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株洲市,陶利華帶著福利院孩子在家洗菜。圖/記者陳正
在株洲七斗新村的一幢三層樓民房內,住著陶利華一家7口人。除了陶利華夫妻倆,還有5個來自福利院的孩子。門口擺放著大大小小數十雙鞋,進門的臺階被改造成了無障礙斜坡,還擺著輪椅和拐杖,在這里居住的一些孩子很需要它。
這五個孩子的年齡在16—20歲之間,身體、智力或多或少有障礙。他們可以走出福利院,在外讀書,多虧了“類家庭”的大家長陶利華夫婦。3月23日,記者來到這個“類家庭”,探訪了這個七口之家。
“類家庭”成立前先定下家規(guī)
所謂的“類家庭”寄養(yǎng),就是指福利院內部人員將一部分可以外出讀書的孩子集中照顧,成立一個“類似”于真正家庭的集合。
2017年2月,陶利華的“類家庭”就成立了。屋子有兩層住了人,第一層住的是腿腳不方便的,第二層主要的問題是輕微智殘。這幾個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互相幫襯。
23日下午4點多,陶利華開始為大家準備晚餐。由于大家都愛吃韭菜,她會特意準備很多。洗菜時,她將一大堆韭菜放在大盆子里清洗。下午5點,正讀初二的宗和回到家,看到她在洗菜,宗和進屋稍作修整后就立馬出來幫忙。
在這里住的每個孩子都能自理,甚至還有幫忙做些家務的能力。宗和回家20多分鐘后,門外傳來“嗒嗒”聲,同年級的俊林拄著拐杖回到家中。在廚房忙碌的陶利華聽到聲音在廚房里喊道:“你回家跟人打招呼了沒有?”
在這個類家庭成立之初,陶利華給大家定了許多家規(guī):比如要注意安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對人有禮貌,互相關心等。“如果有人沒做到,是要寫書面檢查的。”
大齡特殊“兒童”更需心理慰藉
在株洲市兒童社會福利院工作時,陶利華就認識了這幾個孩子,但是真正深入了解,還是在組建類家庭后。對于照顧這幾個年齡較大的孩子,陶利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體力上付出可能比其他類家庭少,主要是精神上的!
此前,陶利華有5年的當生活老師的經驗,管理男寢的內務。她說,相比于健全的學生,這些孩子更加“服管”:“外面的孩子有父母寵,有些就被慣壞了,但是他們不一樣。”5名少年大多在小時候因為生理殘缺被父母遺棄,之后在福利院和不同寄養(yǎng)家庭輾轉,難免有種寄人籬下的小心翼翼。
其中一個男孩由于生活上有些壞習慣,數次被寄養(yǎng)家庭“勸退”,來到陶利華的“類家庭”后,他們開誠布公地談心!拔野阉膯栴}直接指出來了,讓他心里有數,有些行為必須改。”經過教化,這位孩子最終改掉了壞習慣。
更多的時候,陶利華會維護他們的尊嚴。由于有幾位孩子腿腳不方便,她就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給他們準備早餐!安荒芾线t到,因為學校的人多多少少會有意見!
由于孩子們就讀的是普通學校,陶利華從來不強迫他們與同學攀比成績。“他們認真學就好了,成績不好沒關系。”陶利華說,幾個孩子經過努力,沒有人成績墊底。
故事 “人多一起說說笑笑挺好的”
約5年前,陶利華的弟弟病逝,2017年母親和丈夫相繼大病一場,陶利華數次想要放棄做“家長”,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對于她的舉動,全家人都支持。丈夫羅小元表示,會支持妻子的一切決定,27歲的兒子也與他們相處融洽,回家后總能與大家打成一片,“人多一起說說笑笑挺好的”。
兒子14歲時,陶利華把一個幾個月大的女嬰帶回家照顧,“他(兒子)完全沒有表現出叛逆期小孩的樣子,他也非常喜歡這個妹妹”。由于不符合條件,她不能收養(yǎng)這個女嬰,這讓她十分遺憾。
“類家庭”曾經的一名成員叫國奇,他看到陶利華買多人的食材,擔心袋子勒疼她的手,便給夫婦一人買了雙手套,花掉了他一個月的零用錢,這雙手套至今被陶利華珍藏在家中。
“快樂遠大于麻煩!碧绽A并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感人”,一來作為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做這些是有報酬的,再者“我是真的喜歡跟他們待在一起”。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