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六旬老夫妻蔡洪運和王慶平
用17年時間組成一個“大家庭”
這個家有50多個孩子
小至5、6歲,大到已經結婚生子
是什么讓他們聚成了一個家?
12月9日上午11點,徐州新沂市新店鎮(zhèn)新店村,60多歲的王慶平像往常一樣給孩子們做午飯,她的家里,有8個孩子,現(xiàn)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孩子們做飯、洗衣、收拾房間等。
一排用舊校舍改造的民房,就是蔡洪運和王慶平老兩口和孩子們溫暖的家。中午,伴隨著陣陣飯菜的香味,爺爺蔡洪運也騎著三輪車把孩子們接回來了。
剛進小院,年齡最小的孩子們就撲到了奶奶王慶平身旁。一時間,兒孫繞膝,家里一團和氣,煙火氣十足。
但其實,這一屋八個孩子,卻沒有一人和老兩口有血緣關系,他們最小的5歲,正上幼兒園,最大的已讀初中。
兩位老人說,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有的父母已離異,有的因爺爺奶奶已經去世,有的單親家長為了謀生,不得不長期外出打工。于是在家長們的請求下,老兩口便擔起了照顧孩子的重任。
王慶平說,聽孩子家長喊她大姨、磕頭托她照顧孩子,她和老伴又心酸、又心軟,于是就接收下家長托付的留守孩子。
有位單親家長直言:“你給我?guī)е,我出去打工能掙兩個;你不給我?guī)В?/span>我們爺倆都餓毀了!
孩子們家中各有各的難處,老兩口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為了這些孩子,蔡洪運和王慶平一茬又一茬地給他們當起了爹媽。這一當就是17年,“收養(yǎng)”的孩子算起來有50多個。
每天,為孩子們準備可口的飯菜,送孩子們上學、輔導作業(yè) ,成為老兩口循環(huán)往復的內容。這么多留守兒童,為何偏偏都奔向兩位老人的家?這事兒還得從17年前說起。
那一年,蔡洪運3歲的堂弟因雙親去世成了孤兒。他和妻子義不容辭成了孩子的“養(yǎng)父母”。
第二年,又有一家漁民鄰居,因為看到蔡洪運堂弟被照顧得妥妥帖帖,鄉(xiāng)鄰們對夫婦倆交口稱贊,也主動找上門來,懇請夫婦倆代為照顧孩子。
這些家長大多都是駱馬湖里的漁民,經常外出,于是就把孩子寄養(yǎng)在老夫妻家里,同時也方便孩子上學。
而爺爺蔡洪運退休前,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1993年到2003年間,一直在駱馬湖水上小學任教。執(zhí)教20年,蔡洪運與漁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退休后,隨著老兩口幫人看孩子的口碑越傳越廣,慢慢的,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因為各自的原因,請老兩口幫忙帶孩子。
而老兩口眼里,這些孩子比自己的親孫子還要親。目前,這個“大家”里,寄養(yǎng)著八個孩子,最多的時候,有十來個。
在孩子們眼中,爺爺蔡洪運不茍言笑,特別是輔導作業(yè)要求嚴格;奶奶王慶平和藹可親,每天都換著法兒給他們做可口的飯菜,照料著他們的生活起居。
照顧孩子,責任重大,不管是孩子生病、外出還是學習,都讓老兩口操碎了心。老兩口也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但看著眼前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又難以割舍。
老兩口帶過的孩子中,最早的一批已經長大成人,并走上工作崗位,每每有空的時候,他們也常!盎丶摇笨纯。
曾經被夫妻倆照顧過的一位學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大家一起生活的時候,就跟自己家人一樣,沒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他們對孩子們就像對自己親生兒女一樣,每每想起來就非常感謝他們。”
而托付老兩口照顧孩子的家長,更是對兩位老人無比感激,孩子家長慎先生說,他家小孩現(xiàn)在干凈得體、講衛(wèi)生、懂禮貌,被教導得很好。
奶奶王慶平說,就像她的微信網名一樣,他們家是"好大一個家"。
留守兒童,如果缺少家長的陪伴、照顧和監(jiān)護,成長路上很可能陷入孤獨、迷茫、甚至走彎路,蔡洪運、王慶平夫妻倆,用不求回報的付出,為孩子們筑起了一個溫暖的家,這也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關鍵的一段“護送”!
來源:江蘇新聞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