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炎古道楓樹坳段。
每一處古道遺址的發(fā)現(xiàn),每一處古墓的發(fā)掘,我們都走近了一段歷史。
近日,“御祭古道衡陽段”終于被發(fā)現(xiàn)。曾有多少官員經(jīng)此道長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不得而知。只是,這條古道上,一座300多年的古橋仍沿用至今。
史書記載,從唐代以來便有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古代御祭官多從京城至衡州府,再長途跋涉5天5夜至炎帝陵祭祀。
2010年,炎陵縣境內的“御祭古道”被發(fā)現(xiàn),而“御祭古道”的“衡陽段”卻一直是個謎。10月5日,記者從衡南縣文物局獲悉,在多方尋訪下,終于在衡南縣寶蓋鎮(zhèn)三峰寨、九岡嶺等處發(fā)現(xiàn)其遺址。
20余公里古道全部由青石板鋪成
據(jù)《衡陽市公路志》記載,衡炎古道(衡州至炎帝陵“御祭古道”的簡稱)自衡陽東起,經(jīng)露白、斗嶺、泉溪、石塘、黃田、潭湖、九江、安仁、梅橋、斜瀨、到炎陵縣,全程270公里,衡陽境內120公里。
京廣鐵路和吉衡鐵路修成后,衡炎古道的功能開始衰退,隨著工程建設,衡炎古道(衡陽段)遭到了破壞和廢棄。但沿途還保存著許多的古橋、古亭、古庵、古寺、古街鋪、古村落等文物。
此次在寶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道,保存較完整的有三峰寨·水牛山段古道、楓樹坳段、九岡嶺段、涂家山段和小泉橋段共20余公里,古道寬0.8米至1.5米,全部由青石板鋪成。沿路古樹眾多,多為古樟,還發(fā)現(xiàn)有清代指路碑,為路人指明方向。
三百余年古橋沿用至今
在寶蓋鎮(zhèn)境內古道上,星羅棋布有明清石拱橋、板橋10余座,大小涼亭、寺廟20余處,古井10多口。
如在雙元村社背組,發(fā)現(xiàn)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間的石拱橋,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這座石拱橋規(guī)模雖然不大,全長僅6.5米。但做工非常精細講究。橋身、橋拱均用青條石橫連疊砌,石材大小不等,錯落有致,條石用糯米石灰漿砌筑。
拱內壁上嵌有一塊陰刻“善信肖莫生仝妻唐氏自備躳財修造橋梁一座康熙四十六年季秋月吉旦”碑文,墨汁至今仍清晰可見。
古橋東西橫跨在社背組前小溪之上,清代朝廷派遣的御祭官,從京城至衡州府,在府官的陪同下,經(jīng)過此橋前往炎陵祭祀。這座石橋至今仍在使用,為古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如今仍能保持固有功能不變。
在樟樹村,還有一座燕子橋。這是一座三孔板橋,每年春夏季節(jié),都會有許多燕子落在橋上休息。現(xiàn)橋體和橋面上長滿了雜草和灌木,橋整體保存較完整。
衡炎古道上,還修建有不少涼亭。如梅塘村的道士坳亭、雙元村的水牛山亭等,古道從亭內穿過,當年過往行人在此歇腳。這兩座涼亭都始建于清代,磚木結構,屋面蓋小青瓦,目前保存較好。
在雙元村古道旁,有一口九江井。這口清代單眼水井,內壁用長條形石塊壘成,水質優(yōu)良,沿用至今,方圓幾公里內的村民都到該井提水。
“御祭古道”也是鹽茶古道
記者從當?shù)匚奈锊块T了解到,衡陽的鹽自元代起都是從廣東販運過來。時陳友諒占據(jù)武昌,湖南隸屬于元朝,當時衡陽尚未開采礦井鹽,百姓生活中的食鹽必須從廣東販運過來。除了官鹽以外,各地都有一些鹽販子組織專門人馬,冒險到廣東、福建一帶長途販運海鹽來內地高價出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挑南鹽”或“南鹽幫子”。
在這條古道上走的不僅是“南鹽幫子”,還有一些茶葉販子和賣百貨的商人。后來也被稱作“鹽茶古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