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日》報道的一位名叫寧義民的浮山后武林高手,引發(fā)了市民的關注。今天,我們要再帶大家認識一位櫸林山武林高手。如果你是常去櫸林公園鍛煉的老青島,相信一定見過這位會功夫的老人,他個頭不高、黝黑精瘦、戴著一副眼鏡,每天8點,準時出現(xiàn)在櫸林公園,帶著多位弟子,先是熱身壓腿,而后打一套多數(shù)人看不懂的拳法。那這位武林高手究竟是誰?他練的又是什么功夫呢?

這位“高手”名叫孟憲堂,今年83歲,是我國傳統(tǒng)拳種孫臏拳的第四代掌門。老人雖然年過八旬,不過還是身形矯健、精神矍鑠,一套拳路打下來輕松自如。
學習孫臏拳,源于一段偶然的經(jīng)歷。上世紀30年代,習武人孫文賓,來青島研習拳法,拜師于民國著名武術家楊明齋,學得了孫臏拳,他也成了孫臏拳的第三代傳人。因為孫文斌與孟師傅的父親相識,于是12歲的孟憲堂第一次接觸這套拳法,并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一練就是七十年。孟憲堂從稚氣未脫的少年,練到滿頭白發(fā)。他不僅癡迷學武,他不忘傳承。為了靜心練拳,他放棄了蒸蒸日上的事業(yè),整天研究、苦練拳法。而他所做的這一切,一是源于熱愛,還有就是師傅的囑托。
孟憲堂 孫臏拳第四代傳人
“他在1972年去世了,去世前,我說將來我就發(fā)展這個孫臏拳,孫老師從床上撲通下來,我趕緊把老師抱起來,我說別這樣,你能把孫臏拳發(fā)揚下去,我在九泉之下也忘不了你!
過去師父傳授孫臏拳并不會把全套拳法傳給徒弟,隨著徒弟們分散到全國各地,這套拳法也像是被打碎了。青島作為發(fā)源地,也只有32路中架還在流傳,孫臏拳面臨著失傳的困境。為了學會整套拳,孟師傅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歷經(jīng)30多年,總算是整理出了孫臏拳的全部套路。
孟師傅說,孫臏拳并不是孫臏親傳,而是后人仰慕孫臏兵法的變化無常,取其要旨,用于拳理。所以曲線出拳、出奇制勝是孫臏拳的一大特點。

除了歸納整理,孟憲堂還對孫臏拳進行了創(chuàng)新,融入了孫臏拐、大鉞和日月燕翅圈等招式。在孟師傅手里,孫臏拳重新煥發(fā)了活力。上世紀60年代,孟憲堂老先生開始在青島免費教授孫臏拳,還曾在青島大學傳藝,教了不少留學生徒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人,他曾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赴匈牙利開館收徒,2006年“美國中華國際國術錦標賽”上,孟憲堂憑借二指禪的絕活,打敗所有對手,捧回一座金杯。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