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描述了這場85年前史無前例的英雄史詩。 1934年的深秋,8萬多中央紅軍,先后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發(fā),開始了兩萬五千里漫漫長征。天上每日敵機偵察轟炸,地上幾十萬敵人圍追堵截,路上遇到數(shù)不盡的艱難險阻,但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qū)兩萬余里。近3萬名福建子弟兵參加長征,大部分犧牲在途中,到達陜北時僅剩下2000余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軍長征出發(fā)85周年。海都記者再走長征路,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fā),沿著福建子弟兵當年的征途,追尋英雄的故事,弘揚不怕艱難困苦的長征精神。 本報從今日起開辟“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欄目,通過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歷史照進現(xiàn)實,用革命精神啟迪未來。 老紅軍回鄉(xiāng)務農(nóng),替16位兄弟盡孝
在長汀、連城交界的松毛嶺腳下,中復村(又名“鐘屋村”)被稱為“紅軍長征第一村”。村里有一座似龍頭的客家廊橋,原名接龍橋,因是紅軍的征兵處,也是紅軍為百姓義務治病的地方,又被稱為“紅軍橋”。這座紅軍橋見證了當年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當紅軍”等“十送紅軍”的感人場景。
中復村的觀壽公祠
85年前的深秋,為保衛(wèi)中央蘇區(qū)的東大門,上萬紅軍在松毛嶺與國民黨軍激戰(zhàn)七天七夜。9月30日,炮聲正隆,硝煙彌漫,在村里的觀壽公祠門前的草坪上,紅九軍團召開萬人誓師大會。大會結(jié)束后,紅九軍團跨過村里的紅軍橋開始轉(zhuǎn)移,踏上兩萬五千里長征路。
當天,村民鐘根基等17個同村發(fā)小,一同報名參加紅軍。當他們走過紅軍橋時,一起跪地起誓:“誰活著回來,就要替死去的兄弟盡孝!”這17位村民,多為十七八歲的小伙子,沒有結(jié)婚。為了跟黨走,他們毅然決定當紅軍。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中,這群熱血青年,不斷有人犧牲,到1949年時,僅剩鐘根基一人活著。
1954年,已是團級干部的鐘根基堅持離開部隊回鄉(xiāng)。他拒絕了組織在縣城安排的工作,毅然回鄉(xiāng)務農(nóng),為的正是20年前的那個誓言!
鐘根基回到村里后,不僅在物質(zhì)上幫助當年16位兄弟的家庭,而且不管哪個兄弟的父母去世,他都去做孝子,幫忙入殮抬喪(扛棺材)。后來,不論是本村還是鄰村,只要有老人過世,他都主動幫忙抬喪,直到耳聾背駝抬不動為止。
大約在1993年冬—1994年初,鐘根基老人在長汀縣烈屬光榮院去世,他終身未娶,沒有人知道老人確切的出生日期和年齡,只能大概推斷老人是以九旬高齡去世的。離世前,老人留下最后一句話:“我死后,請讓我把軍功章全部帶走,因為它們是我16個兄弟用命換來的,我要把這些軍功章還給他們!”
中復村村委會原主任鐘鳴,現(xiàn)在是村里的專職紅色講解員。他說,當年,村里報名參加紅軍的人近2000名,而最終留下姓名的只有658位,這17位小伙子,多數(shù)人也都成了無名英雄。
寧化淮土鎮(zhèn),瞎子阿婆送三子參軍
寧化淮土鳳山村的“紅軍萬歲”廣場
“紅軍來了,窮苦人家有飯吃!”在寧化縣淮土鎮(zhèn)鳳山村,百歲的李阿婆仍然記得紅軍的好!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一部分別從寧化的淮土、曹坊一帶踏上了漫漫征途。
85年后,當?shù)啬觊L的村民,依然記得紅軍離開時,將借去的門板、稻草等,原物歸還給了村民。而一個個“送子參軍、送夫參軍”的故事,在紅土地上傳頌。
紅軍長征前,淮土和鄰鄉(xiāng)的禾口(現(xiàn)為“石壁”)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擴紅比賽。當?shù)赜懈柚{流傳,“保衛(wèi)蘇區(qū)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
福建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的解說員陳端告訴海都記者,當時,兩鄉(xiāng)的蘇區(qū)百姓比賽加入紅軍,原定招收1000人名額已滿,由于淮土的新婚夫婦蘇芹英、張恩銅雙雙堅決要求報名參加紅軍,最終淮土以1002人的成績勝出。
千米紅軍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一部,從這里出發(fā),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在無數(shù)的送子參軍的故事中,“瞎子阿婆送三子參軍”最為動人。當年,在淮土的隘門村,有一位60多歲的阿婆,膝下有三兒,阿婆的丈夫因病早早過世,是阿婆含辛茹苦把三個兒子撫養(yǎng)成人。
紅軍來到寧化后,“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盼頭。阿婆把老大、老二相繼送去當紅軍。兩個兒子先后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從此,阿婆與老三相依為命。由于過度悲傷,阿婆把眼睛哭瞎了。
紅軍長征前,阿婆強忍住內(nèi)心的不舍,把19歲的小兒子又送到了紅軍隊伍。
遺憾的是,老三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到家鄉(xiāng)。
寧化曹坊,紅軍長征出發(fā)的集結(jié)點之一
在寧化,像這樣的紅色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張標發(fā)說,寧化是中央蘇區(qū)縣,是福建兩個全紅的蘇區(qū)縣之一,是紅軍的故鄉(xiāng),先后有13700多人參加革命,數(shù)千名寧化籍紅軍參加長征,但最終到達陜北的僅存58人。
來源:海峽都市報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