng)建后,全國局勢初步宣告大定之時,在晚清集股創(chuàng)辦馬車公司的發(fā)起人,又舊事重提,再次施行組織鐘記馬車公司,并推定戴鳳翔為總理,魏楙謙為協(xié)理,集合股本,呈準立案,只等長沙建成馬路,即推出馬車公司,并宣稱先行置辦馬車200輛,全部采用最新式的馬車,并已呈請都督府、民政司、省會警察廳,核準立案,發(fā)給執(zhí)照,并擁有專利若干年,開始招股。
但其后政變迭起,湖南都督譚延闿等人自己的位子都坐不穩(wěn),長沙剛動工修筑的馬路,立馬就宣告停止,馬路何時可以修成,渺無希望。一些紳商感覺將錢投到不可預期的未來中像打了水漂,馬車公司的招股,漸漸無人過問。
直到1930年長沙終于有了一條環(huán)城馬路,此時汽車早已在1921年10月1日即已試行在長潭軍路上跑長途,風馳電掣,圍觀者歡聲雷動。到長沙城內(nèi)修成環(huán)城馬路和中山路,長沙城內(nèi)的馬路上已經(jīng)有了私家汽車。此時,在馬路上跑馬車,顯然已經(jīng)過時,人們都忙著組織汽車公司,興辦公共汽車交通,再也沒有人談及過時的馬車公司了。
夕陽西下,環(huán)城馬路腳踏車車流如織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行車(當時又稱腳踏車、線車、單車)在長沙城內(nèi)十分流行。截至1936年4月,長沙城內(nèi)即有營業(yè)出租自行車的車行28家之多。每當夕陽西下之時,一般青年子弟,常騎腳踏車,于環(huán)城馬路風馳電掣、往來如織。
據(jù)統(tǒng)計,1928年,長沙、岳州海關每年輸入自行車僅為81輛,到1931年則猛增至每年437輛。
因騎自行車者多為年輕人,難免不有橫沖直撞魯莽肇事者。當時人們稱汽車為“市虎”,稱自行車為“市豹”,指的是這些交通工具都很“兇猛”。
與自行車的流行相伴而行的是,摩托車在長沙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為數(shù)不多。
公交車常常超載,28座的車廂擠進了六七十人
汽車最初出現(xiàn)在長沙,先用于跑長途的,因為長沙到湘潭的公路先修好,而環(huán)城馬路和中山路直到1930年才修筑完成。直到1934年5月15日,長沙才開始有了公共汽車。當天,新成立的長沙開明汽車公司向長沙城區(qū)投放了兩臺各28座的公交車。
不過,28座的公交車,常常超載。據(jù)1934年8月有公務員向首任長沙市長何元文告狀稱,一臺開往貧民工藝廠的公交車擠進了六七十個人,售票員居然在小吳門仍讓十名乘客擠進公交車,不但乘客叫苦連天,高呼已無立足之地,該公務員更擔心如此擠公交,萬一發(fā)生交通事故怎么辦?可見當年長沙公交車的匱乏。截至1936年4月,長沙共計有公交車9輛,共計5條公交線路。
此外,開明公司還有六輛供出租的轎車,長沙結婚已流行租用花車。長沙公交車和出租轎車“定價之廉,租用之便”,“滬、漢一帶,亦無逾于此”。
新聞來源:長沙晚報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