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 」
▲“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币徽Z道出了打鐵這個行當?shù)钠D辛。在方山縣,一位耄耋老人卻堅守著打鐵這個“苦活”有60年之久。
走進李德興不大的院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院子西南角太陽傘下的一些家伙事兒,一個手拉式風箱,一個小火爐,一副鐵夾子,一把錘子,一套砧子。走近一看,老李正忙活著一手使勁地拉著風箱,一手不時地翻動著火爐里的鐵棍,雖然已經(jīng)80歲了,但老人身子骨依舊結(jié)實,眼神十分銳利。此時的老李正在為同村的老王鍛造制作一個牛鼻栓。
左手持鉗子,右手握榔頭,將燒得火紅的鐵塊放在鐵砧上,錘子落下的剎那間,火星綻放,遠離我們而去的鐵活兒又出現(xiàn)在眼前。
李德興:十二歲開始學的小爐匠,因為我父親就是小爐匠,我們這是家傳的,因為手藝不精,所以我又找了幾個師傅,一共五個師傅。和我父親學過后,我又跟李師傅、裴師傅學習,他們干的是補鍋、修篩子、修籠窗。
學藝歸來后的李德興回到村里以后主要就是打制一些小物件,比如釘耙、鋤頭、菜刀、鐮、斧、修補損壞的鍋等器物?此埔患唵蔚霓r(nóng)具,鍛造起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般要經(jīng)過五六道工序。選料、加溫、盯火候、錘打、淬火、磨口,不僅工序繁雜,而且需精雕細琢。所以,學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老李這一堅持就是60年。
李德興:我一共有二十四個徒弟,本事學的都不錯,我自己有三個兒子,他們也掌握了這一技術(shù)。我招徒弟是為了發(fā)展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手藝人不多,東西壞了都要跑到城里去修,城里的手藝人也不多。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