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勝利80周年 我終于來到了芷江 芷江 MAKE A TOUR 2025年, 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 我錯峰出行,來到了本次的第三站——湖南懷化芷江, 去尋訪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 第一站:夜游洪江古商城,萬家燈火下的歲月靜好 芷江 旅 游 龍津風雨橋 煙雨中的芷江,薄霧輕籠。 我漫步在舞水河畔,遠遠望見龍津風雨橋橫臥江面, 宛如一條巨龍靜臥于碧波之上。 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橋, 全長246.7米,寬12.2米, 七墩八孔,氣勢恢宏。 橋上的廊亭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在煙雨中熠熠生輝。 {萬歷年間修建的風雨橋} 說到明朝,除了朱元璋,很多人最熟悉的皇帝也許就是萬歷皇帝了。 只因一本書《萬歷十五年》。 我們剛從黔陽古城的明朝進士王有為故居中出來,便來到了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修建的芷江龍津風雨橋,也就是世間再無漫天風雪送張居正的第九年, 名僧寬云帶頭捐建而成。 后幾經貽毀,多次修復,這座橋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游客往來云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 1999年初,龍津橋再次動工重修,重新修復的龍津風雨橋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 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龍橫貫東西兩岸,既保留了侗鄉(xiāng)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的園林建筑藝術。 我站在龍津風雨橋上,望著舞水河在橋下靜靜流淌。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廊橋在夕陽的余暉中顯得格外古樸莊重。橋上的木質廊柱斑駁著歲月的痕跡,每一道裂紋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歷史。 旅 游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紀念館 是位于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國家二級博物館。 1945年8月21號, 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奉岡村寧次之命, 飛抵芷江請降之地點。 標志著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偉大勝利, 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 01 1945年8月21日,就是在這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一行向中國軍隊投降,交出了日軍兵力部署圖,簽署了投降備忘錄。 站在紀念館的路上,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軍人挺直腰板,目光如炬;日方代表低眉順眼,神情頹喪。 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與復興,終于迎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刻。 02 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照片,生動再現(xiàn)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一幅幅老照片前,我駐足良久:有中國軍民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有受降儀式上莊嚴肅穆的場面,還有芷江人民歡慶勝利的喜悅表情。特別是一組受降現(xiàn)場的復原場景,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親臨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當年選擇芷江作為受降地,是因為這里是中國軍隊的重要空軍基地,也是抗戰(zhàn)后期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芷江機場曾起降過數千架次戰(zhàn)機,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看著一張張照片,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當年中國空軍健兒駕駛戰(zhàn)機英勇作戰(zhàn)的英姿,耳邊似乎響起了震耳欲聾的引擎轟鳴聲。 走出紀念館,夕陽的余暉灑在芷江大地上。80年過去了,這座曾經見證中華民族最艱難時刻的小城,如今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街道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但歷史不會被遺忘,龍津風雨橋依然巍然屹立,受降紀念館莊嚴肅穆,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吾輩當自強不息。 站在舞水河畔,望著靜靜流淌的河水,我深深感受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80年前的勝利,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和平與發(fā)展,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努力維護。 芷江之行,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尋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