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周圍的建筑因棚改工程被拆遷,山墻兀然呈現在人們面前。文史專家經考證發(fā)現,這座廟宇至少有130年的歷史。
從龍王廟往外看,前方是拆遷留下的亂石磚塊,左邊是開福寺,依稀可以看到開福寺內禮佛飄出來的煙火。
龍王廟墻體大多破敗,屋頂檐角的蹲獸已分辨不出原來的樣子。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發(fā)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海鵬題“古開福寺”橫額,與韓書一并勒石。
2016年10月1日,碧湖詩社成立130周年暨碧湖詩社、讀山詩社聯合舉辦首屆詩人文化節(jié)在長沙開福寺內舉行。
除了碧湖詩社,在湘潭,還有讀山(八指頭陀的俗名)詩社、大杰寺的龍頭詩社(當年齊白石等人創(chuàng)辦)等。
最近,長沙市開福區(qū)新河巷棚改區(qū)發(fā)現一座清代龍王廟的新聞,甚是紅火,網友紛紛前去探訪。該龍王廟周圍的建筑近日因棚改工程被拆遷,山墻兀然呈現在人們面前,文史專家經考證發(fā)現,這座廟宇至少有130年的歷史。
這座龍王廟的歷史里,還有個讓吃貨垂涎、文人眼羨的典故。紅網時刻新聞記者經走訪調查,為大家還原湘軍將領陳海鵬和他的文人朋友圈的故事。以陳海鵬、郭嵩燾、王闿運為主的湘軍將領或與湘軍有關的名士組成的吃吃喝喝、吟詩作對的圈子,他們的生涯里,既有鐵血征戰(zhàn),也有美食、詩和遠方。
“養(yǎng)鴨將軍”陳海鵬經常宴請名士
近日,有網友在探訪長沙新河龍王廟古跡時,發(fā)現正殿頂梁上的兩處題記,其中一處題記“提督銜江南福山鎮(zhèn)總鎮(zhèn)陳海鵬等監(jiān)修”表明其為清代名人、湘軍將領陳海鵬監(jiān)制。
9月27日,紅網時刻新聞記者慕名來到新河巷。遠遠看去,巨大的古樹傾頹,半依靠著龍王廟。廟宇四周是亂石磚塊,已破敗不堪,微微泛黃的墻壁觸手溫潤。
背對著龍王廟,左邊就是開福寺。開福寺香火旺盛,梵音不輟,可以看到禮佛飄出來的煙火。
開福寺橫額“古開福寺”為陳海鵬所寫。陳海鵬,字程初,清善化縣河西望城坡(今屬長沙市岳麓區(qū))人。其祖先是大名鼎鼎的義寧陳氏,與陳寶箴同宗。宋以前從江西都昌遷往湖南,始祖是陳朝禪祎,唐時授武安節(jié)度使,鎮(zhèn)潭州(今長沙),封威烈將軍。
陳海鵬喜交友,居住于開福寺時,在與碧浪湖相通的新河水域養(yǎng)鴨成群。其家之鴨,肉嫩體肥,經其大廚烹制后的鴨饌,每供賓客,多所贊美,以至時人有“欲吃新河鴨,先交陳海鵬”之戲語。此事目前所知,最早見于《傅熊湘集》所載《陳伯弢》一文中。
郭嵩燾、王闿運等湖湘著名文人就吃了他不少鴨子。尤其有趣的是,王闿運不但吃了陳海鵬養(yǎng)的鴨子,陳海鵬的兒子繼續(xù)養(yǎng)鴨,他還繼續(xù)去吃。當然,也不能全白吃,陳海鵬于1905年病逝長沙后,王闿運留下一副挽聯:
威鎮(zhèn)湖湘五十年,晚得幽閑,同邦共享和平福;
每陪禊欽重三節(jié),而今寂寞,秋月空懸碧浪亭。
好吃的王闿運與中國首位駐外使節(jié)郭嵩燾
王闿運是晚清經學家、文學家。咸豐二年(1852)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后入曾國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經書院。后主講于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館館長。王闿運好吃,他著的《湘綺樓日記》里,可以讀出不少當年他在長沙吃吃喝喝的故事:民國初年,湖南省會警察廳長、寧鄉(xiāng)人張樹勛請他到岳麓山云麓宮吃飯,當時王闿運住河東,沒有湘江大橋,去岳麓山得坐兩次船。當天晚餐的主要菜式,王闿運在日記里記有鱘鲊和白鱔,鱘鲊應當是鱘魚做成的暴腌魚。吃完這場飯,已要摸黑下山,“隔岸燈明,湘上霧起,主客各不相顧,入城已及二更”了。
王闿運不但在長沙吃,在老家湘潭吃,只要有人請吃,他就坐著轎子,東邊跑到安沙棠坡的朱昌琳家去吃飯,西面跑到寧鄉(xiāng)灰湯溫泉去吃鴨子。更是吃了陳海鵬家兩代,吃得嘴角流油。
郭嵩燾是湖南湘陰城西人,晚清官員,湘軍創(chuàng)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ji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于壓力稱病辭歸,回湖南養(yǎng)老。
陳海鵬文學素養(yǎng)不高,積極參與成立詩社
“養(yǎng)鴨將軍”陳海鵬喜吟詩,但根底甚淺,文學素養(yǎng)不高,常鬧笑話。陳海鵬在自己的詩中摘抄白居易《長恨歌》中“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一句,完成后拿給王先謙看,王對其詩大加贊賞,謂之典麗。陳海鵬質疑王先謙博雅之名,“我直抄《長恨歌》全句,伊尚不知!甭牭疥惡yi質疑之言的人笑笑,不說話,原來陳海鵬詩中所寫為“玲瓏五云起其中”,并非《長恨歌》原句。
陳海鵬曾與其他人一起修繕毗盧殿,并在寺后修建金構亭;光緒十七年(1891)題寫的“古開福寺”橫額,新發(fā)現的新河龍王廟亦為其監(jiān)制。除此之外,他還參與成立碧湖詩社。
開福寺的碧湖詩社是對湖湘詩派影響最大的詩社。1886年,陳海鵬與湘湖之地有名的學士、高僧成立了碧湖詩社。王闿運為社長,社員有陳三立、郭嵩燾、八指頭陀、笠云禪師等。
特別有意思的是陳寶箴、陳三立、陳師曾祖孫三代都參加過碧湖詩社的集會。時任湖南巡撫的陳寶箴在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1896.4.10)邀約王闿運等修禊,陳三立則是詩社的“積極分子”。
碧湖詩社的活動甚多,每次集會有1-2人主持,歲時佳節(jié),往往為碧湖之游,吟詩作對。光緒十二年至二十七年間(1886年至1901年間)共集會7次,多出雅集。
詩社的精神薪火傳承
開福寺內回廊間,迎面可看到一間輕閉著的廂房,門匾上寫著“碧湖詩社”!疤聪汨髥h清幽處,曾是頭陀佳句來!比缃褚呀浡牪坏胶呉髡b聲了,而碧湖詩社像種子一樣深埋開福寺中,薪傳一百三十余年。
現在,長沙的文人墨客重聚開福寺,將碧湖詩社發(fā)揚光大。在湘潭,還有讀山(八指頭陀的俗名)詩社、大杰寺的龍頭詩社(當年齊白石等人創(chuàng)辦)等。詩社之間互通往來,經常集會,遍邀愛好詩詞者投稿寫文。詩社還開設碧湖講壇,請來名家為來客講述詩詞世界。
“現在碧湖詩社不僅僅是愛好者在一起作詩,還開設佛學、國學、國畫課程。”正如碧湖詩社負責人惟瑾法師在碧湖詩社2015年所出雅集中寫到,碧湖詩社是星城一朵圣潔的蓮花。2016年10月1日,為慶祝碧湖詩社成立130周年暨碧湖詩社、讀山詩社聯合舉辦首屆詩人文化節(jié),讀山詩社社長劉安定老師于講堂為大眾講授愛國詩人八指頭陀與開福寺及碧湖詩社的歷史淵源,并與大眾一起分享八指頭陀的愛國詩作。惟瑾法師希望通過碧湖詩社,讓現代人凈化心靈,了解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
新河龍王廟雖已頹敗,而開福寺橫額上的題字依然鮮亮。開福寺門外,坐著會看《易經》的老術士,他們穿著長衫,留著胡子,搖頭晃腦,自說自話。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