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泄露已不再是新鮮話題
警方提醒
一定要警惕這7大“套路”
注意上網安全、謹防信息泄露
1 網上購物選擇靠譜網站
在網購過程中,個人信息泄露是很多用戶被詐騙的重要原因。
不法分子常用低價商品做誘餌,發(fā)布虛假信息,誘使消費者掃描植入病毒的二維碼,盜取用戶信息和錢財;還有人從網上買來客戶資料,以“退款”等為由,誘騙用戶提供姓名、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等信息;有的騙子還制作了以假亂真的“釣魚網站”,一步步設坑,騙取用戶重要信息......
警方提醒
2 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別亂丟亂放
快遞單上,姓名、住址、單位、電話,甚至購買的商品,都在一張小小的快遞單上展露無遺。
銀行辦理業(yè)務的單據、購物小票上等甚至還包含了銀行卡號、交易金額等涉及個人財產的重要信息。還有飛機票、火車票、保險單......這些票據常常出現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個人重要信息。
警方提醒
3 網上支付需注意安全
網絡上存在“釣魚網站”,不法分子在網絡后臺就能獲取用戶銀行卡賬號和密碼;用戶下載了植入惡意程序的軟件后,手機錢包里的錢會不知不覺流失;木馬病毒會藏在手機后臺或偽裝成其它軟件,伺機盜取銀行賬戶和密碼,甚至劫持支付短信,將銀行卡內的錢財洗劫一空。
此外,公共場所WiFi安全防護功能比較薄弱,黑客只需憑借一些簡單設備,就可盜取WiFi上任何用戶名和密碼,甚至網銀、支付賬號和密碼等各類信息。
警方提醒
4 謹防二手手機泄露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都有上億部手機被淘汰。二手手機則成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qū)”。
據調查,只要花上幾十元或上百元,就能輕而易舉地讓手機里“沉睡”的數據“復活”。
警方提醒
5 不要隨意留下重要個人信息
各類培訓機構、中介機構、裝修公司等辦理業(yè)務時都會留下個人姓名、聯系方式等信息,稍不留意就會被人非法倒賣。
警方提醒
6 使用社交媒體應注意保護隱私
現在,使用微信、QQ等時,一些人會不自覺地說出自己的或標注他人的姓名、職務、工作單位等信息。
另外,有家長在網上發(fā)布孩子的圖片或文字記錄時,不經意間就泄露了孩子的相貌和姓名等,不法分子會利用這些信息進行詐騙、綁架等。
警方提醒
7 身份證等證件復印時一定要寫明用途
2016年,某地公安局就接到了一位女士的報案,稱自己的別墅在毫無知情的情況下被賣了。警方調查后發(fā)現,這位女士把身份證復印件交給中介后,中介又用她的復印件偽造了正本把房給騙了。
2011年,浙江的周先生發(fā)現自己莫名“被辦卡”欠賬近5萬。原來,老同學拿了他的身份證復印件在多家銀行辦理了6張信用卡,3年時間里透支了本金和利息近5萬元。
警方提醒
身份證等證件復印時一定要寫明用途,防止被他人利用。
以身份證為例,無論是申請信用卡,辦理房貸……只要須附身份證復印件的,一律要記得簽注。要用藍色或者黑色簽字筆,部分筆畫與身份證的字交叉或接觸,每一行后面一定要劃上橫線,以免被偷加其它文字。
身份證復印件簽注寫法:“本身份證復印件僅提供XX儲蓄所……他用無效……”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